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  >  文学  >  烟台市散文学会

綦国瑞:冬日里的春光

2020-04-09 16:17:42   来源:烟台散文   【字号:

  在冬日,面对滚滚的寒流和萧瑟的冷风,人们总会向往亮堂堂暖洋洋的春光。我到栖霞衣家村采访的时候恰是立冬后的日子,在这里却让我真地感受到了心头发热、浑身发暖的生机盎然、热气腾腾的春天。

  从烟台出发,跑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大山的深处。在衣家村村委会大门前下车,放眼四顾全是望不到边的山头,感觉就是掉到了一个山窝窝里。

  几夜寒风,荡涤了天地间的尘埃,换却了大山葱绿的容颜,层层山岭,在冬阳的照耀下,明暗对比强烈,成熟为一个个利落、挺拔、坚毅的壮汉。在这些严肃的面孔前,心头不觉增加了几分高山仰止的豪情。

  村委会锁着大门,我们向原野走去。出村就是山,一脚踏上的是山路。路是5米多宽的平整的水泥路,走在上面很舒坦。冬日的阳光撒遍大庙岭的山山岭岭,这条银灰色的水泥盘山路,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鲜亮的光泽,只觉它像一条光滑的绸带飘过几个山头,轻柔地连接了山上和山下,连通了这座山和那座山,路的里面是用块石砌成的新鲜齐整的石堰,像是一座坚硬的铜壁,外侧是一条与路同行的石条,护卫着通行车辆。

  顺路而上,在一个山头上见到了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池,让人立刻联想到贵州深山里的那座天眼。池水像是一面圆形的大镜子,青天倒映在里面,白云倒映在里面,绿树倒映在里面,就是一幅画。正在为黑色的砌石用水泥泥缝的三位村民黑红欢快的脸庞也倒映里面,他们是这幅画的庄严的主角。水池的水是用高压水泵从深井里抽到这里的,它们会顺着微灌水管输送到每棵樱桃树下。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山根底下一片红瓦相连的衣家村农房,像是一片冬日里的红云。离它不远的地方是一座连一座的白色的大棚,像是一座巨大的军营,那是村民们刚建的玉木耳基地。

  再走到一个山窝里,一幕活剧出现了,山根下是一排窑洞式的猪圈,用白色的石栏杆围成一个个猪栏。这是衣家村新建的藏香猪养殖基地。随着轻快悠扬的“猪八戒娶媳妇”音乐的响起,只见几百头藏香猪沿着山沟跑下来,顿时,几条山沟仿佛变成几条黑色的小溪流下山来。它们都汇聚到猪圈里来,争抢着饲养员撒下的玉米,藏香猪已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就会争先恐后地往山下跑,个个憨态可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这冬日里的一幅幅鲜艳、生动的画面,一扫冬日的冷漠和暗淡,为大地组合成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的景象。这冬日里的春光,让心中充满了温暖。

  从山上下来,我们回到村委办公室。不大一会儿,一个身穿黑色紧身棉袄,脚蹬一双沾满了泥巴运动鞋的中年壮汉推门而入,利落的步伐透着军人的气质,身后仿佛是带进了一股风。平头,黑黑的脸膛,额头上有几条深深的横纹,明亮的眼睛透着山里人的质朴。他同大家握手,我握着他的手,感觉到砂纸般的摩擦,他的手背是黑褐色的,手坚硬有力。有人介绍,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

  不能不惊,现在的村支部书记大都“现代”了,他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地道的山村劳动者。他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些始终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战天斗地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幸、张富贵……

  谁说人不可貌相,就冲着他黑黑的脸膛、粗砺的手掌,我就对他产生好感和深深的敬意。不整天上山劳动,脸和手会是这样吗?不天天和乡亲们在一起劳动又何必穿这身劳动装?现在像他这样同老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村支书实在是不多见了啊。

  不等他坐下,大家就急不可待地问他,你是怎么想到党支部办合作社的?

  他真诚地说,我当书记有个原则,一切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事。

  我们这里是真正的深山区,只有55户人家,125口人。跟风跑,搞土地流转,一是没人肯来做,做了也不一定保证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可是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的。当时村民最着急的是水不足、路难行。“农业学大寨”时整出的挂在山坡上的层层梯田,只有30多亩水浇地,其余460多亩樱桃地都是旱田。上山种地没有路,有机器也不能用,往山上运肥,向山下运果全靠肩挑人抬。2016年遇上大旱,乡亲们眼巴巴地看着嫩绿的樱桃蔫回去。当时,我心里急得像着火,我知道不治水不修路村民是富不起来的。我请来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规划,他一张口,惊得我心中直冒凉气,单是修条路就要几百万。请技术人员吃饭还是自己掏的腰包,上哪去找几百万。情急之中,我有了一个大胆想法,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一个“梦”:学习外地经验,村支部带领村民办个生产合作社,让村民参加劳动,发给工票,有了收益按工票分红,用集体的力量修路治水。

