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烟台

老干部队伍中的榜样——于法

2023-05-24 09:55:0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作者:孙明浩 臧海竹 董春) 1932年6月,于法出生在栖霞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娄家。因家境贫困,经济拮据,仅读7年书就辍学为农了。由于思想进步,1947年(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就正式脱产入伍了。建国后,历任观里区委、寺口区委青年团书记,桃村区委宣传委员,杨础公社党委秘书、党委常委,铁口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管委主任,栖霞史志办公室首任主任兼主编等职。1992年9月离休,工龄46年,党龄75年。建党90周年之际,获得烟台市委组织部授予的建国前老党员荣誉纪念章一枚;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佩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离休老干部荣誉纪念章一枚。

  于法系山东省党史学会会员、山东省地方志学会会员。曾获山东省史志先进工作者、栖霞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91年又获县政府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在栖霞,只要提起于法的名字,大家熟知其人其事,备受称赞。他出手的文章和著作,在省地县乃至全国范围颇有影响,是一位著名的史志专家、文化名人。

  甘为世人写春秋

  1983年9月,于法从铁口公社管委主任的岗位上调县志办任职时,他已年过半百,身体欠佳。但他深知“牢记宗旨、敬岗爱业”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也明白——纂修社会主义的新县志,其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专业性很强,欲完成一部百万字的新志书,困难多多,谈何容易!他自叹“这是一副不轻松的担子呀!”

  然而,于法抱有一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衷心,他一上岗就潜心研究修志理论,很快投入写作实践。他对单位工作人员的动员,仅有几句短话:即“我们修志工作者既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又要有浓厚的质量意识。在时间上不能旷日持久,在质量上不能草率从事。必须按目标要求,定质定量完成任务。”

  他在领导工作中,恪守“身教重于言教”的格言,处处落实在行动上。例如,他非常遵守作息时间。每天上班时,他总是第一个先到单位去开门,下班时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他还经常加班加点,不休或少休节假日,也不休星期天。有位同事(副主任)也要跟着他加班,他却劝阻说:“你不能学我,你的孩子还小,周日在家干点家务活吧。”

  有一次,雨天路滑,骑车不慎,摔伤了右臂,疼痛难忍。老伴劝他在家病休几天,养活好了再上班,可他根本不听,使用左手握着车把子照常坚持上班,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于法虽然念书不多,学历不高,但他一参加工作即勤奋好学,热衷写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理论素质,自学成才,为胜任县志的主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修志工作中,他统揽全局,既主又编,设计篇目,把握观点,取舍资料,笔削文辞,精益求精。他常对志稿中的某些用词不当和不通顺的词句,反复推敲,百改不厌,不达精准不罢休。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执着追求,努力拼搏,磨砺七载,1990年栖霞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在烟台地区率先出版!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具有特殊性、权威性的地方文献,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效益,其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重大作用,可谓信史,传世不衰。1993年在北京评审时,专家认定:该书体例科学,观点正确,资料丰富,文字凝练……荣获“全国地方志书优秀成果一等奖”,堪称一代名志。这是栖霞党和人民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大众日报》为此发了新闻稿。

  《栖霞县志》获大奖的消息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很大反响,产生了轰动效应,共有13位专家学者纷纷撰写评论文章。如陕西省著名史学家解师曾,以《胶东屋脊好志乘》命题;吉林省史志专家梁滨久以《栖霞县志特色谈》命题;贵州省史志专家张桂江以《栖霞县志的著述风格》命题,均高度评价《栖霞县志》是一部文质俱佳的好书,是值得学习推广的典籍(具体内容详见《山城往事》附录)。

  继《栖霞县志》出版之后,2007年,于法在年逾古稀之际,又被聘为《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的主编,两年完成出版的任务。这是栖霞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栖霞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及党领导全县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不同时期重大胜利和成就的史书,大书特书了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教材。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山东省党史优秀成果特别奖”。

