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1:46:00 来源: 【字号:大中小】
同学曲兰前几天回老家,偶然发现亲戚家结婚时的大镜子上,赠送者一栏竟有我的名字,赶忙手机拍照微信发给我。这真是一个老古董和大宝贝,我拿着手机端详了半天,记忆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自古至今,亲戚朋友家中有喜,大家都要通过各种方式祝贺,尤其是结婚这样的大喜事。喝喜酒送红包沾喜气,在当下习以为常。而在八十年代,贺喜随礼不是红包。大家的工资都不高,且也没有送礼金的习惯,往往是几位朋友同事凑一下,赠送一两件家庭生活用品,价值也不需很高,主要是表达贺意和纪念,兼顾实用。随礼五花八门,脸盆、花瓶、炒勺、不锈钢面盆、床单被罩、餐具,贵点的还有高压锅、液化气灶、毛毯,等等,通常是先征求下新郎新娘的意见,看看家中缺什么再送什么,防止用不上。而最时兴的是送大镜子,百姓俗称“仰脸”。
八十年代初,城乡很少有宿舍楼,从县城到农村,百姓住的多是平房。胶东地区的民居,一般是小四合院,正房三到四间,其中有一间是主卧,炕前放个桌子或五斗橱,桌子上摆放着木钟和花瓶等,上方最时尚的是挂面大镜子,也可以说是当年婚房里的标配。物资缺乏、凭票供应的年代,买个大镜子谈何容易。
同学老苏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市里工作,哥哥结婚需要一面大镜子,他费了好大劲弄到一张特供票,到百货公司买了个大镜子,价钱是十六元八角。镜子有了,怎么运回家可犯了愁。老苏的家在农村,离市里将近七十里路,有长途客车但不舍得花钱,更没有私家车。困难再大难不倒英雄好汉,他找来纸壳将镜子包起来,再让同事帮着用绳子捆在自己后背上,然后跨上借来的自行车上了路。大镜子不很重,但面积大,像一个大锅盖扣在后背上,怕摔怕碰怕大风,上下车都不方便。他小心骑行,遇到上坡还要下来推着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大半天,总算把大镜子背回了家,汗水不但把衣服湿透了,连包大镜子的纸壳也快成了纸浆。为了哥哥的大喜事,老苏同学真是拼了。
记得是1981年元旦,我在县里工作,单位的王大姐准备结婚。王大姐是职业病防治专家,爱人是军人。她是我们这拨年轻人中较年长的一位,也是结婚较晚的一位。单位青年多,听说王大姐结婚,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王大姐工作勤恳,乐于助人,多年的先进工作者,平日里与大家相处很好。老大姐结婚,肯定是要送贺礼的。大家几经斟酌,决定凑份子送面大镜子。征得王大姐同意后,我们开始行动。大家启动各种关系,最后花十八元钱买回了大镜子。镜子上方印着大红喜字,并有两朵牡丹花相拥,非常喜庆。
有了大镜子,还需要署上名题上款。我在单位的年轻人中年龄最小,这个活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子,我找来红油漆和毛笔,用拙劣的隶书在大镜子右上方写上:赠新娘新郎新婚留念,左下方署上赠送者的名字。十位年轻同事,名字列了两排,并冠以同志。就这样,十个人赠送了一面大镜子,每人随礼一块八毛钱,真可谓礼轻情意重。
对这份贺礼,王大姐非常珍惜,四十多年一直保存完好。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前几年王大姐从区劳动局的领导岗位上退休,自学法律,现在忙于社会公益事业。当年的十位年轻同事各奔东西,忙事业忙家庭,如今都已过了耳顺之年。仔细看看十位赠送者的名字,既熟悉又陌生,有的多年未见面,还有的已英年早逝。
一面大镜子,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凝聚了一群热血青年的友谊和真情。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肖宁,1960年7月生人,山东烟台籍,退休。业余爱好摄影、运动、书法、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