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黄海散文

散文 || 月台上的“背影”

2022-01-12 17:40:02   来源:黄海散文   【字号:

  文/方明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1925年10月)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描写1917年冬作者回故乡为祖母奔丧,与多时不见的父亲见面,最后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从1911年到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月台还是当年的月台,车站还是当年的车站。

  浦口火车站,虽说经历了百年的沧桑,火车站的外部墙面已经斑驳迷离,但这反而更增加了车站的历史厚重感。因车站离我驻地很近,我曾多次站在他们父子惜别的月台上,寻觅背影。

  人们记住了“父亲的背影”,于是也记住车站上那难以攀爬的月台,以及月台上栅栏后面卖橘子的商贩。作者描绘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挣扎了一辈子,少年外出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境凄凉,当中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至情,感情质朴悲切,构思精当,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名篇。

  近年来,由于浦口火车站独特的民国特色及其蕴含的民国历史底蕴,这里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拍摄基地。但近百部在这里拍摄的影视作品,也抵不上《背影》中的文字:那位为了给儿子买几只路上吃的橘子,吃力地攀越月台的父亲的背影,就此定格在1917年的冬天。

  春风里,月台上对面的69颗法国梧桐树悄然无语。绿叶清新,随风摇曳,轻盈飞舞,扑簌声落,如《背影》中的文字一样质朴自然。

  “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篇,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心灵。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诚淳朴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夏雨中,雨廊被一根接一根的立柱支撑,在月台上纵向西延伸,托起雨蓬绵延数百米,形成长廊,使左右两侧的月台显得十分宽敞,雨之中透出典雅和大气。那绵延的姿态如父爱,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背影”出现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只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

  我多次跳下月台,也模仿攀月台的样子,无论如何都要俯身,张开双手支撑,右脚蹬住台面,奋力一跃,才能跳上月台。而当时,“父亲”身穿大马褂裹着胖身躯,攀上爬下之中要付出一番力气的。

  深秋,月台上梧桐落叶堆积,飘然而至的落叶,也在低首沉思《背影》。

  “背影”出现在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背影”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伫立在月台,环顾四周,也静心想一想,扪心自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是否被父母疼爱之是否感动过?我们又是通过什么事和举手投足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闪现在父母的眼神和脸色里?是通过某个不经意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瞬间的身形体态表现的?也许,我们忽略过;也许,我们未留意过……

  《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种爱留在我们的心中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

  冬日,雪悄悄落下月台,瞬间银装素裹。注视着雪中的月台,不想上前打碎这此时的宁静。雪的覆盖如“背影”中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背影”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潸然泪下也不能自己。

  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背影”文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背影”用不着我们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一个“真”字,是把握领悟爱的真谛。

  车站,承载了多少的离别与相聚。月台,记载了多少的欢笑和泪花。

  轻轻地靠近这些高大的梧桐树,如同在接受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脚下静卧的铁轨依旧伸展向远方,不远处红色的信号灯和间歇间传来的汽笛声似乎还提醒着来这里的人们。

  人生如铁轨,从有了起点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确定了终点,只是旅途未知。只有走得更远、才能看见一路上更美的风景……

  深情凝望着月台,我的视线越来越模糊,仿佛看见一个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去的背影……

  作者简介:

  方明才,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南京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机关作家协会会员、江北新区作家协会会员。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