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胶东文学

甘洒热血写华章 ——记栖霞一中退休教师张荣起

2023-04-24 09:41:3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作者/孙明浩 臧海竹

  张荣起,山东省乳山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4年1月自莱阳师范毕业后,支援山区教育来到栖霞桃村区任教,直至栖霞一中退休,在栖霞任教42年。1995年8月,张荣起光荣退休。他退而不休,投身栖霞文史,撰史修志,笔耕不辍,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华章。

  舌耕笔耘洒热血

  40余年中,在栖霞老区人民淳朴勤奋精神的滋养与感召下,他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在热爱事业的同时,也热爱上胶东革命老区这方热土和人民,视栖霞为第二故乡,立志为振兴栖霞奉献终身。他在培育和提高广大学子文化素质的同时,也陶冶和提高自己,锐意进取,从教小学到教初中、高中,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栖霞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在教学之余,发挥自身业务专长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一直坚持写作,为弘扬革命传统、树立栖霞老区的美好形象,写出大量的通讯报道和文艺作品,是栖霞第一个用散文形式向媒体介绍英灵山烈士陵园的业余作者。作品被山东省教育厅选入全省通用小学五年级语文乡土教材,连用数年。1961年配合烟台团地委在英灵山烈士陵园举办的胶东17县市区3000余少先队员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一曲《清明佳节颂英雄》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各县市纷纷讨要样本。1963年一部10场《雷锋》话剧,在英灵山烈士礼堂和桃村片区公演后,对青少年学雷锋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相继在各级媒体率先推出《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在栖霞创建始末》《〈红日〉电影在栖霞诞生过程和动人花絮》《〈丰收之后〉从话剧到电影在栖霞的创作历程》和典型人物《栾志香与王玉梅》等外宣文章,对宣传栖霞、提高栖霞知名度,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烟台地委联袂打造《烟台地区农业学大寨散文集》的大型文学创作活动,张荣起是栖霞选调参创的两名中学教师之一,由全国著名作家跟踪辅导,历时半年多,对文字功底的历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复苏指导学生写作和退休后挖掘整理地方史志及抢救、弘扬红色文化,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张荣起舌耕笔耘并进,育人宣传双收。教学成绩,在县内同科教师中名列前茅,为学校文艺宣传队编演的节目在全县文艺会演中屡获大奖。20世纪80年代初,为检阅改革开放成果,团省委与省教育厅联袂举办的全省首届中学生习作比赛中,张荣起辅导的普通班学生王丽云的作文《买花裙的悲欢》,获全省一等奖,在全国各界读者中引起反响,在全省颁奖大会上,作为指导教师,张荣起受到表扬和奖励。早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张荣起就是多家媒体的优秀通讯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被中国北方七省中学作文研究会聘为理事,连续获得县宣传部门和各媒体的奖励。栖霞市委宣传部撰写(崔学明执笔)的《春风煦煦育桃李——记栖霞四中语文教师张荣起》一文,发表于1988年5月17日《烟台日报》,后收入《栖霞骄子》一书。

  老有所为挥余热

  退休后,张荣起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宣传栖霞,打造栖霞品牌,忙碌奔走,继续做奉献。首先是一如既往给媒体写稿,比退休前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深入社会,采访好人好事,也调查和挖掘栖霞的古往今来,丰富和积累写作资料,夜以继日写作,紧跟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见诸媒体的各类作品数量和质量比退休前有几倍的增长。时当全国兴起弘扬传统文化热,诗社林立,各种文学创作比赛,此起彼伏,张荣起在栖霞首批被批准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他组织城内同好者参加烟台楹联家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为栖霞成立诗联家学会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还与龙口、蓬莱、福山的文友成立胶东文友联谊会,先后参加过港澳回归、建国五十、六十、七十华诞等各级诗词楹联大赛,多次获奖,出内部作品选刊十几期。联谊会还到栖霞庙后、福山张格庄的大樱桃之乡举办采风活动,为推动大樱桃的生产、销售及采摘游,添砖加瓦。他写的反映改革开放新面貌散文《现实中的神话》《随着潮流过把瘾》《今非昔比七十春》等,先后获得烟台市文联的一等奖与特等奖。对推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干部工作和繁荣地方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退休5年后,适逢栖霞一中建校50周年,张荣起应邀执编栖霞一中五十年志,他与参编人员紧张忙碌半年多,至2001年5月,栖霞一中建校50年来第一部校志——《杏坛春秋》面世,赢得与会的数百校友的一致好评。2003年至2004年,应栖霞市政协与教育体育局之邀,执编了栖霞建县以来第一部教育史——《栖霞教育》专辑;2006年,应栖霞市政协与果业发展局之邀,主编栖霞首部苹果史——《栖霞苹果》专辑;2009年至2012年,应栖霞市武装部之邀,主编栖霞首部军事史——《栖霞市军事志》。作为一个职业教师来说,涉足苹果与军事,难免有隔行如隔山的困惑,但张荣起都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他的切身体会是:“不论何史何志,都有相通之处,只要能深入进去,认真调研和考证,不懈耕耘,没有过不去的坎。”张荣起还参与过2012年版《栖霞市志》、2013年版《中共栖霞地方史》(二卷)、2014年版《栖霞市地名图集》及《烟台地域文化通览》栖霞卷、2021年版的《栖霞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的编纂,其间参与“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的创建及栖霞党史宣讲团的宣讲工作。不管文史或方志,都与栖霞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资源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参与就是历练,就是积累和铺垫。

