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  >  文学  >  烟台市散文学会

丛素宁 || 潮声里的文明密码

2025-04-09 11:37:59   来源:   【字号:

  周日的烟台山海边,虽已是下午,春风仍轻柔地拂面,带着丝丝惬意。海鸥舒展着洁白翅膀,自在飞旋,时而俯冲贴近海面。沙滩上、步道边,人们或欢笑漫步,或驻足赏景,尽情享受这春日海滨的美好。天渐渐有些暗淡下来,站在烟台山灯塔下,暮色中的芝罘湾泛着青铜般的光泽。此时,我手捧綦国瑞老师的散文,静静阅读着……

图片

  綦国瑞老师的散文如同这永不疲倦的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记忆的沙滩,将历史的碎片与文明的基因沉淀成发光的文字。这位被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誉为“烟台散文大旗”的作家,用毕生的精力将胶东半岛的呼吸与心跳,谱写成一部关于土地、生命与文明的抒情史诗。

图片

  在依稀之中,我仿佛看见綦国瑞老师在莱州南关的断壁残垣间,弯腰拾起一块带字的城砖。指腹抚过“崇祯”二字时,他听见《莱州南关史志》里沙沙作响的集体记忆。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刻痕,在他的笔下重新长出年轮,将一座村庄的兴衰与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当他写到王懿荣血书“此日漫挥天下泪”时,莱州湾的潮水正漫过大沽河口,将甲午海战的硝烟稀释成月光。这种将新闻敏锐与文化自觉熔于一炉的书写,让胶东的泥土在他笔下绽放出哲学的莲花。他总能在历史褶皱里找到人性的微光,就像在《千年之碑》中,以“碎嘴婆”这一民间绰号重构苏东坡的形象,将庙堂文人还原为磨破嘴皮为百姓办实事的公仆,让陈旧的历史人物焕发新生。

图片

  昆嵛山的茶香总在雨后愈发浓烈。在《全真道茶赋》中,綦国瑞老师将金元道士的足迹与当代茶人的身影重叠,琥珀色的茶汤里漂浮着戚继光的旌旗、杨朔的钢笔尖,还有母亲剪窗花时飘落的红纸碎屑。他说茶道是流动的哲学,就像潮水在涨落间完成对海岸线的雕刻。这种将历史纵深与现实介入相融合的创作,让胶东的草木都成为文明的见证者。当卧龙堡的村民拒绝售卖古树时,他们掌心传递的不仅是粗糙的树皮,更是几百年的人树共生契约。在《凤凰阁记》中,他以“黄海明珠”与“凤凰高阁”的镜像呼应,将地理空间升华为文明图腾,让莱山凤阁成为胶东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图片

  暮色中的凤凰阁像只浴火的大鸟,玻璃幕墙映着万家灯火。綦国瑞老师常在此处凭栏远眺,看新建的跨海大桥将芝罘湾的传说延伸向深蓝。当他写到蔡秋芳省长临终前那道温暖的目光时,霓虹正爬上烟台山灯塔,将官僚体系的冰冷融化成市民广场的篝火。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感动,在他的文字里重新获得体温。就像《女省长的目光》中反复出现的“篝火”意象,既是对官场异化的诗意抵抗,也是对人性本真的深情呼唤。这种悲悯情怀在《侍母琐记》中化作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当他深夜求医、为母亲洗脚时,日常琐事升华为代际传承的文化仪式。

  牟氏庄园的废墟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綦国瑞蹲在倾颓的砖墙前,看萤火虫在荒草间书写《永恒的惊叹》。那些消失的粮仓与崛起的高楼,在他的散文里达成和解——就像渤海湾的潮水终将汇入太平洋,个体的悲欢终将融入民族的史诗。这种豁达,让他的文字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星空的辽远。当他在《翠绿闪亮的地方》中将桔树的翠绿升华为生态理想,在《月季花开莱州城》里让月季成为城镇化的诗意年鉴,胶东的山海便在他的笔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他总能在时代浪潮中捕捉文明的浪花,将新闻现场转化为文学经典。

  此时,潮水已经退去,我在沙滩上捡到一枚贝壳。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纹路,它仿佛要折射出《家住海边的日子》里的潮涨潮落、《凤凰阁记》中的祥瑞重生。原来所有的情怀都来自同一条路,那条从胶东半岛出发,通向人类精神原乡的真性情之路。綦老师的散文是潮水漫过的文明密码,当海风拂过书页,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字的韵律,更是一位作家用生命书写的文明启示录。在烟台散文学会的讲台上,他总爱说:“散文的灵魂是情感,而我的情感来自这片潮涨潮落的土地。”他的声音像海浪拍打礁石,在时光深处激起回响。那些被他的文字浸润的半岛,终将在文明的星图里,永远闪烁着属于胶东的光芒。

  (图片由编辑提供)

图片

  

  作者简介:丛素宁,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莱山区作协会员。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