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8:41: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大中小】
用融媒体方式打开新闻采访写作的新时空
——评《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鲁东大学融媒体研究院 王国芸
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开启于1919年,迄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新闻学教育中实践性较强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以采写编评的技术层面操作为重点,而理论性较弱,且与当下的媒介环境关联不足。在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矛盾,业界理论功底较弱,学界实践经验较弱,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这本书的作者中,袁丰雪教授和张成良教授在业界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仇玲博士和周海宁博士在学界耕耘数载,成果颇丰,且张成良教授在融媒体研究领域著有《融媒体传播论》等前沿成果,认为融媒体所建构的非线线时空关系,正逐渐延展到整体的社会生态环境。1足可见这本书既凝聚了业界实践的精粹,又极富理论积淀,且与新闻传播领域研究前沿紧密贴合,可谓不可多得的新闻学著作。
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著作始终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就出版了数十种之多,虽属同一类别,但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安排和教材侧重点等方面却各不相同。媒介发展越来越倾向于融合化,新闻学作为媒介活动与社会关联最强的一线学科,其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杨保军教授认为理论性应成为教材编写重点突出的内容,在理论塑造认知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特性,在学科认知基础上再进行新闻技术培养则方向性更明确。《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并在其中加入了具有融媒体特性的元素,是一本新闻学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
这本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共十八个章节。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部分新闻基础部分为新闻相关的理论部分,包括新闻本体的相关内容、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新闻写作的要领、新闻源的发现。这部分实际上旨在解决一个问题,即在媒介变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来说,认识、了解、掌握新媒介的属性,正确使用新媒介是每个新闻传播学生必备的素养,但一味追逐新媒介往往会带来被技术支配的焦虑,而作为传统基因的新闻采写编评的技能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因此这部分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重要性。与既往直接给出各种内容定义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逻辑是从比较中让学生自己体察一个概念在产生时的历经的经典观点和历史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以史为鉴的逻辑方式,并学习到丰富的新闻学常识。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也即本书的主体部分。实际上采访与写作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只通过书本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材能起到的作用是疏通采访与写作的原理。本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建立案例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每个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小标题下都有一个具体的案例,从而一方面了解了采访与写作的心理和把握方式,又提供了实际借鉴,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且二维码式的案例展示更具游戏性和趣味感,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
第四部分重要新闻形态则可以看作是对新闻体裁一个横向的扫描和检视。在当下新闻业的发展中,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人物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评论、融媒体报道等各自占有不小的新闻业份额,因此不论学生以后从事哪一领域的新闻工作,都需要对现有且正流行的各种新闻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和随机应变的技能。这本书将以上各种新闻形态进行了介绍,但却并不拘于形式,根据每种形态的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访和写作的指导。实际上这样的分类方式实用性大于其理论性和业界的标准分类规范,破除八股文式的教材编写方式,追求知识的增量和采写技能的提高,从这部分可以得以很好的体现。
通读全书之后,给人的直观感受除了文字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外,随处可见的融媒体元素成为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首先,从教育理念来看,本书遵循新闻采访教学中的三重时空建构的方式。根据新闻采访的实践特性,作者认为单纯的课堂时空或者课堂+幻灯片/视频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采访过程的学习,因此借助融媒体中的时空切换特性,通过课堂教学时空、采访现场重塑时空和连线人叙事时空的三重时空一体化建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闻采访的具体实现场景并能以浸入式的方式实现离身体验。2,3
其次,从新闻写作方式中,融媒体助力新闻文本写作的丰富化。融媒体时代,新闻文本不再单纯指印在纸上或屏幕中直接展现的文字,还包括图片、视频、H5中的文字性内容,这些文字因为与其他媒介方式的匹配性和互动性而具备了更丰富的意涵和写作方式,因此新闻的写作在使用融媒体形式时掌握其间的匹配性方式和理念,并会制作符合场景与语境的文字也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必备新闻写作技能。
此外,在专著最后一部分既融媒体报道一章里,详细介绍了融媒体报道的特性,包括融媒体景观下的新闻传播场景、融媒体报道中的主体关系、融媒体报道的叙事与呈现方式。实际上文中二维码入口便是融媒体景观下的一种场景切换方式,融媒体报道不是简单的技术指导,而是一种思维的塑造,因此这部分内容值得读者深读。
坚实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的培养需要有全面又清晰的知识脉络和优质的教学案例选取。第二部分新闻采访部分仅从目录中就可清晰的看到其涵盖的知识内容和行文结构,便于读者快速定位文中内容,写作部分更是将写作过程细化为结构的铺就、形式的选取、标题导语的制作和行文方式的故事化技巧,逻辑清晰不赘余。这两部分的案例有选自央视《面对面》《新闻调查》等知名栏目的采访实录,也有选自经典采访如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等的经典案例,还有许多国内外获奖作品的展示等,每个题目对应各自匹配的经典案例,非常具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选择国内外经典的采访案例,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新闻作品来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战演练。在人物采访、调查性报道等部分,作者更是以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如在人物采访部分选取的作品是获得中宣部“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的《严密流调,阻击“非典”》,在“非典”这样的流行病中,讲述了作者深入一线历时一个多月采访的故事,以及采访前的问题设计、采访过程中的切入方式、采访亮点的寻找以及采访过程中节奏的把控等内容。在一般的新闻采访学习中,读者可能只能看到新闻成稿,而看不到新闻成稿背后记者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采访写作过程中的经历,通过作者生动的讲述新闻背后所发生的情境,食髓知味,让新闻采访过程变得具象化起来了。在人物采访中通过新闻背后我们看到了记者与人物互动中所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记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调查性报道的新闻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记者深入采访地点与被采访者、被采访地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是怎样打磨出来的……亲历的力量本身就极富有教育的深度,更增添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体现的是本书作者们的诚意。
新闻学的教育问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这与新闻与时俱进的基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专著提出了其对新闻教育的观点和希冀,即希望通过重提夯实新闻采写编评的技能,让新一代新闻记者接班人认识到,能使人在技术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关键便是传统新闻基因的传承力量。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有“边界”意识,也即实现“人与媒介”相融、相合的关键,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是“知识有涯,学无止境”,因此具备了基本的新闻传播认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掌握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才算掌握了“边界”意识的精髓,把握住了根本。因此这本书不仅给读者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以一种融媒体的思维和新传学生的认知观念传达给了读者,使其充分感受融媒体传播带来的全新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M].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
2.袁丰雪等.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新华出版社2019年版,前言第15页。
3.张成良.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教学的三重时空建构[J].现代传播,2019(5):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