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内容发布系统  >  文化  >  文学  >  烟台市散文学会

王明珠丨筑梦青春,大国工匠的摇篮

2024-10-17 14:33: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一

  七月伊始,小暑时节,阳光裹着雨后的薄雾,空气清新温润,我第一次来到了位于芝罘区南部卧龙北路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上午、下午,我在这里行走,观看,倾听,触摸,也许是烟台盛夏的温度,也许是热血青春的弥漫,我的心情像海面层层奔涌的浪花,久久难以平静。

  一进门撞入眼帘的便是镂空设计的红色正方体校徽雕塑。再往里走,所看到的每一个字,每一面墙,每一处浮雕,每一个拐角,甚至路上每一个井盖,无处不在展示着这所学校古今辉映的匠心独运与奇思妙想。只要你留意、凝视,便会被它独有的气质所吸引,那感觉就是透着青春、梦想和匠心。校园里不经意撞见的一个青葱的身影,或者是目光掠过时那灿如朝阳的笑,如和风拂面,整个人都仿佛被投进朝气蓬勃的盎然气息里。

  此刻,我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场景:我在这所学校的校园里奔跑。那是第二天下午,也就是星期一放学时,我与学校教务处隋向阳主任一起跑出他的办公室,穿过走廊几个师生惊奇的表情,接着跑出办公大楼,在依旧热烈的阳光下,隋主任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寻觅:“李老师,你等一分钟。”我一边跑一边说:“我跟她见一面聊几句就行。”然后穿过校园里三三两两的同学,下台阶在离学校红色的校徽雕塑不远处看到一位身穿一身黑色短袖长裙,简单扎个马尾辫的女老师。我一眼就感觉这就是隋主任说的李秀敏老师,果不其然,她向我们招了招手,便来到眼前。她中等个头,朴素大方,胖乎乎的脸庞露出内敛的笑容,直觉告诉我她应是一个好学且严谨的人。她说自己来自莱州农村,2000年打听到学校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将来可以考大学就冲学校这个专业来了。当年她的班主任就是现在的副校长张昌勇老师,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她刻苦学习,一心为再上大学深造而努力。三年后她如愿考到上海同济大学,读土木工程本科,四年大学毕业后她顺利通过了烟台市事业单位考试,又回到母校开始教学工作。从此她便担起班主任的重担,一心扑在教学事业上,引导管理好班级里这些半大不小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生活,辅导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

  几年来她参与辅导的学生有5名在全国职业院校建筑CAD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其中2013年烟台市第一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金牌就是她带的学生拿的。李老师的勤奋好学与默默努力,伴随的就是美好的事物也不断向她赶来。她通过了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认定,成为当年屈指可数的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烟台市教坛新秀。

  不能再说了,她必须马上去接孩子了。匆忙中我们加了微信,便告辞了。望着她的背影,我由衷感叹,多好的老师,多好的年华,她值得人间的一切美好。

  

  时间还是回到第一天,周日那个美丽的上午吧。

  上午八点半,我一进入学校会议室,便见到校长蔡沐禅,一个帅气的高个子的中年人,他带领学校主要部门负责人亲自接待了我们一行来访者。蔡校长是一个睿智开朗、有文化内涵的领导者,他对有关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有着全面精准的定位和研究,由他主编的3部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已被纳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和职业教育“十四五”创新型精品教材。作为这所市属公办学校的负责人,他强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建筑、机电、信息技术、财经、学前教育5大专业群里,秉承校训“爱恒精新”,遵循“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团结阳光、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倡导全体师生的思想教育,创新性使用了以教研组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蔡校长简明扼要地介绍后便带领大家走向室外,广场上一堵长9.5米、高1.6米镶有“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校名和校徽的墙十分引人注目。这是23岁的全国技术能手二级技师宋志超,在2022年8月利用暑假期间,同世赛基地师生一起奋战16天完成的。2023年3月,他又带领砌筑选手历时65天组砌了一堵长5.3米、高3.4米的“迎客松”墙体。图案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精益求精,如果不上前去触摸,仔细观察,真的会误以为那些字体,复杂的色彩、图案都是印刷好贴上去的。蔡校长自豪地站在墙体前给我们介绍着,还不忘风趣地提醒我们看一眼墙的背面。的确,这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的,对这精湛的技能令人赞不绝口的同时,也让我对这些年轻的能工巧匠心生敬意。后来听介绍说宋志超曾参加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并获金奖等诸多荣誉,而他只是学校众多优秀学子其中的一员。

  当我们走进不断创造奇迹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训练基地,立即被里面的壮观景象所吸引。这里是瓷砖贴面、抹灰与隔墙系统两个赛项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个青涩的面孔,有的在全神贯注地练习抹灰、有的在仔细训练砌墙、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瓷砖进行切割,他们严谨的工作状态是那么迷人。

  工作台前,一位高个子白净帅气大眼睛的男青年,正专注地指导两位学生切割瓷砖。台子上摆放着一些按图纸切割好的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瓷砖片。隋主任介绍说:他叫张雪枫,是学校国家级技能大师臧国才的得意弟子。我兴奋地问:就是刚才看到的那位拥有自己工作室的青年才俊?隋主任笑着回答:对,他就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师。如今他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学生和企业前来学习和交流。2010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2012年,学校首次组建瓷砖贴面项目集训队,选拔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年轻人有了新梦想。从此臧国才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训练生涯。三年多的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泡在训练室,一练就是十多个小时,节假日也基本不休息。冬天,实训场地没有暖气,他的手被冻得满是裂口,他咬着牙坚持,因为他的手心是热的。

