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6:32: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在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张明和贺传霞夫妇的名字已成为孝老爱亲的代名词。二十四载春秋流转,张明、贺传霞夫妇用无言的坚守,将“孝”字镌刻进岁月的年轮,让“爱”在代际间生生不息,用无微不至的照顾为87岁的岳母林庆娥撑起幸福晚年,更以淳厚家风培养出优秀的儿子——如今已是大学副教授的小张博士。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坚守,书写了一个关于孝道与家教的动人故事。
一诺千金 守护始终
2002年冬天,岳父离世已久,岳母林庆娥老人的世界逐渐灰暗。因两个儿子条件有限,不便照顾,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独居的林庆娥老人再次病倒。望着身形日渐消瘦的岳母,张明和贺传霞夫妇心疼不已。“妈,从今往后,我们就是您的依靠。”张明夫妇声音哽咽却坚定,他们轻轻为老人拭去泪水,将老人冰凉的手紧紧捂在掌心。这一捂,就是二十四个春夏秋冬,8760个日日夜夜。
晨光熹微时,张明总会先试好水温,才轻声唤醒岳母;夜幕低垂时,贺传霞总要在母亲房前驻足,听着均匀的呼吸声才安心离去。老人枕边永远放着手机和老花镜,衣柜里的衣物随着季节更替而变换,却永远整洁如新。这些细微处的用心,比任何誓言都更动人。
病榻相伴 悉心照料
2010年隆冬,林庆娥患子宫肌瘤,疼痛不止。住院后,医生说要马上手术,但考虑老人年事已高,手术难度大,手术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彼时,张明的儿子小张正读大学,家里经济正是紧张的时候。深夜里,张明深吸一口烟,抚着贺传霞的肩膀,“不要担心,万事有我,只要能把病治好,砸锅卖铁咱们从头再来。”
万幸手术成功,感恩居民医保,手术费也报销了大半。手术后的日子,病房成了临时的家。每隔一会,张明便用棉签蘸着温水给岳母擦拭嘴唇。以此为基础,还发明了“三温护理法”:温水润唇、温毛巾敷额、温手掌按摩。贺传霞则奔波于厨房和病房之间,让老妈每顿都吃的不重样且有营养。同室的病友感叹:“这哪是女婿,这比儿子都亲,老太太有福气啊!”
身教言传 家风永续
在小张的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就是父亲蹲在地上给姥姥修暖气的场景。“老人怕冷,她的房间必须暖和。”为方便岳母生活,张明将最暖和的“炕间”让给岳母,为岳母在墙上单独做出一片衣柜,特意再为岳母在房间摆放一台电视,方便岳母不想起床时有电视可看。“姥姥年轻时吃过太多苦,现在该享福了。”张明总是这样教导儿子。
这些言传身教,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小张的心田。正是这样的家风,让小张从小就懂得:孝道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心里的行动准则。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一路读到博士研究生,如今已成为某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且因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乡村振兴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获评贵州省最美家庭。
携亲远游 圆梦黔行
2025年春节后,小张精心策划了一场特殊的旅行,要带姥姥完成一个心愿。“姥姥常说想看看贵州的茶山,闻闻黄果树瀑布的水汽。”为此,他精心规划路线,准备应急药品,还特意买了最舒适的航空座椅垫。当银发苍苍的林庆娥第一次乘坐飞机穿越云层时,她像个孩子般紧握小张的手:“原来天上是这样的,我也是在天上看过云彩的人了。”
到贵州后,小张和爱人白天带姥姥外出游玩,晚上给姥姥做艾灸,带姥姥做中医理疗。在黄果树瀑布前,飞溅的水珠映照出老人眼中的光彩;在韵味十足的苗寨,悠扬的芦笙奏响幸福的旋律;在云雾茶海,祖孙二人亲手采摘的嫩芽,氤氲着亲情的芬芳。87岁的林庆娥站在油菜花海中,晶莹的泪珠顺着皱纹流淌。“真好啊!”老人喃喃道。老人读书不多,一句“真好”是她对幸福最直接的表达。
孝道长存 福泽绵延
如今,62岁的张明和59岁的贺传霞虽已两鬓斑白,但照顾岳母的劲头丝毫不减。而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业有成,更把孝心化作了实际行动。每次视频通话,小张都会提醒姥姥按时吃药,每次放假回家,小张都要给姥姥塞上一个大红包,再给姥姥买上一堆保健品。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张明一家正是用平凡生活中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的家风传承。如今,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道如同门前的常青树,岁岁年年枝繁叶茂。夏日到来,每当夕阳西下,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孝顺的女儿女婿拥着白发苍苍的林庆娥在大美牟平的沁水河畔感受风过耳、柳轻摇的温馨,这是人间最美的风景,更是中华美德最生动的写照。这个用爱与孝浇灌的小康之家,正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着中华美德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