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理论成果

书画医三绝的大善张钧政

2019-01-03 12:45: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文/张永慧

  张钧政,字乾辰,号古狂道人、东海惰农,莱阳市于家店人。张梦鲤次子张嗣谟后人,为莱阳县门前张氏第12代先人(双山张氏第20世),其家堂号为尚德堂,为于家店张氏风素斋分支。生于1858(9)年,卒于1943年,享寿85岁,清末贡生,入太学,授官之后未赴任,辞官行医。擅长书法作画,精通医术,享誉四方。其父张书云,字丹山,号小园,邑庠生。

  一、书画作品

  张钧政书画功底深厚,晚年书风画风均仿郑板桥,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程度(对比在注1)。其作品多数在文革销毁,传世甚少。以下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作品:

图片2
张钧政作品
图片3
张钧政作品
图片4
张钧政作品

  张钧政善做自画像,素描水平已达绝境,为时人惊叹!下图为张钧政根据一张小照片,用镜子为辅助创作的一幅自画像:

图片5

  二、擅长医术

  双山张氏自明代以来诗书科考鼎盛,藏书巨富(注2),族人涉猎广泛,各行各业都有所精通,代代有擅长医术者。其中名声卓著的有张中瑚、张中义、张书日,此二位都是张钧政的叔伯辈本家。张书日是于家店人,与张钧政是同村近支本家。张钧政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多门,其中尤精中医。入京学习、授官期间又学习了更高深的中医医术,遂辞官回乡专业从医,在烟台开设了诊所药铺,后来因为名声大噪,遂于1918年扩大规模,挂牌为“尚德堂回春大药房”,并陆续在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开设分店——生生堂老药房。下图是回春大药房的人员照片,前排从右往左依次是张钧政、药房掌柜,右二为长孙,右四为次孙,右五为三孙,其余为药房伙计。

图片6

  生生堂的草药包装纸:

图片7

  张钧政一生医术高超,活人无数,享誉胶东,人皆称神医。刚到烟台不久,有一次在大街上遇到出殡的,他看到棺材下面的血迹之后猜测很可能人还有救。就立即拦住死者家人询问,得知详情之后说,或许人还有救,可否允许他略作检验诊治。自古打扰入棺的人都是大罪,搞不好有拿死者开玩笑的嫌疑。估计当时在现场与家人进行了许久的沟通,家人才同意开棺检查,很多人听说有狂人要医治死人,就前去围观。张钧政略作望切,让其家属辅助,施中医之术,细心诊治,最后死人竟然苏醒过来,结果全场轰动。人皆言其妙手回春,于是神医张钧政的名声瞬间传遍烟台,人都说他神手回春,前来诊治的人排不上号,于是1918年他以自家堂号尚德堂之名,开设尚德堂回春大药房。当时烟台警备司令的太太得了病,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最后听到张钧政的威名,就请去诊治,结果很快医好,遂拜张钧政为义父。

  张钧政的医术传于次子张咸宜以及三个孙子,三个孙子一直掌管大药房。1943年去世后,烟台回春大药房于1944年被日军占据,用来收存废铜铁。无奈之下,长孙张佩瑶回乡掌管家业、次孙佩珂与三孙佩珍辗转去了青岛掌管生生堂药房。日军走后,战事又起,烟台回春大药房房产委托他人管理。49年之后,各种运动不断,家人不断的被批斗,大药房被充公。1958年张钧政曾孙张代昕等协同族兄去烟台反应情况,想索回祖业,被拒绝。再后来此处合法私产被改为新华书店。

  三、发明梨膏

  明清期间,莱阳梨在京城很有名气,达官贵族都喜欢吃莱阳梨,但是吃不到几个,因为难以保存,运输不易,容易坏。张钧政在京期间,常听说有赶考学子路上染上肺病吃了莱阳梨治好了并中进士的故事,于是就想怎么样让莱阳梨能够便于运输,并起到更大的医疗作用。于是辞官之后潜心琢磨,经过数月的实验,终于把莱阳梨变成了易于存放和运输的药品——梨膏,并逐渐的添加了几位贵重中药,使得梨膏的药效得以大幅度提升。后来随着回春大药房的开业,他熬制的梨膏销售量越来越大,甚至1918年开始就以回春大药房的生生堂商标远销到南洋,烟台回春大药房被占之后转到青岛生生堂销售,一直到49年后公私合营之前,还有南方的订单。当时是用瓷坛子装两斤,以牛皮纸封口。熬制梨膏的方法和添加的药方,由张钧政的儿子张咸宜和三个孙子掌握,现在其三孙张佩珍的次子张代钦在于家店老家潜心熬制,一直供应给几十年的老客户,远销外地。下图是张钧政亲笔书写的梨膏的配方和药效,为保护商业机密,药方部分文字不予公开。其文曰:“莱阳鲜梨膏——此膏专能清金润肺、止咳清痰、清喉降火、除烦解渴、润消风、醒酒解毒,尤能滋润五脏,勿论远年近日,咳嗽痰塞以及脾胃不和,服之无不奇效。久服和颜悦色,止咳定喘,益寿轻身。本堂不惜工资,亲至莱阳县按庄拣选鲜肥莱梨加以贵重药品,依法熬蒸,发行多年,远近驰名。”

