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散文学会

李晓艳:兰花飘香

2021-01-11 09:44:37   来源:烟台散文   【字号:

  多年前初次见到兰,是父亲医院同事送的一盆细叶兰,一直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字,只知道它是兰的一种。父亲说兰在医院养了两年,曾开过一次花,花期长,有奇香。

  兰被送来时,叶体均匀,叶脉苍劲,叶色油润,郁郁葱葱。我将兰放置在客厅窗台,驻足观赏,兰叶自然优美地微垂,微风拂过,摇曳生姿。如温柔贤淑的女子低首沉思,风致雅逸,楚楚动人。

  兰成为客厅的一道亮丽风景。

  心里有了牵挂,便殷勤照顾。虽然诗人对兰叶曾发出“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哪解此,看叶胜看花”的赞叹,但我还是热切期盼花香绕厅堂的日子,总在“叶茂花始繁”中期盼着兰花绽放留香。但事与愿违,兰在半年的时间逐渐枯萎成尘,半年的期待成为憾事!

  今年有幸见到兰花含苞的样子。兰的主人说那是素心兰,属于建兰种类。素心兰的叶片油绿润泽,叶型错落有致,婀娜有姿。在葱茏中有嫩茎亭亭玉立于其中,娇小可人的花蕾乖巧地依附在花茎上,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仿佛一触就会化为一滴嫩绿的水珠儿坠落,让人心生爱怜。这蕾就已经有了花名的美了,这花该是怎样的美?我像多年前一样,又多了一份期盼,一份牵挂。

  花开的日子去赏花,隔着珠帘,便被一缕清香牵引了魂魄,如有潺潺香雾从很远的又仿佛是很近的地方,隐隐约约却又实实在在地沁入肺腑,那飘渺感令人陶醉!忽然想起了北宋初陶谷在《清异录》中所描述的:“兰虽吐一花,室中馥郁袭人,弥旬不歇。”这花香是馥郁得很,甜润得让味觉都有了感知,这香境像梦般!难怪兰花被赞之为花中“香祖”和“天下第一香”的美誉。没见过兰花前,意念总被“国色天香”四个字影响着,所以对兰花的形、色存有很高的期望和定位。总以为“国色”之美该是花形特异,花色华艳。所以初见兰花,曾为花的朴素而略感失望。花的主人说:“美花不香,香花不美。”但细品兰花,其实并非香花不美,这种评价只缘于我先前对兰花美的定位过于偏执罢了。兰花小心绽放,怕惊扰了谁似的,花瓣呈淡淡的月色,莹透如水,花形曼妙如两指微收于掌心的小玉手儿,秀雅含蓄。忽然想起古戏里的兰花指,好形象!应是古人就已赏悦这兰花的自然形态美了,所以以兰花指的艺术形态来体现兰花之美吧!素心兰花虽不华艳,但花色素净柔和,花姿秀雅脱俗。在绿叶衬映下,如绿雾中的仙子静处于朦胧月色之下,姿容清雅,超脱凡尘。很羡慕花主能与清雅相伴,有幽香培室,置身于此,神清气爽!

  离开花境,鼻翼、发间依然存有淡淡清香!

  有人说,兰花的珍贵是缘于她的“娇气”,兰花为肉质根,性喜阴,喜散射弱光,忌阳光直射,喜温润,忌干燥,喜肥沃并富含腐殖质透气良好的微酸或中性沙质壤土,宜于空气流通的环境。这忌热忌寒,忌干燥也忌积水的培养方式操作起来是不好拿捏,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兰的娇气,这也正说明了兰不喜极端的习性,让人觉悟凡事过则有失,有度才是最好的状态。

  国人喜兰、养兰由来已久,古时将野兰引以人工栽培是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扩栽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直至唐代,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用来点缀庭园厅堂。

  古人曾喻兰花为“君子”,视其为修心养性、美善高洁的象征。兰可安静于深山幽谷中,有静默平和的品质,不争高、不媚俗,令人联想生命荣辱都有终结时,唯有高洁的节操是永存的,这种品质赋予兰清雅的神韵和灵性。所以兰成为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精神载体,也是诗人、画家灵感的源泉。

  南宋时,赵时庚作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赵时庚爱兰花也算是爱到极致了。

  诗人屈原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喜欢他的“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的意境;元朝的余同麓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短短诗句便营造出花香蝶舞的意境来;李白有诗“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诸多的美诗绝句,足见兰花在文人雅士心中的位置。

  在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代表理想,以喻操守、品行,是抒发美好的表现物。赵孟坚是宋宗室第十世孙,宋朝灭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郑板桥兰画中常有石、竹相伴,他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有幸见识了兰花,即生爱。不仅为花的芬芳和秀色,更为兰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风骨与品格。兰花有心,懂得感恩,倾吐芬芳,只为回报。做一个心性如兰的人可好!

  作者简介:

  李晓艳,笔名凡尘清唱。山东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烟台散文微刊编委。在报刊及《中国作家网》《国际诗歌网》《中国当代散文》《烟台散文》《东方散文》《九州作家》《诗港》等多家微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80余篇。作品《爱不能等》获“全国冰心文学故事大赛”三等奖;作品《胶东年俗二三事》获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三等奖,并有多篇散文被收录散文集及书刊。

编辑:刘文琼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