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烟台

【诚信人诚信事征文】王荣强:草根情,凡人歌

2021-08-30 09:26:1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镇东南庄村有一位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人,身高一米六七,憨厚、朴实,典型的黝黑的国字型脸上总是笑哈哈的,这就是生于1955年、现年67岁的慕书江一一一位普通而高尚的农民,在方圆数十里很有威信哩。有人瞧不起农民,普遍认为农民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头脑,没有本事。而慕书江所做的事,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慕书江于2012年4月9日联合栖霞市观里镇东南庄村18户村民发起、成立了栖霞市旭源草根果品专业合作社,办社宗旨就是学习雷锋精神,团结广大农民发展优质苹果生产,抱团取暖,共同致富。他自费带领社员代表一起外出考察,组团采购农资,做农民的“贴心人”、“领头羊”,合作社不以蠃利为目的,象雷锋一样为社员服务。2014年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来自观里镇附近的“莱阳、栖霞、招远”三个(县级)市的238个村的农民,合作社团购的农用生产资料比市场价格低了30~40%,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社员节省开资300多万元。

  栖霞市旭源草根果品专业合作社按照慕书江的倡议使用化肥做为补偿鼓励社员收集果园里被遗弃的反光膜,做到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仅此一项,合作社每年都能赔上6~7万元。慕书江发起创办的合作社的先进事绩,先后被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和《齐鲁晚报》等媒体记者跟踪报道过,因此,2014年10月17日,慕书江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文明办提名参与“山东省十大凡人善举评选”活动。

  慕书江性情豁达乐观,为人洒脱,有一种勤劳善良、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自2002年到2008年在自已承包的荒山上开垦粮田50多亩,建设围山渠一座,栽植银杏、杨树、桃树等树木20000余棵,经济效益逐年增长,美丽景色日新月异。慕书江还找人帮忙成功钻探出天然纯净水机井一眼,供合作社社员无偿饮用。

  慕书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克已为人,无怨无悔,他所做的这一切,又好象不单纯地为了自家人吃饱了饭,更多的是造福附近的百姓。许多人不理解他,感觉他做的事情常常费了工夫,甚至花了钱,收效不大甚至赔钱,但是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做。谁不赞美他想的和做的都是利已利人的大好事呢?

  2004年仲夏,我赋闲在栖霞市农村老家中,一天上午邻居潘晓准备翻修房屋,我和姜礼同时跟他驾驶拖拉机去40里外的镇上拉砖瓦,返回家里的途中因为车辆载重量大、天气炎热、轮胎老化等原因,“轰”的一声,车斗的右轮胎泄了气儿,车斗偏斜严重,还掉下一些砖瓦。小潘立刻靠道边停了车,下车查看,因为没有维修工具,我们都垂头丧气,愁眉不展。这时,一辆黑色轿车靠近我们停了下来,一位60多岁,黝黑的国字型脸的汉子从轿车里钻了出来,关切地询问我们:“爆胎了?(你们)是不是没拿千斤顶?快,波儿,拿过千斤顶来。”轿车驾驶员从车上拿出一台千斤顶和活扳手等工具,立刻弯腰动手帮忙,一番操作后,取下轮胎装到轿车后备箱子里,拉着小潘就去镇上修补轮胎,前后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成功修好了车。看到别人有困难,豁上自已的事不办,也要搭把手去义务救援!这样的人,怎么不令人敬佩呢?!

  多亏这两位好心人帮忙,换好了拖拉机轮胎,我们才顺利回家了。这便是我和小潘、小姜初次与慕书江父子相识的过程。据慕书江父子介绍,当日,慕书江在里园里干活,由于胃病突发,便叫“波儿”开车拉他到城里医院检查身体,半路上遇见我们的车爆了胎。父子俩便停车帮忙。从此,我们互相认识了,听说慕书江成立合作社,6000多户农民抱团取暖,搞团购化肥活动。我们便申请加入了他创办的合作社。

