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15:22:34 来源:烟台散文 【字号:大中小】
20世纪70年代,是人们生活物资总体匮乏的时代。那时上小学的我们,经常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一来响应国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二来以所得劳动报酬弥补和解决部分学习与生活费用;学校则用所得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生福利。
我们的勤工俭学主要是到山上挖饽饽蒿(中药名翻白草)、酸枣仁等当地药材,回家除去杂草、石头和泥土,晾晒成干品,阴凉干燥处存放。像饽饽蒿之类的草药,满满一篓子,晒干了也不足一斤重量。要想在年底学校统一收购药材时多换点学费,往往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山上挖药材。学生们挖药材都是三两人一组,也有五六人的,我是和大美、二嫚、小灵四人结伴同行。
大美比我仨大两岁,发育得比我们早,长得高、力气大,心眼也比我们多,在我们眼里她就像个大人,都默许她是领导者。临走时,妈妈带着恐吓的语气重复着说“不能去大山上,有貊(当地方言称mā,狼)有貔子(狐狸),貊咬人,貔子能把你们领丢了”等等的话。大美知道这只是传说,没有人真正见过,这是家长关心孩子安全的表达方式。因此每次都是假装认真听着并且鸡啄米式的点头,为了是早点带着我们出门。
我们都拿着小镢和篓子,由大美带队按顺序离开家门。等出了村,我们就抱着天不怕地不怕“义无反顾”的精神,“放飞自我”,撒开丫子朝着家长说的有貊有貔子的山上冲去。山里多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柞树等,还有一些绿荫如盖的不知名大树,即便艳阳高照,树下也有些凉飕飕。穿梭在山林中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整个山上只听见我们几个人的说话声,加之踩得地上积攒多年的落叶沙沙作响,总觉得后面有双眼盯着,有动物跟着,越走越觉得有些许阴森森的恐惧,心想赶紧挖满篓子回家吧。
突然,大美大喊一声:“快来!”我们几个瞬时起身,抄起了镢头准备“战斗”,瞪大眼睛四处扫视,看看是貊还是貔子来了。定睛一看原来是大美招呼我们几个到她那边去,马上放松了警惕。大美用手指了指松树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孔的“向日葵头”,说:“快看!”我们抬头只见有几个马蜂绕着它跳着旋转的舞蹈。时而飞起,时而落下,像是在忙碌什么,又像是在放哨。马蜂们在飞起的时候,长长的腿始终伸在它们细长的身体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马蜂,顿时毛骨悚然。大美说:“这是拉耷腿马蜂窝,这里面的蜂蛹非常好吃,我们打下来分分吃了。”她便要求我们仨捡些石块堆放在指定的位置,把上衣外套脱下包在头上,让我们在远处观看,她来打下马蜂窝。
“别让马蜂蜇到你们!”大美喊着:“要打马蜂窝了!”大美此刻像战场上掩护战友撤退的英雄,只见她左一下右一下打得守门的马蜂乱飞,马蜂窝怎么也打不下来。我们仨看得心急如焚,特想帮助大美。我们看着大美把衣服包在头上很安全的样子,于是像她一样包裹后,兴冲冲地过来支援。毕竟没培训过瞄准,我们的投石基本上打不到马蜂窝。偶尔谁触及一下,因力度不够,也不能一下子打下来。我们四个也比赛起来了,看看谁打到的次数更多,一会儿我们都汗流浃背。我们越来胆越大,警惕性随之放松,加之为了更好地发挥,最后干脆头也不裹了,结果引来马蜂蜇了我们。拉耷腿马蜂毒性非常大,蜇了会立即起一个大疙瘩。有时候它的毒针也留在疙瘩上,大美凭经验给我们拔了毒刺,并帮我们捏一下毒,防止毒性增大。蜇的位置有的在头上,有的在身上、屁股上等,刚蜇一下感觉非常疼,还嚎嚎半天,后来为了尝到大美说的美味也就浑然不顾了。还是人多力量大,经过我们的“枪林弹雨”,很快马蜂窝被打了下来,我们平分了胜利果实。
马蜂窝是打下来了,可我的眼睛都肿成了一条缝,疙瘩稠裤子剐了好几个洞,小花袄的补丁剐了下来;大美的卡叽布裤子内侧裤缝扯到了胯下,二嫚和小灵虽然没被蜇,但也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妈妈纳的千层底鞋子,上山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下山的时候已经裹不住那五个小脑袋,脚趾不时地“探头探脑”,偶尔石子会硌到它们。但是药材挖满了篓子,每人分了一包蜂窝,算得上满载而归,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走到家妈妈一眼就看出我们去山里了,因为我们个个是破袄破裤破军装,像打败仗的逃兵。妈妈心疼地摸摸我的头,扒开我臃肿的眼皮看看严重程度,并且勒令再也不准跟大美去山里!我默不做声,只见妈妈把马蜂窝里的蜂蛹一个个揪了出来。晚上,妈妈用蜂蛹做成了菜,果然如大美所说,蜂蛹是天然的美味。
第二天到了学校,因为眼睛肿成了一条缝,不敢与老师同学对视,始终是低着头走路,生怕让他们取笑。最后还是让调皮的同学发现了,嘲笑我就像个特务坏蛋,奇丑无比。
我已临近花甲之年,突然想起了这一段孩提时的童真往事,自己也忍俊不禁。想想当时妈妈苦口婆心劝说不允许到山里,自己还是偷摸地去。现在由于身体的原因,即使想去也走不到山里了,想吃蜂蛹,也吃不到了。尤其是现在的小孩,是各家各户的掌中宝,根本就不知道马蜂什么样子,也见不到马蜂窝,更别提吃一顿天然的蜂蛹了。现在国富民安,社会经济蒸蒸日上,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当年那种虽然艰苦但充满乐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大美、二嫚、小灵,我当年的好闺蜜,你们都还好吗?
作者简介:蒋崇荣,1963年生,山东栖霞农民。《乡音袅袅梦故里——记栖霞市西荆夼村故事》编者之一。平时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农村人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