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速递

致敬经典 ▏献给艾丰,以及他留给我们的“方法论”

2020-05-20 09:49:51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艾丰以40岁的“高龄”和考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我国首批新闻学研究生之一;

  1987年,艾丰的专著《新闻采访方法论》获得我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优秀奖;

  1991年,艾丰获得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1992年,艾丰发起和组织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成为我国最早的名牌战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去年今日,艾丰先生驾鹤远行。他不辞而别,甚至没来得及给他的至亲留下一句遗言,但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学术专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诚如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费伟伟所说:他留下了一位不走的导师,就是《新闻写作方法论》。这本书是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姊妹篇,就像艾丰自序中说的那样,这两本书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内在规律的。方法是“术”,方法论则是“道”。“术”如平川,一眼可尽;道如登山,层开望眼,越高越远。艾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写作的方法论,还有新闻人应该拥有的世界观。一个人具备怎样的精神高度,他便有怎样的关注点和爆发力。从他的书中,我们读懂了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为缅怀先生,向经典致敬,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了他广为人知并使无数读者受益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与《新闻写作方法论》,并特别约请他的研究生同窗陈力丹教授为此作序。这两部专著至今仍是许多大专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我们不得不佩服艾丰早在1989年就曾预言:21世纪,在中国,将是一个“新闻文化”兴起和长足发展的世纪。这使我们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把他称为中国的麦克卢汉也不为过。他在2009年《新闻采访方法论》第四版的修订序言中曾写道:一本书能够穿透近30年的时间隧洞,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30年风云变幻的实践考验,实属不易,也不多见。我要深深感谢我的读者的厚爱和不弃!也要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对本书的苦心经营。这本书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常常在一些场合,见到一些不认识的人,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开口就叫“艾老师!”然后解释说:“我在学校读过你的书!”“我没有读过新闻系,但你的采访方法论是我的启蒙读物,是它把我引上了新闻道路!”“你那本书写得很好,对我的帮助很大!”于是彼此有一见如故之感。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听新闻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讲讲艾丰其人、其事、其书。

  詹国枢:人民日报社原编委会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费伟伟: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许宝健: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

  冉永平:人民日报社经济部高级记者

  管斌: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经济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毛湛文: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詹国枢说: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在他丰厚的专著前偃旗息鼓

  与艾丰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刚到经济日报社不久,对于老艾的新闻大作《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背水之战》《需要你,软科学》《面对生活不等式》……几乎是发表一篇,学习一篇,读之再三,佩服不已,感叹不已!

  实践上升成为理论,乃老艾之所爱之所长。《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一本一本专著,成为大专院校文科生尤其新闻系学生的必读书目。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在老艾丰厚的专著前偃旗息鼓,不攻自破。采访编辑之余,老艾打开视野,《世纪宏论》《中介论》《三做谈》《古今说》……相继面世,组成一套厚重实用的《艾丰通用文库》。其行文涉猎之广,著作之丰,中国新闻界恐无出其右者!

  陈力丹说:他是我国新闻实务研究领域最早的领军人物

  新闻采访属于经验类的话题,艾丰能在这样的话题上写出很实在的理论,需要丰富的采访经验、博览群书的知识底蕴和较高的哲学素养,更需要有心积累自己的和别人的采访经验与教训。这些他都具备了。在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下,他获得了学习和写作的绝好机遇,因而成为我国新闻实务研究领域最早的领军人物。

  他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新闻采访,无非就是处理好两大关系——采访与事实、采访与采访对象。前者,要进一步处理好材料与事实、角度与事实、立场与事实的关系;后者,要进一步处理好取与予、生与熟、说与做的矛盾。丰富的采访经验必须与深度的学术思考相结合,否则,就是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也不一定能架构得如此周全,更不要说详尽的论证了,但艾丰做到了。

  喻国明说:他将“一位记者到底能走多远”的实践演绎到精彩绝伦

  艾丰写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曾经是导引我进入新闻传播学术殿堂的一颗明珠。在后来的亲身接触中更是感受到艾丰先生将“一位记者到底能够走多远”的实践演绎到精彩绝伦……我喜欢他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曾做过的比喻:“知识像树叶,能力像树枝,而素质就像树干……有的人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的知识不多,能力不够,而在于当他的知识和能力繁茂起来的时候,他的树干没有粗壮起来,于是风一吹就倒下了,或者是树干太细,运送的营养不够,树叶和树枝萎缩了。”素质,是人立身于世的基干,艾丰先生就是一个极有高度的典范。

  费伟伟说:他曾批评一篇新闻初稿“把肉埋在了饭里”,怼的就是我

  2018年7月,我出了一本书——《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集纳了我在采访、写作、编辑方面的心得,大多拿稿件说话,而大多是别人的稿,直指问题,剖析原因,刀子下得挺狠。读者似乎对此还挺认可,毕竟拿案例说新闻业务的书不多,至今已印8次。“豆瓣”上有读者评论说:没想到人民日报对自己人怼起来还这么狠。我暗自笑。

