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8: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二、奏疏履职
所谓“奏疏”,是封建时期朝廷臣子们以上报公文形式对最高统治者汇报工作、反馈信息、请示问题的一种行政行为。通过“奏疏”,为最高统治者提供参谋和咨询,以利于做出正确决策。这既是做为臣子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检验了奏疏者们应对各种局面、分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懿荣进入仕途后,在任内写了不少奏章,对所奏事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被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曾因秦始皇焚书而一度消失。后来两次出现《尚书》文本,一是出现于汉代济南伏生之《尚书》,一是在孔子家墙壁中出现之《尚书》。两本《尚书》部分内容有较大差别,济南伏生版《尚书》被称为今本《尚书》,孔子家墙壁所出《尚书》被称为古本《尚书》。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古本《尚书》为名的另一版本也在市面流行,被学者指为伪作。因为《尚书》是儒家经典,被称为“经中之史、史中之经”,系历代科举取仕的必读科目。在清光绪之前一直以今本《尚书》为范本,而对古本《尚书》置之不用,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被伪古本《尚书》所混淆,造成鱼目混球,误导学生。对此,清代学者孙星衍用二十多年时间,搜集前汉今古《尚书》文本及各家古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编成三十卷本《尚书今古文注疏》,“不逞私臆,最称矜慎,守缺抱残,所录古文为真古文,所采古注为真古注”。(4)鉴于此,王懿荣特上奏朝廷,请将古本《尚书》附入《十三经注疏》,与今本《尚书》并行,采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做为规范课本,“通令各省督抚学政各官,嗣后凡遇大小考试命题至《尚书》一经,准其两本并用”。此奏章被朝廷采纳。王懿荣此举,对科学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典籍,合理挖掘继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对治理黄河水患问题,王懿荣上奏《请速开马颊河分减黄流,以弭东患而卫畿辅》。(5)奏称黄河下游水患由来已久,而京畿一带地势东高北低,黄河“若不设法分减黄流,将来水性就下积渐之势,天津甚可虑也。近来山东连年决口,其为水大地高,自不待言”。而山东当下正在计划疏通徒骇河分流黄河水,但“徒骇河上游面宽不过三四十丈,且多淤浅,实不如兼用马颊河以分其势为益。尤大马颊河面宽有百数十丈,两岸屹立大段深透,但使培浅补缺、挑深增高即可畅流入海,两河并用,黄水自然分减”。王懿荣在此奏中针对宋代苏辙有关黄河“安有两河并行之理”,因而影响一些人对“两河并行”有所顾忌,指出“古河未有不两行者,禹疏二渠,为万世法”。为此“祈饬直隶、山东两省,会同勘验,相度形势,如属可行,使徒骇与马颊同时并挑,从而使东流既畅,北徙无虞”。王懿荣此奏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根治黄河水患有重要参考价值。
1894年8月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内一片哗然。而此时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廷原计划耗资三千万两银子为慈禧大办寿庆。从故宫到颐和园十几公里沿途点缀景观,搭设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等。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供她沿途观览,名之为庆寿“点景”工程。大办寿庆与国家吃败仗的气氛极不协调,朝野内外不乏反对声浪。这时,王懿荣会同李文田、陆宝忠、吴树梅、张百熙、张广黼、曹鸿勋、高赓恩等八位大臣联名递上奏折,“吁请暂停点景”。(6)以在当前形势下“不宜铺张”,况且“闻有倭人行踪诡秘,津沽内外不乏华奸来都城,恐生肘腋”等为由,吁请停办“点景”活动。致使朝廷采纳了这个奏议,“点景”工程作罢。劝止寿庆“点景”工程,也体现出王懿荣等群臣在大事大非面前,抛却个人得失,从国家大局出发,逆势而上,直言劝谏的文人气质,是很可贵的。
中日甲午之战,对朝廷拟与日本和议一事,王懿荣持反对意见。他在上奏《详度夷情审量时局疏》(7)中劝谏“皇上勿轻许(和议)也。何以言之?我之虚实,彼已知之。彼之所缺者,钱耳。和议猝成,巨款存至(日本),输将逮半。而秣厉重来,挟我之资,便以攻我,近则半载或数年,中国无安枕之日,是益粮而资之盗也。”王懿荣的这段话说白了,所谓和议,就是认输,就是你把钱送给强盗,等于送饭给强盗吃,强盗吃饱肚子,会继续来抢。这样,中国就没有安稳日子了。正确的做法,应是“大兵云集,励精士马,厚积军火,肃清海隅,使其畏服,切誓有不敢再犯之心”。遗憾的是,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重视。最终和议既成,签了《马关条约》,中国既割地又赔款,致使日本得寸进尺,养虎为患,酿成了后来几十年间更加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事态的发展,果然被王懿荣所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