2020-06-08 18: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六、书法名世
王懿荣书法在晚清独树一帜。以其深厚的功力,独特的艺术风格颇受人们瞩目。陆润庠评其“书法一端,刚健清华,无美不收,亦实足以传世。字里行间,犹凛凛有生气”。(24)
王懿荣书法楷、行、隶、篆诸体皆精。他的楷书以颜体为范,取法颜真卿《多宝塔》。以其字体端庄大方,雄健沉稳,结体规整为基本特征,最适宜于庄重肃穆之场合。现存《丁公墓志铭》书法是其代表作。隶书宗汉《乙瑛碑》,以逆锋用笔,结体趋于方正,又左伸右展,波笔常有较大挑势,使之形态飞动,极具质朴厚重之感。现存浙江瑞安孙怡让纪念馆有王懿荣隶书匾额“百晋陶斋”四字,笔力遒劲,古意荡漾。篆书,大篆拟“石鼓文”,崇尚上古遗风,结体规整,线条圆韵保满,既有钟鼎遗韵,又具前秦气概。小篆循邓石如一派,中锋用笔,如棉裹铁,毫刚而墨柔,呈体方而神圆之妙。黄海数字出版社2012年版《王懿荣先生书作集》中辑录了王懿荣各体书法作品一百余幅,从中可以领略王懿荣书法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风范。
王懿荣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朝代的变更,也带来书法、书体的演变。他认为“宋四家纯以欹侧取势。大约唐中叶以后直至今,楷书久绝矣。秦去而篆书绝,汉去而分书绝,唐去而
楷书绝矣”。 (25)唐以前文字书写主要集中在社会上层,适用面窄,因而文字结体复杂,书写速度慢。至宋以后,文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字书写效率相应提高,因而有利于加快运笔速度的“欹侧取势”也就应运而生了。及至明清,书法愈来愈趋向于流畅、率意、纵情发挥,书法面目也就更加多样化了。
王懿荣书法以其深厚功力、极具品味而深受人们喜爱,他所到之处,必受托请留下墨宝。光绪6年,王懿荣在四川省亲期间,与成都龙藏寺方丈含澈和尚结为挚友。含澈和尚尤爱王懿荣书法,特邀王懿荣为该寺书写“大朗请封奏折碑”碑文。该碑高三米一五,碑文五百余字,王懿荣以楷体书写,一气呵成,可谓洋洋大观。
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极力推崇王懿荣书法。多次请王懿荣为其书写条幅、横披,为书画作品题写跋文等。一次,在给王懿荣的信中说“昨午于清卿(吴大瀓)斋中得读大作《好古赋》,笔意沉厚,气势横溢,不减唐贤韵致,令人叫绝不已也。乞为书横幅并题原起,以张座右,闲时讽诵,如松源流水,快何如之。敬此奉求”。
入值南斋后,王懿荣书法备受帝、后青睐。“尚方贴落(26),所需其章幅较大者,孝钦皇太后(慈禧)必降口敕,‘令王懿荣书’”。(27)“特命恭写御屏风,恭代御笔,日极其多。或奉敕书于私第,或一日再入宫廷”。(28)“自月之初吉,奉懿旨派各写大行楷册页一本,约二十开,我是三十开。旋又赶写湖苑仁寿殿贴落五六十件。我与尔陆(润庠)年伯分任大幅高一丈、宽一丈七尺之横披”。(29)慈禧太后善画工笔花鸟,王懿荣多次为其“恭代御笔”题诗署款。养心殿是光绪皇帝办公的地方,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殿堂竟挂着王懿荣为其书写的三幅中堂,均为六尺宣纸或六尺对开大幅。而“两宫奖励时有传宣”。帝、后先后数次奖励给王懿荣“福寿”、“松寿”、“荣庆”等大字条幅和刻署“慈圣御赐”的夔龙纹起首印章5枚。(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