  20多年前,人民日报怼自己人就这么狠。不信,你翻开艾丰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第一章谈“新闻写作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新鲜”,就是拿199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黑龙制药厂靠科技腾飞》说事,列出初稿和见报稿做对比,批评初稿似“流水账”,篇幅长,最主要的特色没了——“把肉埋在了饭里”。

  艾丰怼谁呢?怼的就是我。但当时我特别高兴,倒不是因为艾丰是大名人,正好蹭点流量,书里没点我名。而是觉得老艾眼里的小费还值得他怼一下(那时报社上上下下都是这么老张小李的称呼的)。打是疼,骂是爱,被怼一下长进快。我把艾丰怼我那段话翻来覆去看。哦,原来报道可以这样开头,原来新闻可以这样写,原来文无定式,原来创新并不神奇——振聋发聩啊!

  那时艾丰任经济部主任,在我们这些部下眼里,他不是上司,而是导师,甚至是朋友。

  许宝健说:他实现了记者到学者到智者的人生跨越

  在我写这段文字之前,我上网搜了一下艾丰老师《新闻采访方法论》和《新闻写作方法论》两本书的情况,结果在多个售书网站都显示:缺货、求正版等字样,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这两部著作,不仅是对艾丰老师去世一周年的纪念,也是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应时应市之举。多少年来,正是这两本书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走上了新闻之路、研究之路和成功之路、成名之路。

  采访方法也好,写作方法也好,背后真正反映的是思维方法。作为记者出身的学者,艾丰老师思维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贯通,思维方法的贯通让他超越了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边界,更超越了技巧和方法自身,从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智慧的钥匙”(《智慧的钥匙——是种思维方式》),成为一位智者,实现了从记者到学者到智者的人生跨越。

  以贯通的思维思考人生,以智慧的钥匙开启人生,就真正表现出而不是假装表现出人生的豁达,不仅仅作为一种态度,而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做人做事做官上(《三做谈》)。艾丰老师的豁达可以受其感染,但很难与其比肩。

  冉永平说:他的两点教诲,对我后半生的影响巨大

  一是包容。我属于非常重朋友情义的那种人,因此,对别人不那么重义的行为会看不惯。有一次,一位受先生恩惠很多的人,本来说好要陪先生外出,后来却因为要陪生意伙伴而爽约,我知道后很不高兴。先生却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小冉,你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道德观来要求所有人,人与人交往是分层次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像你我这样交往,所以,你不能用道义去绑架所有人。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话,你的圈子就会太小,就会影响到事业。”

  二是宽恕。先生说,一个人一定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但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这样你心里才会多一点光明的积淀,少一点阴暗的积淀。

  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7年,我的《平常道》出版,先生为我写了5000多字的长序,他在序中分析了我俩成为“至交”的原因:不是经历、业务、脾气,他归结为是我通情达理。他写道:“这似乎是很平常的评价,但细想起来,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真正做的好的人也不多,所以也是很高的评价。”其实,之所以做到一点他所说的“通情达理”,那也正是他这二十年来言传身教的结果呀。

  管斌说:他的创意,使“亮点”成为热词

  “亮点”早已成为常用词。当年这个词热起来,还有个故事。知道是谁使“亮点”发亮吗?艾丰——新闻界的泰斗!

  1998年,我在经济日报社参加会议,是总编辑艾丰主持召开的,他在做“两会”报道的安排。他说:“现在有‘难点’‘焦点’……一提到这些点,都比较麻烦。能不能有个点,一说就给人信心,给人希望?我想到了‘亮点’。大家今年在‘两会’报道中,要反复使用这个词,我们把它喊响!”

  记者在写稿中到处找“亮点”,报纸上天天有“亮点”,一气儿让这个词热了起来。在此之前,用“亮点”的很少,是艾老的创意,使“亮点”成为热词。

  毛湛文说:他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艾丰所著的《新闻采访方法论》和《新闻写作方法论》,是新闻实务著作中有名的姊妹篇。两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赢得学界和业界的好评。以今日视角观之,书中许多内容和观点依然十分富有新意,可以很好地指导当下的新闻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给读者以方法论上的启发和思考。

  由书名中的“方法论”一词可见,两本书克服了新闻实务著作中容易出现的“重实务,轻理论”问题,从哲学问题的视野出发,探讨应该如何分析采访和写作活动中包含的矛盾,并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方法。在书中,艾丰立足中国实际,以丰富的知识储备、生动的真实案例为原料,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艾丰:我国第一批高级记者,著名经济学家、品牌专家。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改革开放30年“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卓越推进者”称号获得者。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和经济日报总编辑。
已出版《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思考的笔》《经济述评自析集》《世纪宏论》《中介论》《三做谈》《古今说》《名牌论》《艾丰随感210条》《沧海?桑田?乐园》《泛泛而论》等经济、新闻、文化、哲学等领域的著作数十部。

2

1

编辑:刘文琼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