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理论成果

风自胶东来 ——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散文高地现象综述

2018-07-03 10:13:1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作者:焦红军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一股源于民间的非虚构散文写作之风,从胶东黄海之滨悄然东上,经过昆嵛山、牙山、艾山、大泽山、崂山等山脉,一路南下,覆盖了烟、威、青三地在内的包括胶东半岛的胶莱谷地。我把这种可资纪念的散文现象称之为“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散文高地现象”。

  胶东半岛是指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辖青岛、烟台、威海三市,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语言为胶辽官话。烟威青三地自古以来由于历史上山海相连、地理位置相邻的原因,在文化、经济的交往和民间、民俗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在地域文化上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大抵是共同的东夷文化、山海文化、仙道文化的影响所致,而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散文高地现象,就是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生发和结果。

  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诞生在2010年,一些来自烟台、威海、牟平、栖霞、文登、莱西等地市的胶东民间自发的文学爱好者、写作者、网络潜水者,成立并发起的。发起会员有:焦红军、乔洪涛、刘向东、李克利、王运兴、孙汉宁、柳华东、牟民等,他们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文学民刊、微信、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兴媒体和媒介的吸引和集聚,自发形成的文学自由交流群体。这个群体一诞生,就由于它的民间性、平等性、自由性、民主性、普适性,而受到民间写作者的追捧。2013年,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在烟台挂牌成立,在山东省散文学会的指导和烟台创作基地的引领下,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提出了“做有价值的文学“和“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散文写作主张,受到了写作者的一致赞同和欢迎,来自烟威青三地的各大高校、企业、农村和社会新阶层的文学爱好者和散文写作者,纷涌而来,加入省散文学会的烟威青三地的散文会员高达300多人。他们以笔为旗,或钟情于对故乡、历史与现实的书写,或对人生的存在、人世悲欢发出悖论和天问,更多的是保持着对胶东地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提炼,从个人视觉和感官体验出发,以自身的局限性去进行诗意的精神的建构,展现出个体生命对世界、价值的无限理解和表达,丰富了散文艺术创作的原创力和生命力,体现出胶东地域文学写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的担当。

  胶东散文创作进入新时代

  胶东是山东散文写作的高地。杨朔、王小波、冯德英、峻青、萧平、王润滋、毕淑敏、邓刚、莫言、张炜、矫健等文坛名家高手,生生不息,层出不穷。

  纵观胶东散文创作有一个良好的传统,这就是以老带新,薪火传承,生生不断。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的成立,相继在烟、威、青三地发展会员350多人。“通过采风、评奖、观摩、散文结集出版等实打实地开展活动,以老带新等形式,丰富创作,磨砺新手,涌现出刘郁林、闫成钧、韩勋德、郝为平、牟民、北芳、蔡风、柳华东、末子生、徐丽、范雅琳、王光磊、陈颖、鲁从娟、牟威、张华荣、石爱云、王艳秋、王永洁、乔云波等众多的散文新秀。”

  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从诞生起,凭借着网络信息,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半岛大地。由发端的组织者很快辐射到各地,短短几年时间,成长为由三百多名山东省散文学会组成的队伍。这是一个自发的民间写作团体,有别于公知阶层写作,成员基本来自底层,来自不同岗位,来自半岛的四面八方,可以涵盖方方面面。其中有干部和离职干部、工人和下岗工人,公司管理者,教师和退休教师,有名望的企业家和个体经商户、手工业者,农民。他们有老有小,年龄有别,可都是怀揣着对文学的挚爱,走到一起。

  因为他们来自底层,来自一线,带着生活的经验积累,有着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劲头,带着饱满的激情,写出来的文章就非同一般,如春风扑面,清新气息一扫散文萎靡、假话、跟风、死气沉沉之弊,让读者们刮目相看。

  散文具有文学轻骑兵之誉,在表情达意上不受拘束。来自底层写作者,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甜酸苦辣,成功的失败的,抑或正在路上奋争的,都有着长时期的生活积累,他们迫切需要表达,诗歌高端,小说虚构,只有说真话的散文是最好的载体,在一个巨大的包容着万千写作素材的仓库里,只需一点烟火,便会熊熊延烧,这是胶东半岛散文群体壮大的内在因素。

  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写作,在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的引领下,七年来,先后组织了十多次的大型采风活动:如2013年的寻找最乡村龙泉采风活动、2015年的莫言故里采风行、2017年的纪念王小波诞辰六十五周年水道青虎山散文征文等大型的全国性的散文比赛,利用杂志、网刊、网络平台等五网一刊的形式,包装推出,同时,实行文企联姻,对获奖作者进行物质奖励,累计投入文学物质奖励折合价值达20多万元,每次精心组织的活动都对提高写作者的创作水平可说功不可没。一次比赛,数千件作品汹涌而来,应接不暇,组成了一个个高原,在涌流的稿源中,有创作潜质的散文作家不断出现。

  这些带着原始生活气息的散文,不作假,说真话,直击伪散文的软肋,他们有说不尽的生活故事,不用闭门造车,不必瞅屋笆挖空心思。重病在身的邹积华一篇《爱人是我一生的财富——十个航母也拖不走》的散文,把她苦难沉重的心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她并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跟病魔搏斗,始终挺立在生活的舞台上,让人泪奔。唱响母爱之歌的《平生难忘慈母恩》是原山东省政府副省长谢玉堂的四万字的散文之作,也是他对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讴歌,虽没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却达鲜活生动之极;韩勋德的八万多字的《水手手记》,再现了海上劳工的辉煌,那是作者十几年的海上风雨的真实记录,每个字都带着海水味儿汗味儿,你可以从字里行间嗅到大海的味道,这是生活给他的奖赏。

