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专题  >  文学路上追梦人  >  人物访谈

孙焕华:馒头店里的散文情,年过半百依然执着文学梦

2019-01-31 15: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文学路上追梦人】胶东文化的深厚积淀,涌现出杨朔、王小波、冯德英、峻青、萧平、王润滋、毕淑敏、邓刚、莫言、张炜、矫健等文坛名家,让我们耳熟能详。

  在胶东,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底层,来自不同的岗位,淹没在人群中不会引起你的关注,但是他们依旧怀揣着对文学的挚爱,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用文字记录着生活,歌颂着我们的新生活、新时代。

  胶东在线1月16日讯(记者 王向荣 赵利群) 一件从河南发往山东烟台海阳小纪村的快递,装着两本1983年第5期的《少年文艺》,送到收件人孙焕华手中。翻到119页,是当年十五岁的少年孙焕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雨鞋》,原来的那本《少年文艺》早已不见了踪影,时隔30多年,看着大女儿淘回的这两本《少年文艺》,他百感交集。

孙焕华第一篇作品《雨鞋》发表在《少年文艺》

  短暂的追梦,结下一生情缘

  1982年,学校举行作文比赛,命题是“一件难忘的**”,当时孙焕华热情很高,积极地参与了比赛。但是他写的这篇作文,在学校的评选中并没有拿到名次,自然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奖品——一支钢笔。少年心中不服气,看着同桌订购的《少年文艺》,灵光一现,随即把作文题目改成《雨鞋》,抄下征稿启事的地址便投了稿,因为崇拜作家白桦,还自取笔名孙朝桦。本以为会泥牛入海,没想到投稿不久,《少年文艺》编辑部便给学校发来了调查信,在确认稿件的真实性后,1983年第5期予以刊发,学校进行了全校通报表扬。《雨鞋》这篇文章后来被作为一个经典写作范文收录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何老师谈习作》中。《雨鞋》的发表让孙焕华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7元。他没有用来买零食,也没有用来买文具,而是全部买了《林海雪原》《桥隆飙》等平时不舍得买的书。

  文章的发表不仅获得了老师的称赞、同学羡慕,就连海阳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到学校对孙焕华的写作进行了鼓励。感受到文学写作带来的喜悦,随后孙焕华又尝试在《海阳文艺》上投稿,散文《春天里的祝愿》的发表,让他又拿到了人生第二笔12元稿费。这次,孙焕华没有将稿费花掉,而是把全部的稿费都给了母亲贴补家用,12元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孩子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颗文学写作的种子,正悄然在他的心里萌芽。

  作品的发表,激发了孙焕华的写作激情,他把空闲时间全部都用到了读书和写作上。正当他怀揣梦想的时候,家中突遭变故,贫穷的家境离散了他的父母,给幼小的他心灵带来极大地伤害,因为无力支付学校60元的学杂费,孙焕华早早地辍学了,离开了心爱的校园。孙焕华的文学之旅起步很早,却也过早夭折。辍学后,虽然他也坚持了两年的文学创作,但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先考虑温饱问题,先谋生,谋好生,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再去追求心中的精神殿堂。想明白后,他决定暂时放下文学梦,踏入社会为家庭生活奋斗。先谋生再逐梦也是他现在的人格信念。那颗文学写作的种子进入了沉寂期。

dsc_0075_副本
孙焕华给记者介绍自己发表的作品

  重拾文学旧梦,人生再次扬帆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这期间他干过村干部,开过饭店,也办过芋头加工厂,现在开起面食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小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了,但是孙焕华内心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孙焕华的小学同学现在在传媒业工作,有着自己的专栏,同学提到陈年往事,鼓励孙焕华进行写作,并把孙焕华介绍到了自己的文化圈中。看着群友们分享创作经验和作品,互相点评学习,孙焕华再也按耐不住,那颗压抑了多年的心怦然骚动起来。再次拾笔,已是年过半百。2016年11月,孙焕华在省作家会员焦红军任主编的胶东地域文学期刊《昆嵛》上发表重拾文学梦后第一篇散文——《远去的乡愁》,他在文章中写道:“对于游子而言,故乡总是在倒退的田野里远去;当他归乡时,又总是在寻找那些在不知不觉中远去了的乡愁……总在为那些远去的乡愁而长叹。”“故乡消失的景物,恰似游子远去的乡愁,它们在时刻揪着我们的乡情,用心去分別着;去思考着;去探索着。”其实,远去的不止是乡愁,也是孙焕华曾经的一个文学梦,乡愁虽然远去了,但是他的梦重新生了根,发了芽,在知非之年再次找到了方向。看着《昆嵛》上刊发的文章,抚摸着还飘着淡淡墨香的杂志,他的心里激动万分,感觉自己的文学梦又活过来了。