  有人编梦,有人说梦,衣元良的梦却发自他“一切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事”的初心,发自初心的梦是一定会成真,也一定要成真的。

  我的内心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梦就把他引为朋友,就给了他一个郑重的敬礼,只有心里真有群众的人,真地把群众冷暖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会无所畏惧地构筑出这样的梦。

  村民们想水想路想了多少年,就是无能为力,年轻的有知识的都远走高飞了,村里都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能劳动的人平均70岁,56岁的是小弟弟。

  现在衣元良要把大家组织起来干,这些“时髦”的“留守人员”人人踊跃。衣元良说,他们焕发了当年学大寨的劲头,开山修路,掘地铺管,每天天不亮山上就响起了清脆的铁锤声,太阳落山了放炮声还阵阵传来。84岁的老太太杨淑兰坚持上山劳动,得过半身不遂的老汉衣民也天天出勤。75岁的冯翠兰因脑癌晕倒在工地上,病床上她还表示,好了病回去继续干,然而入了院就没再出来。她拼命跟我干,到死也没有分到一分钱的红,他的家人非常通情达理,他们说,只要有了路有了水,分不分红,无所谓。过去是我催着村民干,现在是村民推着我干。当衣书记给我们说到这些时,他哽咽了,眼里满是泪水。

  看着衣书记含在眼里的泪水,我的心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多么好的群众,多么好的农民。当你真正为人民的利益操心时,群众会豁上命地跟你干,那产生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

  没有亲眼看到村民们顶风冒雪破石筑路,没有看到平均70岁的老人挥汗如雨,看着放在展室里的那把卷了边、变了形的16磅铁锤,那根震裂了的腊木锤柄,那一堆磨烂了的手套,就会听到响彻云天的炮声,就会看到那尘土飞扬的工地。

  听着这些事迹,看着这些实物,我的眼睛湿润了。不要看轻所谓的“留守人”,不管是老人,不管是妇女,不管是残障人,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火焰,当给了他们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机会,他们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我要向这些同我一样经历过学大寨的同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只要领导的梦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梦,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可爱的农民,他们永远是中国的脊梁。

  衣家村正是在领导的决策和百姓的意愿高度契合的情况下,仅凭几十口子平均70岁的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修筑12里山路,打出了6眼深水井,建起了两座高山蓄水池,460亩旱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解决了几百年困扰发展的水和路的问题,每亩樱桃的收入突破了2万元。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态文明、畜牧产业、大棚产业同步发展……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新时代的人间奇迹啊。

  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些远走他乡的有知识有文化的村民,也会重新回到养育他们的家乡,投入到新生活的建设之中。

  在工地上,我见到了两位干活的老人,黑里透红的脸膛,一位叫衣强,一位叫衣振强,名字很有气势,身体也很结实,精瘦有力,两人都属猴,刚好76岁。我同他们了解衣书记的情况,他们争着数说他的好处。他是我们村的人, 18岁出去当兵,一走就是13年。1996年,从部队退役后自主创业,两口子把食品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那时,村里的集体经济已一无所有。村里人看中了他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找到镇党委,要求他回村干书记。2009年镇党委找到已44岁的衣元良,动员他回村干书记,可他老婆不同意。一个转业军人、一个党员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他也不忍心乡亲们在这样好的年代里还过不上舒心的日子。他一个人回到了落满灰尘的老宅,一干就是十多年,又出力又出钱。他和村党支部领着大伙办起合作社,修路治水的日子里,他同我们一样起早拉晚地抡大锤更让我们感动。我们真心拥戴他,愿意跟他干。

  在参观的路上,我一直和衣元良走在一起,他对村民拼上老命支持他办合作社十分感动,他深情地谈到村民对他的好:冬季的一个夜晚,全村停电,炕凉如石,他双眼圆睁,难以入眠,这时候突然传来敲门声,他估计是村里发生了什么急事,当打开门却发现是一位老乡知道他家里不用大灶做饭,炕是凉的,特意给他送一捆柴火,让他烧烧炕。当灶膛里燃起红红的火焰时,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在说着这件事的时候,他的眼眶里溢满了亮晶晶的泪水。

  书记一心爱着村民,村民真心热爱和拥护自己的书记,亲如一家,情同手足,正是有了这样的干群关系,村支部带领村民办合作社的梦想才变成了美丽的现实,才有了小小山庄冬日里的春光。

  衣家村虽小,它的实践却揭示了许多大道理,我希望有机会再去衣家村,从他们那里汲取更多的正能量。

  衣家村冬日里的春光将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作者简介:

  綦国瑞,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烟台散文》主编。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