  为了方便写作,张荣起惜时如金,紧跟潮流,与时俱进,72岁学电脑,80岁上微信,打字发邮件,查阅资料,瞬间告成,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成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动典型。

  使命传承熬心血

  十八大以后,为适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改革新形势,张荣起主要致力于栖霞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他在栖霞牙山周边工作36年,与英灵山烈士陵园及胶东抗大结下不解之缘,年年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宣传先烈革命精神,几十年如一日。1989年奉调栖霞一中至今30余年,几乎每年清明时节,都要从不同角度,写不同形式的稿件,歌颂英雄,缅怀先烈,为英模人物作传,在各级媒体上发表,总计约有10万字,

  胶东抗大是20世纪40年代迁入牙山抗日根据地火线办学的一所高等军事院校,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功勋卓绝,但这段珍贵历史,已湮没在岁月的烟云中,张荣起在任教期间就听同事和百姓讲过抗大办学的事,早有调查挖掘相关史料的欲望,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直到退休后才逐圆此梦。20年内,他追踪胶东抗大足迹,调研考证,先后4次写胶东抗大在栖霞的办学史。2003年,执编“栖霞文史资料”第十集——《栖霞教育》专辑期间,他把胶东抗大史料列项征集,开始了第一次撰写“抗大”办学史。那时胶东抗大师生大多还健在,他通过各种途径,寻访了上百名抗大人与知情者,不仅弄清了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近8年、多次迁移的路线、住过的村庄,还直接联系上健在的校长贾若瑜和杰出抗大学子迟浩田、迟浩谦弟兄与孙佑杰、蒋贤等,并征得资料和题词,提高了文集的品位,史稿《战争年代设在栖霞的一所军政大学》除载《栖霞教育》专辑外,还被省政协主编的《春秋》杂志发表。

  2009年主编《栖霞市军事志》根据统一部署的编纂提纲——“军事院校”栏目要求,第二次撰写了胶东抗大办学史,有了初撰的基础,顺利完成任务。

  2014年3月,栖霞市编纂《烟台区域文化通览》“栖霞卷”,张荣起作为第七章《胶东抗大在栖霞》的撰稿人。三写胶东抗大栖霞办学史,因该书要求本章篇幅2.5万字左右,需全方位来写。张荣起在研究胶东革命斗争史背景的前提下,借鉴《胶东抗大》一书,分章列目,充实办学细节,写出2.3万字的文稿,反映了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的整体面貌。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8年6月,张荣起参与创建“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期间,四写胶东抗大栖霞办学史,半年内,先后去烟台、莱阳、平度、莱州、龙口等“抗大”涉足地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又通过媒体在全国寻找到健在的胶东抗大老战士20多人。通过采访,又有新发现,根据展馆的要求写出3万余字的校史。

  2020年胶东抗大创建80周年。张荣起利用宅家之际,把多年来调研与考证胶东抗大的文稿进行梳理,决定编辑成书,作为向胶东抗大80华诞的献礼。为弥补胶东抗大最后从蛇窝泊镇文石村离开栖霞未留资料和照片的遗憾,半年内先后3次去文石村,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召集老人座谈会,终于找到抗大宣传队的驻地——全村唯一没有翻新的旧屋和校长王儒林的办公遗址。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一部10余万字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于2020年底由大中华文艺出版社出版,烟台史学界知名人士宋志刚在“序言”中指出“该书以历史为主线、文化为主题,以发扬光大胶东抗大精神为目的,全面深入地进行原创性探索研究,真实详尽地再现、记录了胶东抗大的名人轶事,形成了具有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学术成果……是当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一本优秀读物。”张荣起将此书免费馈赠社会各界读者,赢得一致好评。在此之前,张荣起还将多年见诸媒体的各类作品和平时积累的资料,先后结集出版过《灯下文存》《灯下文存续集》《灯下诗存》《人名故事荟萃》等诗文集,其中见诸公开媒体,包括著名烈士、英雄模范在内的人物传略,就不下数十篇,连同其他著述,总计在300万字以上。这些文字是他多年呕心沥血的终生成果。由于几十年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他多次被栖霞与烟台电视台、山东齐鲁台、烟台晚报、烟台日报、特别关注等媒体采访报道,改革开放40年被烟台市委宣传部与烟台电视台联合录制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年四十家》宣传报道。个人相继被评为“烟台市十佳模范老人”“栖霞最美老人”“十佳藏书家庭”“法德家庭”等荣誉称号,建党一百周年,山东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通令表彰烟台市28名优秀共产党员,张荣起名列其中。

  作者简介:

  ,男,1962年10月出生,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历任栖霞市医药公司经营部负责人、团市委宣传部长、市委组织部副科长、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中桥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兼栖霞外向工业加工区管委副主任、庄园街道党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栖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三级调研员等职。业余兼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农村经济学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国内40多家学术团体和新闻单位的会员、理事、通讯员、研究员、特约编辑、特约记者。报告文学集《胶东风流》、社会科学研究文集《跨世纪的思索》、地域文化研究专集《栖霞风物》《古风撷英》、历史人物研究专集《一代宗师丘处机》《丘处机与太虚宫》《神仙丘处机(全三册)》相继出版。有6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20多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国内权威期刊(《新华文摘》《每周文摘》《党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发表并获省、部、市级成果奖。其中有两项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有三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曾获全国自学成才者、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全国书香之家、山东省优秀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十大优秀自学者标兵、山东省书香之家、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烟台市十佳藏书家庭等荣誉称号。入选多部权威机关编撰的大型人物辞书。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