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5 17:38:13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仲夏周末的一个傍晚,我与老爸一起去“戚继光故里”散步。当看到“母子节孝”坊时,老爸很是感叹地跟我讲起了这其中的传奇故事。
这座“母子节孝”坊是朝廷为了褒奖戚继光的奶奶和他的父亲而立的。戚继光的奶奶年轻时就守寡,靠纺织度日,抚养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后来戚景通官运亨通,但因其想念家中老母便辞官回乡,安心侍奉。后来因其孝心闻名于世被举荐为“孝廉”,而此牌坊便是对其最大的褒扬。
听罢老爸的讲述,我感慨颇多。
是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一个“孝”字便是首当其冲!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家族的孝爱之传承。虽不能跟抗倭英雄之家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情况却是那么的有相似之处。
27年前,爷爷因病去世,刚进花甲之年不久的奶奶就成了家族众多儿孙们的唯一依靠。近30年来,可以说奶奶一人含辛茹苦、拼死拼活地操持着这样一个不大不小、大家套小家、情况非常复杂的家族,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奶奶的脾气比较暴躁,说话办事都很直性,因此,也在婆媳之间结下了一些恩恩怨怨。不过有幸的是,整个家庭还算和平,始终没有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该养的养,该孝的孝,依然过着长幼有序、知孝廉耻的平淡生活。
而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奶奶,在农历2月30日过完生日之后,整个人的精神与身体状况突然变差,一些老年病不约而至,打了所有人一个猝不及防。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加上突发举止异常、口齿不清、思维混乱、不思寝食等各种症状来得都是这么突然,根本让人无法接受。
还好,奶奶的子女们都是善良、孝顺的人,在奶奶出院之际,大家商量决定,由奶奶的四个儿子按周轮换,全身心照顾好奶奶的生活起居。大家在微信群里发送奶奶生活中的一些镜头,让所有人都能随时了解奶奶的状态。在大家的倾心付出之下,奶奶的状态日趋稳定。从开始的糊涂老人,到现在能跟子女们拉家常;从开始走不了路需要人搀扶,到现在自己能拄拐棍走路。这一切,都是父辈们的真心付出换来的,实为奶奶之福分、家庭之大幸!
为了跟上尽孝的节奏,我们做晚辈的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
姐姐在烟台生活,我在蓬莱,由于我们俩都不在老家,所以只能在奶奶轮到爸妈照顾时回去看望。而奶奶的状态时有起伏,不能受刺激,因此我们也尽量杜绝人多嘈杂的环境,避免影响到奶奶。
姐姐一家三口是在爸妈上次照顾奶奶时回去的,我们岔开在这次回去。而选择周一回去是因为调皮捣蛋的老大上学,不领她回去就是怕她像孙猴子大闹天宫一样影响到奶奶。原本今天上午奶奶是要被送回安里村老家由大爹看护的,由于我们回去看望,改为在家里吃完中午“团圆饭”后再送回去。
等我和媳妇还有6个月大的老二还没下高速时,老妈就打电话问到哪儿了,而此时二姑和二姑夫早已到达多时,在陪奶奶聊天拉家常。
到家之后看到奶奶的状态非常精神,虽然说话还是不太清楚,但言行举止健硕豁达。
二姑接过老二抱在怀里逗奶奶:“咱打她吧?”
“不打!不打!不噶实啊!”奶奶奋力挥舞着手臂一边念叨着,一边抱过来仔细地打量着、抚摸着老二那肉肉的小胳膊小腿,一直在说“真好!真好!”目光更是离不开老二的身影,有谁挡住了奶奶的视线,奶奶就歪着头看她的小重孙女。真是爱意浓浓,喜欢得不得了!
二姑夫跟我说,你奶奶一直在念叨“‘李卡到哪儿了?什么时候到啊?’对你们很是牵挂”。
看着奶奶满脸的幸福状,感觉就像清晨的朝阳一般,满满的温暖和希望!
吃完中午饭之后,送奶奶回老家安里村。当车到家门口时,早已在此等候的大爹便起身过来打开车门、搀扶着奶奶回家。此刻,我看着奶奶那佝偻着的92个年轮的身躯和大爹77岁也已驼背的身影,心里不禁些许酸楚、些许小幸福!大爹也这么大岁数了,还要照顾高寿的奶奶,也的确不容易啊!
开门进家后,大爹扶奶奶在过道的竹椅上坐下,便跟老爸和我往家里拿东西。
“哎呀!你也坐会儿吧。”奶奶跟她孙媳妇在街门过道说话,转身找凳子要给她孙媳妇坐。
“不用啊奶奶,我就在这站着陪您说会儿话就行。”她孙媳妇应道。
“哎呀!大孩长得真好呀!真待人亲啊!真稀罕人啊!”奶奶拉着她孙媳妇的手念叨着。
“奶奶,等下回我们再领着孩子回来看您吭!”她孙媳妇握着奶奶的手说道。
“哎呀!我活不到那个时候啦!”
“不能啊!您好好吃饭,别想太多,健健康康的,等下回我们还回来看您吭!”
这时我从屋里出来,到奶奶跟前,奶奶就拉着我的手说:“哎呀!我这大孙子真好啊!长得真像你啊!”
“嗯,等我们还领着孩子回来看您吭!”我握着奶奶的手说。
“哎呀!这么好的大孩,你们可千万别打孩呀!”奶奶的眼里竟泛起了泪花。
顿时,我的心里一阵暖流,而媳妇已转身擦泪了,但是奶奶还是紧拽着我俩的手不停地念叨着……
老爸和大爹在屋里收拾完出来后,我们就要走了。而此时奶奶更是紧紧拽着我俩的手不停地说:“别走啊!别走啊!”
