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13:13: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文/李世惠
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烟台文化遗产大观》(全四册,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大观》),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热潮中,呱呱面世了。《大观》既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也是我市文化遗产的一次全景式呈现,是我市文化遗产研究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是向党百年华诞的一份厚重献礼。
一
《大观》丛书系烟台市政协组织、领导编纂,时任烟台市政协副主席田明宝任主编,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烟台市博物馆、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等单位的文史专家参与和承担了本书的征集、编著、出版工作,另有我市非遗办、驻烟高校、媒体单位等数十位研究者参与撰写,历时两年多集体合作而成。可以说,《大观》是政协、高校、文博单位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填补了我市文化遗产领域综合研究的空白,是迄今为止我市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无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具有“根”与“魂”的基因烙印。正如田明宝主编在《序言》中指出:“烟台市辖区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烟台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烟台的历史记忆和闪亮名片,也是人类文明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和弘扬烟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告慰于先人,无愧于后人,讲好烟台文化故事,打造魅力烟台和创新烟台发展的现实需要。”
遵循着这样的编纂宗旨,经过编著人员孜孜矻矻的努力、出版社编审一丝不苟的严格把关,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大观》是一套全景式观照烟台文化遗产面貌、历史地位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丛书,是一部具体详尽介绍烟台文化遗产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大观》在手,开卷有益,烟台文化遗产悉数可览,尽收眼底。丛书主要面向的是普通读者,较好地把握了通俗性、可读性的原则,语言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流畅,雅俗共赏,能让普通读者看了长知识,管理者读了有启发,学者查阅有收获。书中配文图片丰实而美观,既有助于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又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
《大观》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各编纂上、下两卷,每卷两册,全四册,共180万字,近800幅图片。
二
上卷为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前者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者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上卷上册的内容为不可移动文物。该册从281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收录了27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墓葬2处、石窟寺与石刻1处、古建筑4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古文化遗址37处、古墓葬8处、石窟寺与石刻2处、古建筑15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其他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2处(古文化遗址46处、古墓葬20处、石窟寺与石刻6处、古建筑16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60处、其他4处)。其中省级及以上保护单位占比几近50%,表明我市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成色十足,价值很高。这些遍布我市城镇乡村、海岛山区的文物,是我市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是烟台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这是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一次全面集中的“首秀”,填补了这个领域的历史空白。
上卷下册的内容为可移动文物。该册收录了从全市博物馆收藏的1.2万余件/套珍贵文物中精选了272件/套,其中包括“烟台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唐寅《灌木丛篁图》轴,金农《古佛图》轴,王铎行书杜甫诗轴,孙中山手书“品重醴泉”,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清象牙席,清乾隆雕蟠龙御题玉瓶,战国晚期谷纹青玉璧、玉圭、玉觽,西周己侯夔纹壶,秦嵌铜诏版铁权等一级文物上百件/套,二级文物一百几十件/套,一二级文物成为主体。纵观我市馆藏文物,瑰宝璀璨,琳琅满目,弥足珍贵,价值连城。丰赡厚重的珍贵藏品,完善优越的设施环境,使烟台市博物馆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地级市博物馆被列入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全国凤毛麟角,为数极少。这是我们城市的骄傲,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耀眼名片。
书中介绍的《墨谱》(明万历刻本)、《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明万历书林余文台刻本,孤本)、《续高士传》(明张允抡撰,稿本)、《钦定国史忠义传》(清光绪国史馆黄绫定本,全六十卷,存1-48卷)等19种古籍,均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珍稀罕见,弥足珍贵。此外,我市还有574部古籍列入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能拥有这些历千百年而完好存世的珍贵古籍殊为不易,这既夯实了我市古籍收藏大市的地位,也为烟台图书馆、蓬莱市慕湘藏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而奠基。
600余幅彩色文物图片真实逼真,细致清晰,文字介绍简洁确凿,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细心读之赏之,仿佛徜徉在烟台悠久漫长的历史长廊中,浏览着烟台的历史建筑和珍贵文物,品味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意蕴,领受着悠远隽永的雅韵气息。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加快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三
下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据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卷对列入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9个项目,一一作了具体展现,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重要价值、社会影响以及项目传承人等。其中有若干项目是第一次完整具体地出现在丛书中。
下卷上册集中编选了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3项、省级非遗名录24项的论述文章,共90余篇。其中有些文章是从众多的专著、报刊、学报等遴选出来的,也有些篇什是首次全面介绍而专门撰写的。文章大多是属于普及性的非遗项目介绍,也有一部分学术性较强,在历史渊源、发展流变、历史价值、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深透、论述精辟,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高度。
下册集中介绍了市级非遗项目91项。这当中很多篇目是第一次出现在《大观》中与读者见面的,其中有许多都是烟台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麻姑传说”“养马岛的传说”“秦始皇三登芝罘岛”“牟二黑子的传说”“四知堂的故事”“鹌子斗鳖”“烟台面塑”“蓬莱小面制作技艺”“莱阳茌(慈)梨膏制作技艺”“长岛鲅鱼水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非遗项目贴近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是先民们流传给后人的宝贵资源,是我们今天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
正当《大观》付梓之际,有喜讯传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鲁绣(烟台绒绣)榜上有名;山东省发布的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烟台有“养马岛传说”“麻姑传说”“鹌子斗鳖”“泥草房民居建造技艺”“莱阳茌(慈)梨膏制作技艺”等20项入选。这样一来,烟台非遗项目已有1项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名录、1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44项入选省级项目名录,省级及以上已近60项,这个数量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前列,表明我市非遗工作的扎实而富有成效。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烟台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开放与创新的成果,是烟台历史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维系文化传统、凝聚文化认同、增进人民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是我们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保护、传承好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告慰于先人,无愧于后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法律赋予的神圣义务与责任。
《大观》的出版发行,对彰显烟台文化遗产的整体魅力,全面宣传烟台文化遗产的亮点,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对扩大烟台的知名度、美誉度,让全国、全世界更好地了解烟台,也必将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