图片8

  四、行善一生

  张钧政一生品行高尚。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乐善好施,享誉四方。他解人危难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仅举一例。当时莱阳很多闯关东的穷人路过烟台,他听说之后都叫到家里热情款待,对于盘缠不足的,都赠送足够的钱粮,以助其顺利到达,对于不认识的也一般不留姓名。曾经有一个闯关东的莱阳人,靠他的资助才得以到达东北。多年之后回莱阳,要答谢当初的救助之恩。因为当时只知道姓张,隐约记得有人提到尚德二字,遂在莱阳到处打听张尚德,多年后才找到。后来张尚德的美誉在莱阳流传广泛。

  由于他一生行善,受他医治的人很多,受他接济帮助的人也很多,去世后受到了感天动地的礼遇。1943年7月,张钧政卒于烟台,灵柩要运回莱阳安葬,正常速度估计顶多两天就可以回家,速度快的话也就一天。结果走了7天才回到家。一路上人们知道是回春大药房的名医、尚德堂的张大善人去世了,都要拦下来祭奠一番,甚至含泪相送。还被周围乡亲要求路上住进旅店举行大祭,祭奠规模很大,场面非常隆重,甚至吹手道士都请来了。老家的亲属派人骑马前去打探,在栖霞遇到,回家报信说次日可到。结果从栖霞到莱阳老家又用了两天——因为一路上全是拜祭的人群。根据张钧政曾孙张代昕的回忆,灵柩回家之后周围有四十多个村的人前来帮助料理丧葬事宜,在出殡的时候人群排了十几里路。当时有六十四人抬着灵柩,场面十分的浩大,一路上哭声动天。

  张钧政的家教非常的严厉,他教育子女儿孙都是秉承张氏祖训,以善为先,忍让宽厚,以至于到曾孙辈上都没有分家,全家人和和睦睦,直到土改时期按户分粮才名义上分家,而实际还是家里物资农具根本没有分开。曾孙辈受其熏陶,也是慈善为本,甚至在运动频繁的困难年月里,遇到乞丐都请进家门好生招待。

  张钧政育有三子,长子咸宾,次子咸宜,三子咸宁。咸宾生佩瑶,咸宜生长子佩珂次子佩珍。曾孙辈六人,都是文雅和善谦恭的饱学之士,曾孙中定居莱阳的有张代昕和张代钦,为人处事都有曾祖之风。

  张钧政在莱阳县门前张氏家族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张铣熙、张芗南、张平甫等威望很高的张氏乡绅(注3)是本家又是挚友,之所以在家族史《双山张氏六百年》中对其只字未提,主要是因为他的后人在整理家族史的时候都上了年纪,无法以平静的心情回忆描述当初的伤心往事。上文中很多事情,是曾孙辈流着眼泪讲述的,本人做了简单记录,并理顺成文。

  注1:郑板桥的书画与张钧政的对比:

图片7

  注2:当时莱阳县衙门口的张氏家庙东有张氏图书馆,在于家店风素斋还有大量的藏书,藏书数量之巨为当时四方称赞。同治九年(1870),时任莱阳知县的瑞森曾撰《双山张氏祭田清册序》一文,叙说张氏藏书之丰:“......邑张氏为巨族,而张有霭人居士者,品望尤殊,富于藏书,牙签罗列,万帙盈眸。凡莅兹土者往往于公馀之暇借以批阅。余自莅任亦常借居士之所藏以畅鄙愫而疏陋也”。大意是说张氏是莱阳大族,其中张霭人(张桐生,字霭人,号凤罔,监生,曾与道光丙申年捐粮赈灾)家藏书有上万部之多。当时很多人跑他家书房看书,包括到莱阳就任的历届公差老爷们。他也经常去看,所以帮着写了个序言。

  注3:张芗南、张平甫是当时莱阳最具盛名的乡绅,威望很高,在日本兵占据莱阳的时候,因为有莱阳乡绅阶层的介入,日本兵在莱阳作恶较其他地方并不很多。据说,有时候日军在莱阳驻兵最少的时候只有6个,乡绅介入了当时莱阳很多重大事务,有效的保护了莱阳的利益和民众的安全。当时有谚语称莱阳的四位乡绅——芗南平甫琴斋继武,都是饱学之士,品望殊优,一心为民,宽厚仁善,均功书法。张芗南、张平甫是县门前张氏“北张家”分支大山后村人,二人是亲兄弟,芗南平甫以理事参务为长,处理县里大事小情公正服众。王继武,柏林庄人,字子玉,号半哑道人、莱半哑,以书画见长,书法存世较多。左琴斋是城北苇夼村人,目前详细资料有待搜集。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威震敌胆的军事发明——明长城炮墙 2017-04-10
赠官不受的左良辅 2017-02-20
张永慧:烟台籍大明干臣张梦鲤 2017-02-17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