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茶座

疫情之下图书为啥火?

2020-04-03 09:26: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疫情有关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

  毕淑敏以2003年非典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一度登上热搜,在旧书市场其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在京东图书,它的二手书价格高达两三百元,其2012年2月首印版在孔夫子旧书网最高喊价已达800元。

  2020年春天,法国出版界突然发现,法国文学家加缪的著名小说《鼠疫》销量突然上升,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几倍。在中国,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占据了当当热销电子书top20的3个席位。

  出版社快速做出反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加印5万册《鼠疫》,《血疫》也加印了5万册。

  疫情文学不仅出现在各类推荐书单中,媒体对相关内容的引用,也提高了这些书的曝光度。而读者身处疫情之中,自然十分关心这样切身的话题,疫情文学阅读成为这个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

  人在什么时候最渴望阅读?面临时代的危机、人生的危机、生活的危机乃至心灵的危机,最容易激发我们阅读的热情。

  危机中,现实让人感到无奈、焦虑、孤独乃至不幸,容易产生萧瑟、落寞的心境。而艺术、诗歌和爱能够触及内心世界,由此产生的扩展到人类范畴的思考、情感会带来心灵的平和与自信。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温暖、悲悯、坚定,这些人类的美德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战胜病魔的力量。

  在疫情初期重读《鼠疫》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说,人们可从书中所记述的大瘟疫中汲取力量和经验教训,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人类被一些相近的难题和危机所困,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也积累了很多应对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优秀人文作品之中。

编辑:刘文琼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