  我们两个村相隔20千米,因都务农,有共同语言,便经常接触,逐渐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我对慕书江董事长感到由衷的佩服。做为一个农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扑克和麻将,脑子里整天研究“开发荒山,蓄水灌田,修桥补路,发家致富,光伏发电,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好过起来”,为此,他省吃俭用,拿出积攒的钱帮助别人和村庄改善水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一位没有官职的“焦裕禄”。 1999年慕书江经过荒山流转,承包了观里镇东南庄村东(方山)山坡,看到肥沃的泥土只长草和山棘子,他感到心疼。他开始逐年利用农闲时开荒造田,至今开荒、修路,修筑围山渠塘投入资金达120万元。

  2006年秋后至2007年春天,栖霞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7个月无有效降雨,各村水库、机井和池塘基本上都干的底朝了天,土地龟裂,庄稼打蔫儿,农民个个心急如焚,甚至还有的村庄人畜饮水都去外村拉,为此,个别农户家里都摆了香案,烧香祈雨。慕书江想到了10多里地外的龙门口水库(始建于1958年)内有蓄水。5月29月上午,他骑着自行车赶到龙门口水库管理所,走进二楼办公室,与工作人员“刘主任”讲道理,摆事实,替附近百姓说尽了好话,央求上级领导开闸放水,救救干渴的庄稼和农田。起初龙门口水库管理所办公室刘主任以为慕书江是附近乡镇或村里委派的干部,当询问得知他是一位普通村民时,刘主任愣了并沉,“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的农民?”刘主任也是一位“吃庄稼饭的怜农人”,一位负责任的好干部。由于水库干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不少渠段淤沙堆积成山,一旦放水,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单不能浇了庄稼,甚至大水有可能冲毁农田,另外,干渴的农民会不会因争抢水源打起架来?万一出现上述情况,谁能负起这个责任?谁能维护好秩序?因此,刘主任有些担忧不敢做主,需要向市政府领导提出申请。

  第二天,慕书江又来软磨硬泡,刘主任和上级领导商量后答复说,如果你能把破损的数十里水渠修缮好,上级领导说一定要有安全保障就准许水库放水,慕书江拍着胸膛保证说:“让我来维修水渠,负责秩序维护,出了问题,我愿承担一切后果”。慕书江便写了书面材料递交上去,立下“军令状”:他负责清淤和修缮水渠,水渠修复经过上级验收合格后,放水供给下游农民和村庄使用,由慕书江派人监管。

  为了水渠清淤和修缮工程顺利进行,慕书江把多年买卖苹果及其做生意积蓄的40000元存款提了出来,雇人买了水泥、石头、沙,经过12天的紧张施工,水渠就修好了。他还组织村民成立了临时“提水监督管理小组”,他担任小组长负主要责任,目的就是要让水渠沿线几十个村的村民都有序用水浇地,公平合理受益。慕书江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哪儿有不支持不合作的道理呢?真是感激还来不及哩。

  或许是慕书江和当地百姓的诚意打动了上天,放水后第14天天空就布满了云雾,下起了一场大雨,旱情自然就解除了。从此,“栖霞好人”慕书江的名字,在当地百姓心里扎了根。当地乡镇的领导干部们见到他时也都表示钦佩。“有困难就找慕书江”这句话成了观里镇老少爷们多年来的口头禅。

  龙门口水库干渠维修、清淤工程花费人力物料38000元,全由慕书江个人承担。有人说他是个“大傻瓜”,但慕书江不这样认为,他从村民焦虑而期盼的眼神里读懂了什么是值得,尽管他为此“破了财”,但是他不顾一切。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民见了他都夸奖他是他们的“亲兄弟”、“活雷锋”,慕书江感到值得。慕书江感到能为他人谋福利是光荣而自豪的事情,他还开始思考在高山上怎样能收积住雨季天降之水?让附近更多村民的庄稼和苹果园随时能喝上水呢?

