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专题  >  文学路上追梦人  >  人物访谈

于喜京:小果农有大梦想 苹果园里结出“文学”果

2019-01-31 15:2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文学路上追梦人】胶东文化的深厚积淀,涌现出杨朔、王小波、冯德英、峻青、萧平、王润滋、毕淑敏、邓刚、莫言、张炜、矫健等文坛名家,让我们耳熟能详。

  在胶东,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底层,来自不同的岗位,淹没在人群中不会引起你的关注,但是他们依旧怀揣着对文学的挚爱,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用文字记录着生活,歌颂着我们的新生活、新时代。

  胶东在线1月25日讯(记者王向荣)数九寒冬,打牌搓麻是乡村最常见的农民猫冬消闲方式,海阳市徐家店镇燕翅山的果农于喜京却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他正忙着在家里唯一的一台老旧平板电脑上,输入2019自己散文创作的新梦想。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已经五十有五的于喜京,一直生活在胶东海阳的农村,他人生唯一的一次出远门,还是五六年前送女儿去济南上大学。尽管如此,文学仍是他心中不灭的梦想,他说文学是他嘹望世界、沟通交流和与自己精神对话的最好方式。虽然他的写作梦因生活中断了近30年,如今拾起来却更有灵感和激情。去年一年,他发表了二十多篇散文,二老孔、亮海大叔,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

于喜京第一篇小说《劳改犯》在《文学之友》第8期上发表

  求学路中断,青年踏上写作路

  中考那年,命运跟于喜京开了个大玩笑。他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时总是排在全校头三名,然而因发烧打针腿部有点小缺陷,虽然考取了县重点中学,没能通过体检关。父亲在村里干了多年的支书,坚守党性不肯为儿子走后门,于是,他的求学路戛然而止,只能回村当起了农民。

  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指点下,20岁时他决心另辟蹊径,走文学创作的路子。这条路崎岖难行,为了打好基础,他报名参加了《鸭绿江》函授,那时函授班一年学费是70.8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于喜京坚持了四年四期的长期文学函授学习,这在当时足以买回一个流行的黑白电视机了。听说作家王润滋到海阳县来讲座,他怀揣10元钱就去了车站,结果人还未出车站,一路思迷着如何写作的于喜京似觉不对,一摸口袋,钱被小偷偷走了,他只得回家来。

  那时的于喜京有激情有动力,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前前后后写了100多万字的手稿,也投了无数的稿子,终于,1989年他的第一篇小说《劳改犯》在《文学之友》第8期上发表了,1993年又发表了一篇小说《爷儿俩》和一篇散文《我是农民的子孙》。几年下来,他发表过几篇散文和诗歌,然而,离心中的文学殿堂还有遥远的距离。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6岁那年,久病的父亲去世了,在生活的重压下,他无奈放下了文学梦,专心管理果园。

于喜京参加《鸭绿江》文学函授学习的结业证书

  近三十年再拾笔,老树发新芽

  有着执着创作文学基因的于喜京,把这股劲头用在了潜心钻研苹果管理技术上。透着文化与才气的于喜京也是一个不平凡的知识农民,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他的苹果年收入达到40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小村庄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之后,他的苹果年收入接连翻番,8000元、10000元,到大女儿出生那年,收入一下子达到30000元,他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还被村里推为果业技术员,经常外出传授技术。

  日子越过越好,可写作始终萦绕心头,当网络走进千家万户,2014年知道他牵挂写作的大女儿帮他在网易开通了博客,在接触到网易文学圈的刹那,文学的火苗再次蹿起,他控制不住写作的冲动,把近30年的感想化作点点文字,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写作欲求的释放。近几年,他在网易《中国作家会刊》《中国散文》《大沽河文学》《现代作家文学》及《胶东文学》《胶东文艺》《南粤作家》等平台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多篇,还在网易《中国作家会刊》举行的第三界龙魂杯网络文学大赛中获小说二等奖,散文三等奖。

于喜京作品《二老孔和他的菜园子》系列入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

  2017年,于喜京偶然结识了山东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当代散文》副主编兼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焦红军先生,在焦红军的鼓励下,他开始创作乡土散文,并把小说的笔法运用到散文中,自成特色。在《亮海大叔和那片杏林》一文中,一个在批斗中有胆略和尊严、和孩子比放鞭炮时淘气爱逞强、抓到偷杏孩子时又虚张声势又爱护有加的老人,跃然纸上,勾起几多童年回忆。二老孔是于喜京塑造的又一位十分有特色的乡村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腰弯似虾米、走路颤巍巍的老头儿,打理出全村最好的菜园子,守着祖辈从老家带来的种子种出的银杏树,走过平平淡淡又令人回味的一生。

  这一年多来,积攒半生的灵感找到出口,于喜京文思泉涌,越写越顺手,苹果系列,乡村人物系列,一篇篇原生态的乡土散文喷薄而出,其中有多篇文章在《中国作家会刊》《中国散文》《当代散文》《胶东文学》等刊物发表,《二老孔和他的菜园子》系列入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于喜京保存的自己发表过作品的刊物

  从身边找题材,创作宝藏

  从弱冠到知天命,于喜京的文学路走得磕磕绊绊。如今,登载第一篇小说《劳改犯》的《文学之友》,经过岁月洗礼,纸张已微微泛黄,收录新作《苹果套袋的季节》的《胶东散文年选》,犹自带着墨香,他用粗糙的手指轻轻地抚着《胶东散文年选》的封面,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当于喜京摆脱生活羁绊重燃文学梦想时,属于他的小说时代已经过去,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曾一度找不到创作的方向,在山东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当代散文》副主编兼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焦红军先生的指点下,他如梦初醒,不用华丽的辞藻,跟着自己的心,去挖掘身边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写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写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用最朴实的文字展现最真实的情感。

  加入省散文学会会员和胶东散文创作基地的大家庭,于喜京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他说:“30年前,我就想用小说的形式书写故乡的人物,这条路走得非常艰难。30年后,我找到了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身边故事的新途径。我要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写下去,把农村平平常常的小人物,写进散文里,展现给大家。”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