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内容发布系统  >  文化  >  文学  >  烟台市散文学会

杨君丨我四姐我三哥

2024-10-17 14:32:57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我家世居灵山北坡下的拉格庄,旧属莱州府,继而登州府,现属招远市,位于莱州市与招远市两地的结合部。父母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把我们兄弟姐妹5男4女带到了世上。其中二哥和小弟因病无医无药不治夭折,四姐和三哥则经历了旧社会的骨肉分离,又迎来了新社会的亲人团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感叹。

  40年代初父亲哥仨分家。祖上仅有的3间小北屋祖母留下东1间,剩下2间和更小的2间东厢屋,配上一亩八分地分作两份,再以2亩地加部分农具和1头病驴作第三份,抓阄儿分配。排行老三的父亲抓到第三份无房的阄儿。从此,父母和7个儿女(我和小弟还未出生)加1头驴十多年无立足之地。后租住好邻居杨吉令大伯家的2小间东厢屋,驴养在开门的北间,全家9人住南间,常有孩子夜间翻身掉到炕下。俺娘常说孩子们命真大,没有一个叫驴踩死的。

  不久又遭连年严重的旱灾和虫灾,耐折腾的高粱也颗粒无收,村人称为“胡秫瞎眼”。招远掖县一带出现严重饥荒,加之兵荒马乱,人们病饿死亡无数。求生的本能驱使人们逃荒要饭或者闯关东,都梦想有朝一日国泰民安,能吃上饭,但却叫天不应,喊地不灵。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了我四姐、我三哥的人生巨变。

  送人四姐回家来

  1941年春,父亲领4岁的四姐,沿街乞讨流浪到村北4里的蚕庄日伪据点附近,适逢集日,遇到常去据点办事的街坊杨昭令,对父亲说:“点儿里有个叫赵玉田的国民党军官,想要个小女孩,你家孩子多养不了,送个来找条活路吧。”父母瞅着皮包骨头耷拉头的四姐,踌躇不定,又不甘心孩子饿死在自己怀里,当日便由杨昭令把她抱给了赵家作养女。赵把四姐乳名由“伏”(指入伏日生)改叫“领子”,意指领着她别丢了,并由杨转给我家2小袋面粉。

  1944年5月我招远军民端掉蚕庄据点前,其部分日伪兵预感局势不妙就四处撤散。四姐由时任国民党连长的养父先领到青岛,1945年8岁时日军投降,又随养父回到他老家吉林省公主岭县。接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赵被我政府判为反革命兵痞5年徒刑,曾是风尘女子的养母见状变心,随之卷钱离家远走,20岁的四姐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她要遵政府指示划清与养父的政治界限,又出于良心时常探监送吃送穿。赵被我四姐真诚的感恩之心打动,狱中告知了其身世及老家的大概地址。

  其实,四姐离开爹娘时尽管幼小,却也常跟姐姐们去灵山坡下拾草剜菜,懵懂记得老家是山东并非东北,养父的直白更使她增强了寻找亲生爹娘的决心。后结婚生子的四姐落户吉林市,生活稳定下来,便由姐夫韩德文于1964年4月写信直寄招远县公安局,详陈原委求助寻找生身父母。该局依信中提及的“山东招远灵山下的一个庄”为主要线索,转给灵山公社公安特派员宋远志查找。宋特派员围绕灵山脚下30多个村近百户给孩子的人家(如俺村一百多户就有3家),骑自行车或步行逐一调查核对,犹如大海捞针。

  此时全国正轰轰烈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学雷锋活动,人心思进风清气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员工作特别卖力,几经周折把我家和四姐对上了号,特派员以招远公安局名义复函四姐。母亲知道当年奄奄一息的四闺女还健在、要回家认娘时,不知如何是好,大病了一场。好邻居杨树德家大婶子和杨文韶家等都登门做我爹娘工作:“孩子个人要回家,这是想爹娘、有良心,你可不能不认啊!”

  1966年3月初,29岁的四姐怀抱不满3个月大的第三个孩子,日夜兼程3000多里由吉林奔到娘身旁。远离亲人25年,差一个月没能见到病逝的爹,四姐万般思绪涌上心头,抱着娘失声痛哭,25年离娘的心绪,随泪奔涌;四姐,29年成长的心路,由泪作证。放在炕上的我的小外甥似懂事一样,也跟着哭声涟涟……四姐守着娘一气儿住了3个月。在青岛上学的我,借“五一”节又请了1天假,赶回看到了亲姐姐。