  一有工夫慕书江就与村民商讨,并经常向一位70多岁水利专家张仁乐(现已故)请教,一起多次谈讨和实地考察后,在东南村东山上规划了围山渠塘的布局图,当年冬天,慕书江就雇佣了挖掘机开始他的围山渠塘建设,但因资金不足等因素,他只能循序渐进,每年投入一些资金,逐渐建设。

  2009年,慕书江建造的围山渠塘蓄水量达2000立方米,山下41户200多亩果园和农田实现了自由浇灌,有人浇地后给慕书江家里送钱来,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有一次,一农户浇完水后,送了一箱啤酒和4个猪蹄来表达谢意,慕书江就叫家属蒋振花给人家送了回去。从此,不少村民看到慕书江在山上干活,有的就自发地去帮忙,以实际行动感恩。慕书江也总是笑哈哈地说:“谁没有个急、难、愁、盼?我造围山渠就是为大家伙造的,不图任何回报”。

  有人对慕书江说,我们用您的水浇地,一次两次不要钱,我们再就不好意思使用了,还是收费好,大家心里才会感到舒坦,一个钱不收,不合理。慕书江叹了口气说,好吧,一口价9块钱浇1亩地。村民都说太便宜了。慕书江还宣布,无论物价如何上涨,浇水收费价格永远不涨。

  挣钱不是他的目的,利民才是他的心愿。

  慕书江、蒋进花夫妇育有二子一女,两个大学本科毕业后都分配在济南工作,次子接过了合作社的事务,继续服务“三农”,孩子们的孩子也都在茁壮成长。慕书江说:“行善积德,福报越多!这是自然规律。”慕书江不单关心自已村里的水利建设,在他了解到栖霞市观里镇郭格庄村里因为连续多年生产不出优质苹果,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原因是山上的果园严重缺水,不是没有水源,而是集体生产时建造的水利设施已严重老化损坏了,村西边就有一个占地10余亩的深水池子里的水根本无法扬到山上去,村民只能望水兴叹。慕书江闻讯后,心里着急了,他想替村民解决了这个“烂摊子”。

  2013年夏天,慕书江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到该村考察后,决定投资50000余元购贵了一台18千瓦大功率电机并买了1500米黑色塑料管道铺设在地下,由郭格庄村西的大水塘直通村后山顶,山坡上400多亩果园从此实现自由灌溉了。郭格庄村社员们都称赞慕书江是个大好人,有些人提议村里送一面锦旗给慕书江或给旭源草根果品合作社,被他批评了一通:“我也不是什么国家干部,什么荣誉也不要。只求心里舒服,大家好过了,我就高兴!”听到慕书江说的话,广大村民的报以热烈的鼓掌!

  小时候村里经常有广饶、即墨等灾区的人来到栖霞市讨饭,慕书江就经常偷拿锅里的地瓜干塞给逃荒的人。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和感激的眼神。慕书江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当个好庄稼人,种好多好多的粮食,让更多的人们都能吃饱饭,不要挨饿。多么朴实无华的思想啊!他从来没有想到要当“官”,做的都是苦力活儿。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慕书江在农村出生,扎根于农村,生长于农村,看上去他和普通农民一样,属于草根一族,在阳光、春风抚育下生长。慕书江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心地善良,做事公道。他善于学习,每年农闲时都要积极参加中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的大专院校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增长知识和技能,灵活掌握国家政策,开扩视野,与时俱进。

  近年来,慕书江在苹果种植与粮食生产上大显身手,最多时一年种植玉米、小麦60余亩,苹果20余亩,还成立了栖霞市绿草养羊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山多草多水美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砺精图治,走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良性循环。

  我想,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象慕书江一样立足本职,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危难时刻显身手,舍小家为大家,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积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甚至献出多年的积蓄为社会和他人谋福利,不图任何回报,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农民的胸怀象山一样淳朴、厚重,象水一样纯洁、无私,象天空一样纯粹、高远!您以为这样的老百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吗?我赞美勤劳淳朴、乐于奉献的平凡的人们!

  作者简介:

  王荣强,笔名胜德、王强,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他在劳作之余写了不少关注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报道,鼓舞大众,关注民生。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