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09:21:47 来源:黄海散文 【字号:大中小】
喜捧山东作家焦红军新著《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展卷通读,梳理思绪,略陈己见。
一、“论稿”之实
阅读“论稿”,首当其冲的感觉是:实。实,丰实之意。自2012年以来,在相继主编《昆嵛》《胶东散文》《胶东散文年选》的同时,焦红军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琢磨散文的评论与写作。他心无旁骛,殚精竭虑,提出一套胶东地域散文理论,且身体力行,积极助推和影响了一批批底层业余散文作者投入创作,品评得失,借助网络融媒体等各种力量,助推作品在各级网络媒体发表、出版。胶东散文作家群的散文园地里,实实在在地结出了色泽明亮颗粒饱满的丰收果实。而“论稿”所收28篇理论篇章,即为焦红军所思所悟的丰实成果。
胶东散文作家群已然形成。近年来这一作家群散文写作成就斐然,声誉日隆。他们关注家乡地域文化,情怀满满,笔耕不辍,抱团取暖,联手为胶东这块衔天接地的地方涂上了一抹抹明艳的文学亮色。会员由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省级学会以上会员已达400多人,其中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达60多人。
散文创作成果显著。30多名作者的散文专著得以出版发行。会员在省市以上报刊网络发表文章1000余篇,结集出版了《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胶东散文十二家》文库系列卷帙20余部。这些“年选”和“文库”,业已成为胶东散文阵地上泛着金光的文学招牌。
“胶东散文”被打磨成犹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似的散文品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来,一股源于民间的散文写作之风,渐渐形成于黄海之滨,经由昆嵛山、崂山等多列山脉,覆盖于整个烟台、威海、青岛地区。这种态势被行界多位人士称为胶东散文高地现象。
会员连连获奖。目前,胶东散文作家群的作者获得各种奖项3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20多项。如在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友谊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青未了散文奖前两届的评比活动中,胶东的地域作者每届都可斩获十余项奖励。
初步打通了文学创作与市场运营接轨的通道。当下,由市场、出版社、企业、各类网站和网络融媒体为介质进行写作成果推送的模式业已形成,文学餐点被直接送入大众阅读视野的配餐箱里。胶东地域散文作家群在这一历史变化过程中,适应市场,迈出了将私人写作成果和文化产品推出予以打通的艰难而可贵的探索步伐,值得尊敬和注目。
胶东散文作为一个地域文学流派而崛起。正像焦红军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的《作为文学流派的胶东散文》中写到的那样,焦红军与其他多位胶东散文创作的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在胶东地域散文种子落地、发芽和生长的过程中,主动作为,积极干预,有效引导,实际上成为了胶东地域散文的核心组织力量。2021年5月,焦红军以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和胶东散文主编的身份被聘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智库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2022年,他又当选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写作与评论委员会主任。2021年暨2022年,胶东散文被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挂牌“青未了文学创作基地”。
丰实的成果的获得,因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因素,焦红军和他的胶东散文团队在其中所发挥的助推作用,自然难以掩藏。这从许多散文创作感言中就见得端倪。
二、“论稿”之势
这里的势,是指态势。“论稿”对胶东地域散文发生发展的态势进行了整体勾勒、细致描摹和洞若观火的准确把握。这一把握,呈历时、共时两个维度。由于工作对象和职责的关系,焦红军不时地会为所出版的文集作序或撰写时评,往往会梳理和评价或长或短的某一时段散文创作情况。这种历时性散文评论作品,常会沿着时间的河道漫然而行,盈科而进。同时,焦红军会将评论的笔触集中于某一特定时刻散文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盘点上,此即为共时性评论。其共时性评论每每直取要害,专题意味分明。大散文、泛价值、非虚构,以及格局、气象等提纲挈领,正装登场。当然,历时性和共时性评论绝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分合有致、交融一体更是二者相处的常态。
说到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我想,对胶东地域散文发展态势的关注,恐怕会名列前茅。其整体发展态势如何,何以成就今天的粲然局面,有何发展规律,对书写者个体的写作有何启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论稿”在这些方面也给足了我们答案。但它又不是像中小学教辅读物那样,条分缕析地有问有答,需读者自我寻找答案。依笔者之见,“论稿”对此类问题都作了答复,只是有正侧之分、隐明之别而已。比如,《跃动的半岛》列举了民间底层散文写作、胶东女性散文写作和本土写作几方面,分别予以呈现;《风自胶东来》,则从非虚构、致良知、在场性和原创力几个维度加以解读。每一小标题,除附以鲜活的真人秀似的写作案例外,还予以玉宇澄清万里埃般的理论论析。如论及胶东女性散文写作时,焦红军这样评道:“女性散文写作的意义,从广义上说,是文学生命对自然生命的嵌入,同时,又是个体生命对世俗世界的疏离,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从生活向创作、从小我到大我、从厅堂向世界之间跨越的巨大鸿沟,因此胶东女性散文写作,除了对于自身的要义之外,从生命的走向到时代的当下,写作也变成一种突围。”焦红军对胶东女性散文写作的性质、地位和意义的认定,高处立意,广狭并论,新见迭出,启发心智。