  2011年,于法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相继主编出版了《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二卷。这部党史,时当建国后50到60年代时期,政治运动太多,如整风“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连续不断,如何把握这些运动的适当褒贬,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他未知难而退,首先反复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以此为准绳,详细记述了栖霞在这些运动中的开展情况,突破了许多不好处理的难点问题,保证了成书质量,2013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无论速度和质量,在烟台市区名列前茅。

  事实证明,于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编修栖霞社会主义新县志和中共栖霞地方史的第一人。他为把栖霞党和人民对革命和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载入史册,付出了大量心血和代价,有目共睹,功不可没。

  人称栖霞一支笔

  2012年,年迈耄耋的于法,笔耕不辍。他抓紧时机,集中精力,创作了《山城往事》一书。内文分列了“名胜古迹”“庄园轶闻”“故事传奇”“往事回首”“山城人物”“史志论文”“著述评论”“序言跋语”等8个篇章。作品内容丰富,文字鲜活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他在跋中自述:

  离职离岗不离休,

  夕阳黄昏书不就。

  不图暮年安乐福,

  甘为世人写春秋。

  作者以这首诗文作为该书的结束语,令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该书于2013年荣获市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林新忠,以“甘为世人写春秋”为题撰写读后感,赞赏该书的质量和价值,收入《五月的牙山》一书。

  多年以来,于法除了编撰出版了《栖霞县志》《栖霞文物》《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二卷及《山城往事》等五部著作外,他还撰写了120多篇优秀文章,先后发表在《烟台晚报》《烟台日报》《大众日报》《春秋》《齐鲁文史》《山东史志》《中国地方志》等多家媒体上。内容类别大致有:地方名胜古迹、重大历史事件、英模人物传记,以及著述评论和专业论文等。

  其中《总纂是全面深加工的综合工程》长篇学术论文(8000多字),原载《山东史志》1990年第五期上,标题之下还加了编者按语,称“于法同志的文章来自修志实践第一线,内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丰富了修志理论,值得一读……”同年,该论文又被《中国地方志》国家级刊物重载,蜚声文坛。

  “文如其人”一说,颇有道理。于法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说真话的人。如他撰写的《记栖霞的大跃进运动》一篇9000多字评论文章,尖锐地批判了1958年栖霞地方刮“五风”(主观主义风、强迫命令风、一平二调风、虚报浮夸风、瞎指挥风)的情况,论述了这场运动造成的损失和教训。然而稿件寄到《春秋》杂志社后,编辑初始感到这篇文章的政治性太强,把握不准不能轻易发表,于是找专家“把脉、会诊”,结果一致认为这是国内第一篇实事求是反映基层“大跃进”运动的稿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遂在本刊重要位置重头推出。

  目睹于法在他《著述评论》的许多文章中,不是随风转舵,光唱赞歌,而是有褒有贬,良莠分明。他对许多学者编著的好书,例如孙明浩的《栖霞风物》,王德元的《当代农民持家谈》,慕旭的《丘处机》,衣向东的《牟氏庄园》及《招远市志》等,都是通读、熟读,并写出了五篇书评文章,均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了。

  然而,他对栖霞2003年续修的《栖霞市志》一书,经反复审视,问题颇多:体例不当、观点有误、资料失实、语言混杂,漏洞百出,还违背修志惯例,将115名生人收到人物传里,令人惊讶。尤未经上报送审就擅自出版,这乃是修志者心术不正使然。倘若真让这部书问世,岂不误导后世,贻害无穷。然而“邪不压正”,不久便被烟台市政府明文查封了。

  修志大事,功亏一篑,人财两废的后果令人遗憾不已。于法以《一部成书难问世的地方志》命题,剖析了这部败作的种种弊端和原因。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综观一部志书的质量优劣和成败得失,尽管有其客观原因,但根本问题是取决于修志人员的素质。诚如修志格言云:‘有德无识干不了,有识无德干不好’,此言富有哲理,值得深思。”他的这篇近万言的书评文章,被烟台史志办2003年1号文转发全市,翌年被收入山东《资政文集》一书。有的读者反映:“看好书受益匪浅,而劣书起到的反面教员作用更大。”此言一针见血,说得真切。由此可见,于法以笔锋锐利和优异的文化成果,博得“栖霞一支笔”的誉称并非夸张,名副其实。

