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8: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四、稽古鉴真
王懿荣多年来在京城除温习功课,参加科举考试外,他最热心的就是鉴赏考究中国古代文化。“钩稽年代,补正经史,搜先达之所未闻,创先贤之所未解,爬罗剔抉,名噪海内”。(12)同时期金石学家樊增祥赞其“笃嗜金石,精于考订三代(夏商周)以后彝器、泉币、铜玉、陶瓦、碑刻之属,广搜博识,于其真赝灼然也。宋元以来迄于本朝之精钞旧椠,目览手校,靡所不窥,凡版本之佳恶,点划音训之淆伪,钩考祥察,洞若观火。厂肆(北京琉璃厂)诸人奉为严师”。(13) “得公一言,引为定论”。(14)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评价:“在北京,王懿荣确实是最有声望的金石专家”。(15)
《尚书》(古本)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两千多年来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而王懿荣却通过仔细考究大篆文字结构,指出《尚书、大诰》篇中的“文”字被错译成“宁”,《大诰》中的“宁王”、“宁武”应读为“文王”、“文武”。此系古人把大篆“文”字错译成“宁”字所致。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因为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该书中的“宁王”、“宁武”不解其义,经王懿荣这一纠正,词义顿觉通畅。对此,金石学泰斗陈介祺高度评价王懿荣的这一诠释。他在致潘祖荫的信中说“《尚书》其文之古者,唯吉金文可以定之,吉金古文唯《尚书》可以通之。福山王廉生农部懿荣书来,谓《大诰》‘宁’王、‘宁’武皆古文字作‘文’之伪。则‘文王’、‘文武’说极为有见”。(16)
陈介祺与王懿荣是姻亲,陈长王一辈。翁同和,潘祖荫是王懿荣的业师。陈介祺自诩藏“陶文三千种,印篆一万方”;翁同和藏书富甲海内;潘祖荫收藏古彝器之多,尤以收藏“大盂鼎”闻名遐迩。这三人与王懿荣在鉴藏领域交往甚密,书信往来频繁。同时期在金石鉴藏文化方面与王懿荣交往甚密的还有张子洞、缪荃孙、吴大瀓、吴式芬、陆润庠、曹鸿勋、盛昱、端方、胡义赞、鲍康、匡源、赵之谦等一批或师或友的文化名流,这批人处在当时国内研究金石文化的金字塔顶端,王懿荣置身其内,乃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焉能不出名。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在1899年。一次,王懿荣因病到药店抓药,通过对药品“龙骨”残存的碎片,辨识出人工锲刻的痕迹。又闻“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商屯地方发现殷代卜骨、龟甲甚多,上有文字。估人携至京师,公(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17) 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信息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使现代人们见到了孔子当年所未见、许慎当年所不知的古老文字,对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惊世骇俗的一件大事,而王懿荣作为发现、购藏甲骨文的第一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