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胶东历史  >  红色历史

剿匪英雄杨子荣

2019-01-03 08:46:48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我们对杨子荣的认识大多来自小说《林海雪原》、以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文学、荧幕和舞台形象,而他真实生活却鲜为人知。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嵎峡河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杨子荣迫于生计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军中,这一闯就是14年。这期间,他从事的大多是繁重的体力活。后来因在鞍山矿山为工友出气,毒打日本监工,被迫逃回家乡。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社会底层,杨子荣对东北的风俗人情、山情地貌、野史轶闻、行帮活动及其暗语黑话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杨子荣还学过一些武术,且为人足智多谋、机敏勇敢,胆大心细。这些优秀品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伸张正义、摈弃黑暗的革命精神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辞乡参军,只为报效祖国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为应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命令山东派遣主力部队开赴东北。为了补充部队兵源,烟台各县发动了大参军运动。杨子荣得知村里组织报名参军的消息后,没等跟家里人商量,就毅然报了名。不过报名时没用“杨宗贵”,而用的是“杨子荣”这个化名。参军后,因为年龄大,杨子荣被安排到炊事班当炊事员,虽说不是太情愿,但既然当了兵,他还是坚决服从了部队的安排。

  根据上级指示,杨子荣所在部队经过短暂集训后,于11月下旬开赴龙口,转战东北。1946年2月初,部队到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驻扎在牡丹江市海林镇。

  在行军途中,杨子荣努力学习,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都有很大提升。同时,还积极响应部队的号召,借着向老乡筹粮、借锅灶等机会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人民军队的性质,一人就动员了30多人参军,被部队评为“扩军模范”。

  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他庄严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临危不惧,独闯土匪营寨

  1946年初,国民党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东北的人民军队,并调集其主力出关。盘踞在牡丹江一代的土匪武装因受国民党的委任妄想着升官发财,一时气焰嚣张,横行霸道。为剿除匪患,1946年2月我军开始分路进剿。

  杏树村是残匪盘踞的一个较大据点,也是通往柞木台、双河屯方向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集结于此的土匪捏造散布“中央军与美国大军25日即可到达牡丹江市”“中央军派来了猩猩队”“从哈尔滨来了三百特务”等谣言为匪军打气,扰乱民心。1946年3月21日晚上9点多钟,接到上级剿匪命令,杨子荣所在的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下属二团沿深山小径,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6个多小时艰难行军至杏树村北山。在打掉敌人设置的警戒线和哨卡后,分兵赶往村子四周部署集结,炮兵阵地则设在村北山上的一个凹部。

  杨子荣当时为七连一班班长,担任尖刀班任务。过了板院河之后,他们顺着南山坡下的雨裂沟前进至离西大门不足百米的地方。由于我部队攻击的正面都是开阔地,敌人预有准备,工事坚固且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对于我军强攻十分不利。如何攻下杏树村,打胜这一仗,部队各级指挥员都在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强攻不行,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杨子荣也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从板院老乡那里了解到这一带的群众对我党的政策已有所了解,急切盼望搞土改,闹翻身,并且对为非作歹的土匪恨之入骨。同时,他们又害怕在自己村里打仗,尽管村里的土匪人数不少,但顽固分子不多,很多匪兵都是家小在附近而被强征来的,由于遭到我军多次打击,士气不振,情绪非常低落。如何能既取得战斗的胜利,又能减少我军和人民群众不必要的伤亡,一个独闯敌营迫敌投降的战斗方案在杨子荣头脑中形成。

  在前沿阵地上,时间就是生命。由于地形所限,杨子荣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亲自向上级汇报。于是,在让战友迅速向连里报告的同时,他趁射击间隙一跃而起,用枪挑着一条白毛巾向敌人方向飞奔而去。当接近敌营时,他卧倒并大声喊道:“喂,弟兄们!不要开枪,我要找你们当官的讲话!”