  尽职尽责当顾问

  于法社会阅历丰富,谙熟地方历史,工作责任心强,且有写作经验,晚年先后被聘为《中共栖霞大事记》《丰碑》《栖霞市志》《栖霞文化通览》《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洪炉》《关爱——栖霞老干部工作40年》等7部大型丛书的顾问。他对工作非常认真,成书前,主动协助主编拟定篇目;编写中,他出谋献策,直言一些建设性意见,甚至亲自动笔加工修改,有时还写出书面审稿意见供主编参考,善始善终,配合默契,为保证成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栖霞政协在组织人员编写《栖霞文化通览》这部著作中,由于受社会某些野史出版物的影响,把“牟氏庄园”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浅薄,甚至歪曲史实。人知牟氏庄园拥有六万多亩土地,年收租额600多万斤(每亩100斤),在初稿中却写成350万斤,还把牟氏庄园的万贯财富家产,描绘成“勤俭家风”而致富。于法审视后,亲自动笔删除了这些歪曲历史的不实之词,用第一手资料描述了庄主牟墨林(绰号牟二黑子)在清末民初大灾之年,以粮换地,巧取豪夺,暴发致富。并把这个家族的抽大烟、唱大戏、发大殡,庆大寿等“四大”奢侈腐化的现象,归结为这个偌大庄园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经过如此纠误、补缺的处理,从而保证了著作的真实性、正确性。

  于法有个特点,他在审阅稿子或撰写文章时能够高度集中精力,两耳不闻窗外事。有次天明起床,于法正在伏案写作,老伴喊他去房间挖米帮助做饭,他却手持面瓢走进了卫生间,惹得老婆啼笑皆非,没好气地对他说:“你得神经病啦,厕所里能有米吗?你简直成了书呆子!”他也板着面孔说:“做饭的事由你管,以后别再打扰我的工作了!”

  社会上也有一些好心朋友劝他说:“您的年岁已高,应该好好休息,保重身体了。”他却回答:“依我看来,笔杆越动,头脑越灵,头脑越懒,寿命越短。”对方默默点头,心悦诚服。

  于法虽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重度前列腺肥大等慢性疾病,但他不消极悲观,也不迷信什么特效药,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来保健身体。他不烟不酒,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生冷食物,使胃病逐渐好转并稳定。“生命在于运动”,他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生活规律。在家写文章写累了,便到楼外路边或小公园里去散步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回家再写。于法没有打麻将、玩扑克的习惯,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是他的最大嗜好(每天两三个小时),成了精神支柱。他对儿女满堂、幸福和睦的家庭非常满意,心情乐观;面对新时代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尤感欣慰和自豪。如此科学的养生保健之道,或许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如今,年过90高龄的于老,为发展繁荣栖霞的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建设,仍在发挥余热,默默奉献,成为老干部中的楷模,值得学习的典范。

  作者简介:

  孙明浩,男,1962年10月出生,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历任栖霞市医药公司经营部负责人、团市委宣传部长、市委组织部副科长、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中桥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兼栖霞外向工业加工区管委副主任、庄园街道党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栖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三级调研员等职。业余兼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农村经济学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国内40多家学术团体和新闻单位的会员、理事、通讯员、研究员、特约编辑、特约记者。报告文学集《胶东风流》、社会科学研究文集《跨世纪的思索》、地域文化研究专集《栖霞风物》《古风撷英》、历史人物研究专集《一代宗师丘处机》《丘处机与太虚宫》《神仙丘处机(全三册)》相继出版。有6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20多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国内权威期刊(《新华文摘》《每周文摘》《党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发表并获省、部、市级成果奖。其中有两项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有三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曾获全国自学成才者、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全国书香之家、山东省优秀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十大优秀自学者标兵、山东省书香之家、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烟台市十佳藏书家庭等荣誉称号。入选多部权威机关编撰的大型人物辞书。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