焦红军不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在多篇文章中披露胶东地域散文存在的问题,有时表现出挖地三尺的急切性。在《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胶东散文作家群体创作简论》一文中,他直指存在着“题材撞车、同质化严重”“作品太甜腻了”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
谈及态势,定然少不了“趋势”。深耕细耘散文十数年的焦红军这样展望散文的发展势头:“发展到今天,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散文以其现代性、普适性、自由性站到了全民写作的文体顶端,散文的创作愈来愈呈现出地域性、群体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扁平性的特点。”相信这样的判断,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的。
三、“论稿”之释
释者,阐释也。“论稿”之释,指“论稿”对胶东地域散文理论的阐发和解释。胶东地域散文写作是一场群众基础雄厚的文学实践活动。其实践性肇始于胶东地域散文诞生之时。脱胎伊始,胶东地域散文便自觉地寻求散文创作的指导思想,“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特定体裁的文学品类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文化自觉。
胶东地域散文的指导思想,主要为:做有价值的文学;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思想上的见解独到,艺术上的推陈出新。
后期,胶东地域散文理论逐渐向大散文的概念上过渡,黄海散文倡导以“写作气象、辨识度、情感饱满”为内容的“大散文”写作。于是,该理论的原有内涵不断被突破,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意识,被逐步扩展到人文关怀、终极体验、文化批判、宇宙视野等更为广阔的视域。
当然,胶东地域散文理论还不止这些。譬如,在题材的选择上,“论稿”崇尚所选择的题材对写作影响的重要性,主张作者将“高含量、高背景、高视角”的写作题材作为自觉追求,导向自己的实际写作。笔者以为“论稿”的这一提法颇具胆识。它是对当下部分文艺评论者“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一说的有力抗争和拨正。此论还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同声回应。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李渔就认为,“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有无地域散文创作的指导思想,是决定一个流派能否达成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胶东地域散文流派即有理论的坚守,保障了写作的航海者夜间仍能眺望到海岸上闪烁的灯光。用焦红军自己的话来讲便是:“一系列散文写作理论的推出,对源自于民间田野地头的胶东散文作者的创作,起到了引领、示范、推动作用。”
对胶东地域散文理论,一方面,焦红军利用媒体予以阐发,晓之于众;另一方面,他竭尽所能,爱才助人,凭借主编多家期刊和文学专著的窗口,为所结识的一众散文写友灌输具体的散文写作理念。
“论稿”之释,还表现在对缠绕和困惑散文写作理论问题的辨识和清场上。缠绕和困扰散文写作的问题,自胶东散文诞生之日便须臾未曾离开。胶东地域散文评论者,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与它的较量和斗争,而且且战且进。2021年,焦红军曾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呼吁道:是做人云亦云的抒情、歌咏写作者,还是以我为主,争做“地域作家中的作家”,已经成为散文作者不得不作出的一种选择。此一呼声,更是强化了此间作者地域化创作的自觉性。
四、“论稿”之史
“论稿”具有史的品格。
“论稿”撷取一例例各具特色的具体写作案例,剖析其典型意义;经纬交织地过滤了其间胶东地域散文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提炼了不同作者和作者群相关境遇下散文写作的特征;海上劳工般打捞起一垛垛写作素材,生成了一条条串成珍珠的写作规律;搬来古今中外文学评论的金规铁律和自家打制的散文理论“家法”,系统总结了创业十年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说文》有言,“史,记事者也”。以上这些内容的总和,构成了“论稿”的史的基础。
那么,“论稿”史的秉性究竟来自何处呢?其一,无论是滥觞于甲骨文中的散文雏形,还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初步形成的《尚书》,它们都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功能。散文写作传统的接续传承,便成为后世散文写作难以消弭的文化基因。其二,当代胶东地域散文作者群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其中许多名家名作都蕴含着史的因子。“论稿”的作者援引这些材料之时,难免将一些史的碎金代入。其三,更为直接的原因,则在于“论稿”自身选题的独具性和它对胶东地域散文整体把握的全面性、厚实性。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见到过一部如此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胶东地域散文的专著付梓。
“论稿”的史的品格,还表现为潜在的学术样本价值。当立于胶东地域看当地散文之时,“论稿”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当面向胶东地域之外看此地散文之时,它便会外溢出一种特殊性的样本价值。当下,胶东地域散文已经在当代中国散文学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好奇心、关注度会过渡成探究欲和研究力。实际上,“论稿”呈现的胶东地域散文的魅惑之处也的确存在。“论稿”中屡屡提到的“大散文”写作及其成果,读者即使能够概略知道“大散文”的含义,但始终对其来历茫然于心,但书末一文却昭然揭开谜底,如探骊得珠,得知其始倡者。关于胶东地域散文理论,“有价值”一语是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论稿”专文披露了此一概念的来源及其故事。当然,这些处理并非“论稿”作者有意为之,效果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谨以为序。
作者简介:
韩品玉,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