  就在杨子荣独闯营寨同时,七连长把杨子荣的战斗方案报告给营指挥所。朱指导员接到报告后,心里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命令停止往围子里炮击。

  敌人见有个八路从雨裂沟里爬出来,挑着白毛巾,都被搞蒙了。一个匪军官怔愣半天后,如梦方醒,向匪兵们喊道:“不要开枪,放他进来,他是来投降的!”杨子荣一进大门,胸口立即顶上了两个黑洞洞的枪口。

  “你是来干什么的?”匪军官恶狠狠地问道。

  “我是八路军的代表!你们被包围了,我来劝你们投降!”杨子荣理直气壮的回答。

  一个匪兵冷冷一笑,恶狠狠地说:“好啊!我看你八成是活够了!”

  “要怕死就不来,来了就不怕死。我是为你们的活路才来的!”杨子荣威严地讲到。

  杨子荣临危不惧的胆识和铿锵有力的语气震慑到了身边的一些匪兵。见此情形,他用胸腔顶开枪口,庄重有力的说:“兄弟们!形势是明摆着的,我们的政策你们也都知道,只要放下武器,保证你们生命安全……”

  匪军官没容杨子荣讲下去,赶紧大声制止道:“不准你在这里胡言乱语!跟我到连部去!”

  “一个老八路进村了!”消息很快在村中传开。

  “这个老八路真是吃了豹子胆了,敢一个人闯进来!”

  “人家关里来的八路,好样的!”

  “还是劝他们投降吧,要不咱村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倒霉!”

  ……

  杨子荣从这些议论中判断,在顽抗还是投降的问题上,匪首与匪众、本村与外村的匪兵之间存在着矛盾。土匪头子多是惯匪,非常顽固,而士兵多是被迫当上土匪,容易争取。

  他被带到了匪连部前的小广场,但并没有找到匪首许大虎和王洪宾。这时周围已经围上了许多群众,他趁匪官不在之际,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村子已被团团围住,再打下去,老百姓也得跟着遭殃!只要放下武器,咱们将平安无事!”

  杨子荣的话,句句点在了群众的心坎上,立即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让他们快把枪交了吧,不能再打了!”

  “谁要打,出村去打!别临死还拿我们老百姓垫背!”

  ……

  这时候,两个彪形大汉匆匆来到杨子荣面前,用枪口顶住杨子荣的胸口,声嘶力竭的吼道:“住口!不许你在这里妖言惑众!”

  杨子荣看他俩杀气腾腾,八九不离十就是许大虎和王洪宾,随即仰天大笑,针锋相对地说:“你们别死到临头还充硬汉,如果顽抗到底,就只能有死路一条了!”此时,眼看村里情势危急,村里的维持会长邱振伦补充道:“就是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看在我村六百多口人的份上,还是放下武器和解了吧。”

  “我枪毙了你!”许大虎对邱会长吼道。

  就在这时,本村的匪首郭连长冲上去拦住许大虎,“姓许的,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你太放肆了!”

  “你想咋地?”许大虎更火了。

  “你敢咋地?”郭连长也不示弱。

  两个匪首端着手枪,虎视眈眈,怒目相对,身边的副手也毫不示弱。眼见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火拼之势。杨子荣灵机一动,对着小广场上的匪兵喊:“弟兄们,别白送命了,愿意放下武器的,把枪放到了这里来!愿意参加八路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给路费!”经杨子荣一喊,情势突变,匪兵们面面相觑,三三俩俩的缴械投降。许大虎等匪首愤恨地丢下手中的枪,蹲在地下。这一役,杨子荣只身入敌,干戈化为玉帛,迫使四百多匪徒全部当了俘虏。

  杨子荣一人劝降400土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部队首长研究决定让杨子荣到团里从事侦察任务,并担任团侦察班班长,杨子荣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此后,在每次的剿匪战斗中,都是先由杨子荣率领侦察员,乔装打扮,深入前线,待摸清敌人的详细情况后,再由大部队进行围剿。剿匪战斗节节胜利,剿匪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杨子荣也由侦察班长升任侦察排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大智大勇,智擒“座山雕”

