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8: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七、文人风骨
王懿荣虽然是一名文职官员,但在国家民族面临重大变故的危急关头,竟然能够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投笔从戎,迎难而上,誓与国家共存亡。体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身先士卒,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为人们所称道。
主动请缨,申办团练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日本乘机占领了辽东半岛、威海等地,直接威胁国家安全。王懿荣此时上奏朝廷,请求回原籍登州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参与抵御倭寇。得到批准后,王懿荣迅速赶往登州,筹办调度登州十县办团练事宜,并逐个县进行视察、指导。在视察中,认为黄县的做法值得效仿:五万余户居民全部按要求编入保甲,村成立分团,社成立总团。各级团练均有专人负责组织操练。并制定有关章程和规定加以实施。所需经费由商绅筹集。按照部署,其他各县均在积极推进中。及至莱阳,县令徐宝贵出于对王懿荣抗倭行为的敬佩,把自己珍藏的当年戚继光抗倭时使用的宝刀赠给了他。王懿荣甚为感动,更坚定了他戳力抗倭的信心。并为此写下《宝刀歌》长诗一首,以抒胸怀。(31)
团练中止,经费返还
甲午战争最终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结束。和议既成,团练也随之告一段落。王懿荣壮志未酬,深感遗憾。他虽然无力扭转大局,但也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他的做法是,把朝廷发给的办团练经费二千两银子全部退还。他说“库币馈乏,吾奉命阅数月之久,所奏调各员、派委各营哨、历登州各属地、川资之费、粮饷马乾之需,皆奉旨所允行。而终未为国家出一力,吾不敢累国家以度支也”。(32)王懿荣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当前国家财力紧缺,拔给的经费虽然在上述各项中已经消费了,但团练既然没能为国家出力,也就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了。他决定自掏腰包,把这笔经费退给国家。王懿荣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他母亲谢太夫人的赞许和支持,谢太夫人把自己的衣物首饰拿出来变卖,做为补充。她说“吾衣饰岂吾家所有?国恩之余也。以国家所赐,复为国家所效之,吾何憾,汝勿以累为念”。谢太夫人的深明大义、慷慨义举,令人敬佩。
掘井备用,国难止水
庚子(1900年)五月。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率弁勇严密稽查,加意巡逻,城门出入亦按时启闭,以靖闾阎”。(33)当时京城的局面是,清政府与西方国家驻京使团矛盾尖锐,而国内适逢义和团兴起,清政府便借义和团之力对抗外国人。义和团进京后,打着“扶清灭洋”的招牌,既杀外国人,也杀信洋教、用洋货的中国人,致使城内社会秩序大乱。而此时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与中国开战,攻破天津,直逼北京。王懿荣就任团练大臣后,日夜操劳,布置巡防,“往往夜漏三下,未及就眠,心力交瘁,殆难言喻”。(34)然鉴于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以及义和团所谓“刀枪不入”,靠“呼唤天神”、“诅咒做法”来驱赶敌人的荒唐做法,王懿荣深感焦虑。“于帝、后召见时,沥陈情状。而九重(帝、后)始知‘邪说不可尽恃,外侮不可轻启。’然而战时已忧,莫由补救”。(35)王懿荣自知情势危急,逐作后事准备。“京寓有井,井穴宽深倍于寻常,列横石于其上。六月间,公及谢夫人知京师必危急也,率仆媪启横石而察之,复觅工凿之使大,意以是为止水(即死于井中)之计。公与谢夫人熟商,城破必死”。(36)七月二十日,洋兵攻进北京,二十一日王懿荣得知帝、后已离京西去,遂谓谢夫人曰“吾可以死矣”。即率先投入井中,谢夫人与大儿孀媳张夫人相从投入井中。一代鸿儒就这样悲壮离去,时年56岁。
主辱臣死,绝笔恒心
王懿荣在投井前写下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记”。在封建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象征。国君、国家是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所谓国君的忧患就是国家的忧患,国君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王懿荣认为,做为君王的臣子,为君王排忧解难是份内的事。而当君主忧患之时,不能为其解忧,这是做臣子的耻辱;当君主受辱之时,不能为其雪耻,那么只能以死来谢罪了。这正是“受宠于君恩,置生死于度外;悲恸于国难,表忠义于职守”。王懿荣不愧为一代名臣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