  2016年,经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焦红军的推荐,孙焕华加入了省散文学会,成为省散文学会的一员,省散文的大平台、阔视野、强引领给了他更加广阔的舞台和资源。“是胶东散文这个平台重新燃起了我写作的梦想,是焦主编的鼓励推动我不敢停滞,勇往直前。我要多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把家乡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去。”谈起此事,他抑制不住的激动。2016年底,加入省散文学会的孙焕华,如一头扑到田野欢叫的耕牛,写作的势头更加的旺盛,对今后的追梦道路,更是充满信心,正如他的一首诗《炉火》中写到:你翛然而来/围着“胶散”这盆炉火/彰显着你的文采/炉火的温度/温暖了你的书画文字/你终于把迷茫的过去/扔进了炉火/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一只火鸟的风采。一颗沉睡的种子,再次萌芽。

dsc_0116_副本
孙焕华的散文《老槐树与顺》入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年)》,并获黄海数字出版社“最佳作品奖”。

  半生积累,厚积薄发

  年龄写上眉头,老茧长满双手,沧桑给了他岁月的痕迹,也给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土壤,生活的记忆长满了写作的藤蔓,再次拾笔,文思泉涌。《燕子呢喃》《记得你的好》《远山的呼唤》……一篇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佳作,不断见诸报端、书刊、网络。散文《老槐树与顺》入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年)》,并获黄海数字出版社“最佳作品奖”。作品用小说笔法,隐喻了一棵老槐树下“顺”一家人的不可预知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人的悲悯,讽刺了能掐会算的迂腐老者。情感散文《燕子呢喃》入选《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2016——2017)》,《北沙河》荣获海阳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美丽乡村”征文优秀奖。“似曾相识的画面,带我回到难忘的童年时代……赞一个”“文章读后有清晰的画面感和故事性,仿佛一幕电影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乡土故事,浓浓的泥土芬芳”,每每看到网友充满深情和肯定的评价,孙焕华总是感到心头暖暖的,更加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

  家人一直是孙焕华文学写作的最坚定地支持者,每次写作完成后总是第一个先跟妻子和两个女儿分享;村民邻居听说他作品发表的消息,也专门登门借阅;同学群更是他的粉丝群,每次发表的文章总能得到大家满满的赞赏和转发宣传。他们戏称为他为“悲情作家”,每次读到他的文章总会潸然泪下。胶东散文年选主编评价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作品可以展现出新时代的发展和人文的变化。他笔下的文字不止承载了一个梦想,也承载了一段记忆,更是对风土民情的一个描写,作为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他的笔触接触的是普通老百姓,处处充满了对风俗民情最真实的表达。

  孙焕华的工作在店里,创作也在店里,书桌上摆满了名著、诗集与历年发表过文章的刊物,还有写作的笔记本电脑。谈起未来,他信心满满。他把写作的目光瞄准家乡的土地,希望小纪村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通过他的文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去年开始,他经常和一位来馒头店串门的80多岁老党员聊天,挖掘小纪村民兵英雄故事的素材,计划给家乡写一篇长篇小说。厚厚地一摞手写笔记,在他脸上洋溢着满满地成就感。“能写出这部长篇小说,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了。”

  一个普通人,即使生活在最底层,仍然对美好生活有着执着的追求,孙焕华,他就是这样的人。从一个小农民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散文创作者,他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迪,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都要有执着的梦想和追求。

  孙焕华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是:所谓财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文字才能承载人生。有梦可依,未来可期。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胶东散文年选】孙焕华:村前村后 2019-01-16
【胶东散文年选】孙焕华:老槐树与顺 2018-06-28
【胶东散文年选】孙焕华:燕子的呢喃 2019-01-16
孙焕华:记得您的好 2017-08-08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