  随着剿匪战斗的深入,合江、牡丹江地区大股土匪谢文东、李华堂、马喜山等已基本被消灭,但二三十人一伙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踪迹更加隐蔽狡猾,外号叫“座山雕”的张乐山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 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三个时期。此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匪徒中颇有声望,内部人称“三爷”。当年,旧军阀张作霖和日军未能对付的了他。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我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后,曾对这股土匪进行过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隐蔽在深山老林里,一心等着国民党大军到来,并时常出没山林,抢掠百姓,杀我干部,继续作恶。

  1947年1月中旬的一天,在海林镇农会办公室的地面上,发现了一封写给农会主席贾润福的信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座山雕”向他索要12件棉衣、十袋面粉,并通牒3天内送到胡家窝棚,否则要取他首级。从这封土匪要给养的恐吓信来看,“座山雕”的老巢还是在海林北部山区,人数也不多。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待机剿灭。同时,派出部队跟踪配合。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三四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五花大绑,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等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一路上设置3道哨卡。若要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下巴上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惯匪“座山雕”。随后,杨子荣机智地把在山中的“委屈苦水”倒向“座山雕”,大意是他和兄弟们想借路去吉林投靠国民党,而张三爷他不够意思,故意让伙计们苦等七八天,冰天雪地,差点饿死。“座山雕”自知理亏,便放下手中枪。杨子荣迅速命令其他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住并带下山,待“座山雕”和其他惯匪明白的时候,为时已晚。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了杨子荣及战友们的英雄事迹,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可惜的是,在随后的一次剿灭逃窜匪徒的战斗行动中杨子荣英勇牺牲,时年仅31岁,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英雄妻母,守望终生

  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参加了危险的剿匪战斗,一直没时间给家里写信。家里人只知道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队成了战斗英雄,并且光荣牺牲,甚至不知道他用了杨子荣的名字。相反,杨子荣在东北经常化装侦察,扮成土匪的模样,倒给家里增添不少麻烦。

  原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子荣,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当了土匪了。村里为此取消了杨子荣家的军属待遇,也不再给他家代耕了。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听说后,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就找村里干部评理。村干部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宋学芝不服,就背上干粮,到区上、到县上、到地区找,终于在1957年1月等来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经审查确认杨宗贵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据有关规定,给杨子荣家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看着证书,宋学芝失声痛哭,她哭自己失去的儿子,哭自己终于为儿子洗去了不白之冤。

  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就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杨子荣在老家的媳妇许万亮,因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属的黑锅,再加上婚后孩子夭折的痛苦,忧思成疾,在1952年秋天,带着说不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英雄寻根,荣耀故里

  杨子荣牺牲后,人们才发现对杨子荣的身世都不够了解,也没有什么材料记载。在海林,海林人民也在为寻找英雄的家乡而奔走。杨子荣是哪里人,烈士纪念碑上杨子荣纪念馆全景没有刻,《林海雪原》的小说里也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胶东人。

  《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上演后,杨子荣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剿匪英雄,海林人民觉得不把英雄的家乡找到,不仅愧对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也愧对全国人民。1966年,海林县委组织成立杨子荣情况专门调查小组,赴胶东调查寻找杨子荣的家乡。调查组经过3个多月的走访调查,翻阅了3000多份失踪军人档案,都没有发现与杨子荣情况相符的人员。第一次调查无功而返。1969年,海林县委与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了又一次更大规模的调查。在当时的烟台地委和文登、荣成、牟平、乳山、海阳县委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半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走访,终于有了结果。最后确认,牟平县嵎峡河村的失踪军人杨宗贵,就是杨子荣。1974年,当一张杨子荣在东北剿匪被评为战斗模范的照片,送到杨子荣的哥哥杨宗福手里时,老人不禁泪流满面,百感交集,失踪多年的弟弟总算有了着落。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杨子荣被评选为“双百人物”之一,体现着党和人民对他做出突出贡献的极大认可。现如今,在杨子荣战斗牺牲的黑龙江海林市,建立起了杨子荣烈士陵园。作为英雄故里的烟台市牟平区,先后建立起了“杨子荣广场”和“杨子荣纪念馆”,并以英雄名字命名一条城区大街,展现了家乡人民对杨子荣烈士的无限怀念和追思。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难越向前!”英雄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