  四姐为恢复自己本来的出身面貌,也想缓冲养父历史问题可能给子女带来的政治影响,打算从档案材料上确立与老家的关系。俺村党支部、管委会认为四姐的想法合情合理积极支持,遂于1966年10月18日特出证明,并由贫协主席徐占文签章寄出。由此,确定四姐出身于老家贫农成分,名桂英,姓氏也由赵改为杨。

  生活恢复常态。四姐仍常住吉林市,为养父尽孝,也回灵山老家看望,更多是通过书信、年节的糕点、大米等邮包表达对娘、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我们也在每年秋后捎去1包2斤、后允许4斤装的数包花生米,寄托骨肉之情。

  三哥送人也回家

  1944年8月末,母亲怀抱3岁的三哥,走到村西8里的招远西曲城村曹洪滨门上讨饭,曹之4岁的孙子曹成林见状脱口而出:“不打发。”童无戏言,这年头,即使幼童也首先害怕自家没吃的。他成人后竟是我三哥的好朋友,这是后话。时遇该村杨寿鹤的女婿、邻村邵家的邵玉南到此看望岳父母。他见我娘敲门讨饭多有不得,深觉同情,提示不如给饿得不行了的孩子找个吃饭的人家活条命。娘看着耷拉头不睁眼的三哥考虑再三:村里有这样的好人家吗?说来也巧,杨寿鹤本家的杨发生和妻子刘助育无孩想要个儿子。

  经杨、邵爷俩从中撮合,杨发生当天下午去我家,把三哥装驮篓用骡子驮回家。比四姐小4岁的三哥像四姐一样命大,得养父母精心照料,上学4年后务农,长成一个能吃苦耐劳又有力气的棒小伙子。起名自然也姓杨,名玉英,又巧与四姐同一个英字,还巧的是我爹叫杨发令,其养父名也有一个发字。这些缘分,真像苍天有意安排。

  也是这天下午,他家给了我家2升麦子,爹背着这麦子如同背着灵山一样沉重,一步三回头地往家走。当他傍晚有气无力地走到灵山西北坡的马埠岭,突遭3人打劫,爹1人拼命抗争,夺下小麦不足1升。这几个混账,他们不会知道,这粮是我三哥的身价钱、生命钱,我娘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啊!

  1966年3月初,我姐与家人团聚的喜讯传遍三疃五村,感动着众乡亲来看望。熟知我家情况的好邻居共产党员徐同令,是我们一队的队长,此时参加公社春季生产三级干部大会,遇西曲城四队队长曹文栋说起我姐之事,2人认为也该借机促成三哥回家团聚,继而做双方老人的工作。三哥的养父担心“鸡飞蛋打一场空”,曹文栋开导说你儿子不是那样的人,再说他老家仍有5个儿女过得很好,不需要他再回去住,只是该认下生身爹娘,你家还多了个好亲戚呢。

  我娘此时的心思,和四姐回归一样,给孩子的伤心事特别不愿再提,不愿给人添堵让人误解:“孩子小时养活不了给人家,长大什么都行了,又想找回来得他们的济,这算什么人家!”然而,送人的孩子毕竟是爹娘深埋心底的终生心事,徐同令苦口婆心、如此这般地劝说了我娘,两家由此胜似亲戚走动起来。

  三哥,在村里曾是民兵连长、一队副队长,是技术员、保管员,在家则和我嫂子孝敬养父母。还常约好友曹成林等起早拉晚帮我家套院墙、垒大门、铺地面、做梯子等瓦工木工活,此时我家日子越来越好,娘就做好饭招待。三哥家3个孩子小的时候,队上执行“人七劳三”分粮政策,工分少缺粮吃。母亲送给玉米、地瓜干等接济生活,还一次给个三五块钱,让他买咸盐腌咸菜,我和妻子也买来紧缺的木材、钢材帮他盖起了四间新瓦房。

  四姐,三哥,不埋怨家中当年的贫困窘境,不记恨爹娘当年的无奈选择,总认为是亲生爹娘给了他们两次生命。都主动找家团聚,感动我们全家,也令村人感慨,竖指称赞。60年后的今天,家人村人每每忆起这些事,仍佩服我姐我哥 “不埋怨”“不记恨”的回归,更赞赏我家人双喜临门。是啊,灵山一带还有不少给孩子的人家,至终未能与亲人见上一面啊!

  我家旧社会骨肉分离,是千万个不幸家庭中的一例;新社会的团聚,是社会主义大乐章中的一组强音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我们永世珍惜。幸运的兄姐和我们的后代,正背靠历史面向当下,幸福满满地生活在新世纪。岁月无言,字纸能语。谨把此文献给我们伟大祖国的七十五华诞。

  作者简介:

  杨君,莱州市工商局退休干部,烟台市散文学会理事,烟台作家协会、莱州作家协会会员。☆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