  这个温文尔雅一脸书生气的年轻人也不过三十出头,清瘦的身体里蕴藏着坚韧不拔,他骨子里憋着永不放弃的一股劲儿。他心中拥有一种自己都无以言表的东西,一种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这方热土慢慢铸就的气质,那就是一个有志青年的家国情怀。2015年,臧国才代表中国参加新西兰大洋洲技能挑战赛,一举夺得瓷砖贴面项目金牌。同年8月,他再次出征巴西,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瓷砖贴面项目优胜奖。2018年,臧国才被母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引进,留校任教并担任世赛教练。他常说:“技能是需要不断磨炼和精进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校方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走遍了该校世界技能大赛的训练基地,看到荣誉墙上那些认真的工作照上一双双明亮眼睛里的那份纯粹与坚毅;看到了一个个青春的梦想照进现实。站在一排国赛、世赛奖牌与获奖证书面前,我热血沸腾,掌心滚烫。有什么比一个孩子被带领快乐学习、发现生命价值更幸福的事;有什么比一个青年拥有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理想更幸运的事。

  

  午餐时间,我与隋主任边吃边聊,我说: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我看到了咱们学校的精神力量,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累累硕果,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是放心的有希望的。隋主任微笑着说:这都源于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我们要为企业直接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与行业发展企业要求脱节。是啊,再辉煌的文字落在纸上简单,而要成为立足于国家建设的岗位的技能人才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天下午,我和隋主任相约一起来到了副校长张昌勇的办公室。张副校长是一个实在坦诚的烟台本地人,真诚中不时透着一点儿幽默。他说:我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曾经的学生,一步步打拼到现在教育负责人之一,我理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也见证了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见证了一代代学生的成长。

  张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多数家长心里,即使他的孩子进入了职业中学,他们心心念念仍是能否有机会继续上大学深造。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孩子能走正道,掌握一两项技术技能,将来自食其力。我们学校以学生技能“阶梯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制定中高贯通有序衔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融通、上层互选”的能力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绝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即进入企业,学校建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相对很高,在房地产辉煌的时候,一个技术技能较好的学生会有几家大的建筑公司争抢,甚至有的工资待遇开始就超过他们在校的老师。

  哪一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长,拥有一个美好人生呢?也许是有感于天下那颗父母心,张校长沉思着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取得成功,我们学校每年顺利给企业输送那么多的学生,我们的每一块奖牌、每一项荣誉的取得都是广大师生付出巨大努力得来的。他停顿了一下,我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眼望窗外,平静地说:1996年那时,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每年初春开始就要下乡到下面县市区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回来画图做毕业设计。外出测量条件非常艰苦,作为年轻的教师,他主动请缨带领学生们下乡做测量,除了他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学生。他们有时候住在电影院里,有时候住在幼儿园,他和学生们每天扛着测量仪器在村镇,田野奔走,初春的烟台刺骨地冷啊!大家的双手几乎都冻伤了,有的女孩子手肿得握不住笔。伙食有时在老乡家轮着吃,不固定。说到这里,张校长笑起来,说是有一年在莱州,人家给定在一个小饭店吃,开始大家都很开心,结果每顿饭吃的菜都是大白菜炖豆腐,一成不变,一直吃了一个多月,吃的每个人一看到大白菜豆腐就草鸡了。后来听饭店经理说,大白菜吃没了。同学们以为可是应该换一下菜品了,第二天一看,换了,是红根菠菜炖豆腐,哈哈哈……

  这笑声是那么自如,似乎当年的苦,全变成了他此刻的甜。

  我听着张校长讲述着三十多年前的初春故事,空气中似乎真有丝丝凉意穿越而来,午后暑气升腾的办公室里仿佛清凉了许多。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校长认真地说: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在什么岗位,只要你用心,善于储备自己,机会来了,总会有所收获。

  

  没有人从年少就甘愿平凡。职业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选择,甚至是为部分家庭和孩子提供了新希望。这些曾经在初中时学习一般的孩子,大多青春懵懂,甚至调皮捣蛋、叛逆的少年们,他们是幸运的。

  去年刚毕业的18级学生陈仕霖说:当初他没考上高中,一时也不知干什么,在家闲晃了些时日,快开学了,家长才把他送到学校。来到学校后,开始他跟许多同学一样,心想不过就是来混个专科毕业证。但不久他则发现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师兄们每天都在忙着各种技术技能训练,大家心里好像都飚着一股劲儿,看谁的基本功扎实,技术技能提高得快。在老师和师兄们的带动下,他也立即来了精气神,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爱上自己的专业,并开始勤学苦练。看到他手上一个个的小伤疤,我问:这都是训练时候受的伤吧?他微笑着答:这都很正常,不吃苦也得不到好成绩,没有上升的机会啊。看着他腼腆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他的照片和名字也出现在山东省技能大赛的荣誉榜上,金牌榜共5人,他是其中之一。并聘为合同制世赛教员的,工资待遇很不错。他笑呵呵地说:过去村里笑话他们家除了木匠就是瓦匠的人,现在也不说啥了。

  在他人的成长故事里,总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在一所学校里漫步,总有时光如梭的感慨。转眼就到下午放学的时间了,因为隋主任突然一句,学校有一位年轻女教师您一定想认识。于是,就有了前面我在校园里飞奔相见的开心一幕。

  走在这方培育祖国优秀技能人才的沃土,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暗自庆幸,这将是我人生中极为美好的一次遇见。42年,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它不是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它是一个技能报国,筑梦青春的地方;是立德树人,脚踏实地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

  火红的凌霄花挂满枝头,美丽的山海烟台浪漫火热的不只有夏天,还有绿荫掩映中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那些正奔向自己星辰大海的心。

  作者简介:

  王明珠,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协、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