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08:56: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烟台市散文学会搞的这次“黄海潮”讲座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主讲人刘艳琴老师是大学副教授,烟台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烟台散文》执行主编。已经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30多万字,曾获得中国教师文学大奖赛散文一等奖等奖项,有文章入选高中语文自读课本。聆听了刘艳琴老师的讲座《散文写作的几个关键》之后,感慨良多。主要是以下两点体会。
其一,散文是有情的写作,是写真性情的,是真情实感的充分流露。“情感”是所有写作的发动机。散文之于写作者,必是一趟交付情感的旅程。如果这件事情、这个人让你“一见钟情”,那为什么不写呢;如果你对这件事、这个人完全不动情,为什么要写呢?只有“有情人”,才会和我们所在的生活和所在的人群发生关系,他的写作才可以真正构成一种美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如此说来,真正能写好散文的人,该是“有情之人”。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有能力吞进庞大的信息和情感,经过消化和反刍,分泌出独属于他的认知。一如烟台散文微刊近几年推出的诸多散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将更直接、更犀利、更有情地贴近社会、理解世界。
真正优秀的散文让人多情、内心温柔,而非深晓利害,机关算尽;真正优秀的散文,所包含的情感不是轻巧的而是深沉的,它不追求眼球与流量,它抚慰读者,但不媚好他们,相反,它激发读者身体内部巨大的感受力;真正优秀的散文有强大的文体意识,它讲究密度、修辞与美。
刘艳琴老师在她的散文《故乡在母亲的怀抱里》开头这样写到:“对于一个中年女人来说,故乡的全部含义就是母亲;连母亲也说,等我要是“没有”了,你也就不用回来了。母亲是心疼我跑这么远的路回去看她。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心里酸酸的,但谁也没说什么。”下段中写“母亲把我按在炕上,说什么也不让我下地,还搬出褥子让我坐着,说炕烧得太热,怕我坐不住。坐在褥子上吃饭,在我们家乡那是只有结婚当天的新媳妇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我坐在褥子上,热泪在我眼眶里转,却故作玩笑地说:‘妈,你拿我当新媳妇啊!’母亲边拍打着铺平褥子边说:‘什么新媳妇不新媳妇的,你离家大老远的,又多少年才回来这么一趟……’话只说了半截,母亲突然停了手中的拍打,转身去了灶间,我猜想,母亲眼里也含着泪吧,怕我看见,躲出去了。”细节描写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惦念和深情,让人泪目。还有后来写到,我给母亲买了几件衣服,母亲虽然嘴里说着“买这些干啥,我也没地方去穿”,脸上还是美滋滋的。她一定不知道你我每次回家都给她买衣服是什么心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买过一次新衣服,还被我抢了。写的是母亲和邻居到供销社买的布料,作者以为是买给自己做衣服的,后来就穿在了自己身上。知道真相后,作者心里就充满了愧疚,充满了对自己不懂事的憎恨,等我挣钱了,我便用经常给母亲买衣服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还有,写“母亲手上戴的镯子也是我买的。那也是在偿还我的心债。为了我上学,母亲把陪嫁的镯子卖了,……我用这对镯子扛过了高中那些饥饿的日子,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作者娓娓道来,字字带泪、句句真情流露,读来掩面沉思、不免唏嘘。
其二,散文更多的是借物喻人,寓情于物、寓情于景,是作家心理活动和脑洞思维的真实表达。在散文世界里,有一种情感共同体是由我们所经过的世界、风景、看到的树木及花草构成,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有情之物。一个民族内部的深层情感便是由这些维系的。优秀的散文最终会使风物变成我们民族记忆的闪光部分,它有强大的能动性,能够改变我们的所见、所知、所感、所想,能够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散文中,红豆并非简单的红豆,杨柳并非简单的杨柳,地坛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坛。父亲的背影怎么能只是一个背影,枇杷树怎么能只是枇杷树?因为那些散文名篇,我们身边的日常风景早已变成了情感寄托物,彰显了情感本身。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以前在课堂上学习或业余时间读到的那些经典文字、那些铭刻心里的瞬间。让一代一代年轻人念念不忘的散文作品到底是哪些,让年轻人脱口而出的细节和场景是什么?