老爸见状过来对奶奶说:“老太太,这个周是我大哥陪您,等过些日子我再来接您吭!”
奶奶听后眼泪终是掉了下来,手似乎不情愿地稍稍松了一些,我俩抽出手跟奶奶道别后,便离开了奶奶家。
在回谭格庄住所的路上,老爸跟我们讲起了照顾奶奶吃喝拉撒睡的一些事情,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作为局外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就像大爹,也是77岁的老人了。常年累月的辛劳早已累得腰曲背驼,但是照顾奶奶一点儿也不含糊。自从奶奶需要专人全天候伺候以来,大爹再也没顾得上外出打工挣小钱什么的,而是抛却了过去的一些恩恩怨怨,对奶奶全程陪护、细心照顾。而奶奶也一度感动到落泪,毕竟母子连心,彼此之间还是挂念着的。
而二爹就像奶奶身边的守护神一样,是父辈们中陪护奶奶最多的。二爹退休后赋闲在家,外出钓鱼成了他无法休止的爱好,但奶奶生病后,却再也没见二爹外出垂钓享受惬意生活了,而是和二娘轮流在奶奶家陪着奶奶,日夜守护,任劳任怨。每天在家做好饭菜端到奶奶家,陪着奶奶一起吃饭拉家常,让奶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三爸则是离奶奶家最远的、也是最舍得花钱的一个。他给奶奶的总是最好的,也是最贴心的。随着奶奶岁数的增大,三爸给奶奶买了躺椅、坐便器等生活起居常用的东西,为了更有效的关注奶奶,还给奶奶家安装了监控,购买了轮椅状的助行器等。本来三爸退休后被返聘回单位二次就业,但为了照顾好奶奶的晚年生活,毅然辞别了自己心爱的工作,以便专注伺候老人。每当奶奶轮到三爸家时,三爸总是会陪着奶奶去逛公园、走海边,陪奶奶观赏风景、愉悦心情,所以奶奶在三爸家过得非常舒心。
老爸作为他们哥儿四个中最小的一个,在我读小学时就因为工作原因搬到了镇上住,但老爸时刻都挂牵着他的老母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去看望奶奶。后来随着奶奶岁数越来越大,老爸回家的频率也随之增加,有时我和姐姐回来老爸就会回老家把奶奶接到镇上住几天,享受着天伦之乐!
奶奶生病出院后的第一个周是老爸和老妈照顾奶奶,用老爸的话说,这一个周就像是一场战斗。奶奶刚出院时说话不清楚、精神状态也不稳定,站立不稳走不了路,生活起居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全程陪护。
为了让老爸老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奶奶身上,我把当时正在“坐月子”的媳妇和两个孩子送到蓬莱的岳父母家,以免让老爸老妈分心。
但是照顾现在的奶奶何其容易!第一顿饭就给了老爸老妈一个下马威,就是不吃!做饭之前商量好的菜谱,做出来后就不吃了。老爸老妈不停地开导奶奶,利用奶奶一辈子勤俭持家的特性,巧思妙计终于让奶奶吃饭了。
虽然吃饭问题慢慢解决了,但是大便的问题又来了,连续几天没有大便的奶奶情绪异常烦躁,很是痛苦!老妈一开始把芦荟剁碎加糖给奶奶喝,但没有效果,老爸见状去药店买了“开塞露”亲自给奶奶上药,效果立竿见影,老爸老妈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仿佛是又一场战斗的胜利!这一个周当中,大大小小的战斗数不胜数,像是给奶奶洗漱换洗、洗脚剪趾甲,陪奶奶晒太阳聊天等等,时常要忍受奶奶情绪的焦躁,还要及时安抚奶奶心中的不安。但老爸老妈总是会赢得战斗的胜利,引导着奶奶步入生活的正轨,生活有了规律,奶奶的身体也日趋良好。
老爸说,只要你奶奶还在,那我就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家里还有个老母亲可以依靠。这可能是上天在我退休后给我的孝顺母亲的机会,我也很感谢能有这个全身心照顾我老母亲的机会,让我能尽孝道,不留遗憾。
是啊!作为中学高级退休教师的老爸,也是当地知名的作家、书法家,圈内人原本指望老爸在退休后能大显身手一番,然而老爸却断然拒绝了多方的邀请和作家协会的所有活动,至今未接受任何一方的任职邀请,专心尽孝、无微不至地伺候老人。俗语有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定有回报!随着父辈们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地照顾着奶奶,奶奶的身体、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让我们这些后辈们仿佛看到了奶奶当初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这些儿女一般。而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现在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也会像父辈们一样孝敬父母、养育孩子,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忽略了养育我们的父母,要多陪陪他们,多为我们的家庭忙碌奉献。同时,父辈们的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必将在我们后辈中传承,这杆父辈们“以孝为先”的大旗,也必定在我们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我以父孝为荣!以奶奶健在为傲!向父辈们致敬!
作者简介:
李卡,莱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齐鲁少年报》《小作家》《梨花》《中国杰出作家文集》《辽宁青年》《稻香湖》《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及《人民日报.人民数字》《今日头条》《北京头条.城市金榜头条》等报刊杂志及网络上发表诗歌、散文等近百篇。2006年获“中华青少年散文诗歌绘画大奖赛”特等奖,被授予全国“百杰小作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