某一个周末,如果萧珊没有看到那张报纸,如果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晚餐该多好(巴金《怀念萧珊》);那位胖胖的爬上台阶为儿子买桔子的父亲的背影是多么的温暖和让人留恋啊(朱自清《背影》);在荒凉的地坛里,孤独地摇着轮椅的儿子痛苦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健全,无助的心痛如绞的母亲在后面远远地跟随着(史铁生《我与地坛》)……这些场景在课堂上或生活中不断地被人讲述。这样的讲述中,一些瞬间被永远定格,尽管它们早已走远,但那不是普通的瞬间,那是充盈情感的瞬间。情感是这些作品最大的魅力,它像风暴一样将一代代读者裹挟。想念、害羞、疼痛、辗转反侧、忐忑不安……那些最原始、最笨拙、最丰饶也最迷人的情感,都在这些文字里。记下这样的时刻,用绵密的丰饶的能够与这些情感匹配的语言表达,才能穿越时光、抵达我们的内心。
时代在发展,散文创作也在嬗变。在当下的散文写作之变中,刘艳琴老师无疑是顺应潮流的优秀的散文作家。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刘老师发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不少“有情之文”。如:在她写的散文《苦雪》中,开头开宗明义,引人入境、引人遐思,作者提出设问句:“第一次听说有一首古曲叫作《苦雪烹茶》的时候,我有些疑惑:苦雪?雪怎么会是苦的?因为——每当下雪,我的心都是欢呼雀跃的,那份抑制不住的激动总是随着纷纷扬扬的雪片在辽阔的天宇下奋飞,像歌者入云的激扬,像舞者如风的狂喜,雪怎么可能是苦的呢?我甚至疑心是不是听错了,或者是说错了吧?要不就是‘白雪烹茶’‘夜雪烹茶’什么的吧?《红楼梦》里不是有一回就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么?说的便是妙玉用收集的梅花上的雪煮水烹茶招待黛玉宝钗的。作者又写到——但我想,那不过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喝个浪漫喝个讲究而已,未必就比茉莉花茶好喝。何况,用苦雪烹茶?苦雪,苦茶,都苦到一起去了,那茶还有法儿喝吗?”说到雪和茶,我倒是觉得雪夜比较适合饮酒。“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这样的顶风冒雪的夜晚回家里来,光喝点茶总是不过瘾的,倒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最符合雪夜的心境了。大雪飘飞的冬夜,邀三、五好友至家,促膝摩肩,围炉而坐,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争得面红耳赤,笑得前仰后合,不时地再“嗞”一口小酒儿,“逗”一颗花生米……人生之快乐,莫过于此,何苦之有?即使是一个人的雪天,那也是人生的佳境。最后作者写——所以我想,创作《苦雪烹茶》乐曲的人,一定是薪火匮乏的年代里的南方人,最后一句——然而,那个时代,又有几人烹的能不是苦茶呢?一句反问句,昭示了新旧时代生活的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不禁感慨,作者不愧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借物喻人散文写作的高手。
周五,李秀丽会长发给我在《烟台日报》文化周刊“悦读”专栏发表的一篇我最近撰写的散文《爱柳说》,该文曾被胶东散文年选微刊采用,做了部分删改。其实那就是一篇借物言志、托物喻人的散文,由爱柳树引申到城市容颜改观、绿水青山维护,不啻是一篇优秀散文。
(摄影:刘宜鑫)
作者简介:杨强,男,汉族,1972年1月生,烟台市福山区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国散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作协理事、福山区作家协会书记。其散文先后在《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当代散文》《雪魂》《胶东文学》《烟台散文》《烟台日报》、首都文学微刊、三秦文学微刊等报刊媒体发表60余万字。与赵刚合写的散文《夹河 世代的母亲河》入选“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烟台市2019世界读书日活动30篇全民阅读篇目之一,与苏轼、冰心、杨朔、张炜等不同时代的名作家一起入围,曾刊登在《烟台日报》文化周刊;《可敬可爱的父亲》通过《北京文学》二审,曾被《当代散文》2020年微刊采用;2019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编撰或参与编纂福山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福山政协志》《烟台区域文化通览?福山卷》《福山村落文化?福新卷》《峆?寺志》等7部,其中,《王懿荣与张之洞》于2019年8月获评为山东省政协学习文史委“文史类书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