  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一波波风起云涌,佳作不断,所以才有了半岛女作家散文作品集《丽人行》和《故乡是昆嵛——半岛散文家作品集》《在红楼梦中遇见自己》2017年又策划出版了“半岛作家文丛”第二辑,包括《那些无法企及的光》《风吹》《沧浪海昏》《讲好家风故事——我的家风故事优秀作品选》。

  当然,还有众多的会员,在地市、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上千篇散文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主编焦红军将胶东散文写作中涌现出来的三十多个写作案例,以点评、评论、案例写作的形式,总结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文学主编教你如何写作》一书,掀起了又一轮胶东散文创作的高潮。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针对基地会员创作中“有平原而无高峰、有数量而少精品”的现象,大力引导和沟通,通过与企业合作、弘扬慈善文学和加大无偿投入等方式,以上大刊、大报、大平台为引领,先后与团结出版社、青岛出版社、黄海数字出版社、海东文化等国家、省一流出版平台合作,广泛编选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和全省会员中的优秀之作,先后策划出版了《中国网络文学年选2016——2017》、《川鲁散文精选》(第一卷)、《胶东散文年选》(2108)、《新时代散文选萃》等精品书系,《胶东散文年选》的消息预告刚一发出,不到十天内,便收到来自烟威青三地散文会员的来稿200多篇,其来稿范围之光、参与人员之多、参赛质量之高,都打破了历史记录。同时通过在《齐鲁晚报》“胶东在线”“中国·山东网”等报纸网络平台开设了会员作品专栏,为地方会员发表作品提供了走向全省、全国的文学通道。在一次次推进中,胶东半岛散文进入了高原地带。近几年,仅烟威青三地的会员就出版各种个人专集、合集26部之多,会员们先后摘获三十多个全国、省、市文学奖项。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一:非虚构

  众所周知:胶东的散文创作受六七十年代老一辈散文家的影响,一段时期以来,不可避免地存在语言用词华丽、文风媚俗、媚上,情节虚构、脱离现实,在散文主题构建上的假大空和赞歌体。随着改革的发展,经济大潮中鱼龙混杂,弄虚作假漫延,这不免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欺骗自我欺瞒读者的歪风。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摒弃虚散文创作中广泛存在的媚俗、虚构之风成为胶东散文作者反思散文创作的首要。胶东地域杂志主编焦红军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所倡导的“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非虚构散文创作主张,而要摒弃虚构之风,以我手写我心,这就需要作家介入主体,介入现实,介入人类个体生存处境,去除那些套话假话,用自己的笔直接进入事物内。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来自烟、威、青胶东散文群体的响应和支持。很快,一篇篇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医院病房和事业机关单位的作品,裹挟着雨水、汗水和病房的消毒水味儿,纷至沓来。乔洪涛《我的祖辈们》《大地笔记》贴身于生我养我的土地、祖辈们,聆听大地的声音,记忆祖辈们的性格心理状态,敬仰感恩传承,在祖辈们的恩泽下繁衍生生不息,极尽对乡村的赞美,对大地之上的生命进行终极关爱,是具有文化哲理含量的优美篇章。北芳《参观牟氏庄园的纠结》写出了在文化面前金钱对人的束缚,一个本地作家因为经济的窘迫,而透视出的人生百相,纠结得心酸。

  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呈现了非虚构的特点,几乎每个作者的作品都来自生活。有“中国海明威”之称的胶东籍作家邓刚先生的幽默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上,在非虚构的叙述中展示独有的幽默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作家写作风格。《感谢海参》中详尽描写了海参的特点,尤其它的老实中自杀融化式逃离,和捕到它对它开膛镇压,以防逃离的叙述,是经验的积累,生活的发现。海参的营养价值自不待言,可生活的艰难,即便海碰子也舍不得吃。只有吃被废弃丢掉的金黄卵子,就是这不起眼的卵子,让我健壮如牛,作家对海洋独特描写,生动鲜活,让人耳目一新,顿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之情。而《傻乎乎的黑鱼》把黑鱼的傻劲写尽了,戴着眼镜,对垂下的鱼钩进行专门研究,用拟人的幽默风趣,把它的能把人气死的傻劲写活了,它勇往直前地咬钩,简直是对黑鱼敬而仰之了,正因为它的傻,才让它发白的鱼汤滋养着人们。最后那些进化了的黑鱼,倒为黑鱼家族带来了希望,这非虚构给读者陌生化的阅读快感,体现了大家的语言风采。

  一篇散文你要出彩,就要有独到之处,给人感悟。尤风伟的《在龙华观阿美族歌舞》写一次简单的旅行观景,在“官导”的引领下,观赏了阿美族的歌舞,作家没有详尽地写歌舞的不同,属于真正的民族之舞乐。作家针对“官导”介绍阿美青年舞者的洒脱,对生活的尽情享受,跳舞开工资下馆子享受,一次性花光工资,再等下一次组织歌舞挣工资,他们的跳是尽享生活,是人性的最好展示。作者由此赞美阿美人的会生活,我们当下是不是应该就这样生活?守住能够让你快乐的资源,没心没肺地过日子,是最幸福的日子。相较于那些励志鸡汤式的散文,这是真挚而有效的表达。我们需要抓住眼前仅有的,去过活,哪些好高骛远的东西,是心灵鸡汤给你画饼充饥,心怀不轨地引诱你。只有当下才属于的。在平实的和风细雨的交谈中,作家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非虚构就在于亲历生活的真实表达,著名报人吴殿彬的《我永恒的灯光》记录了童年沐浴油灯光,学习、聆听母亲故事,在母爱的温暖中成长的难忘时光。灯光既是写实,又是象征隐喻。作家对煤油灯的叙写真实而详尽,对母亲平淡的孝顺故事,确如灯光般透彻心底,是自己终生的光照。尤其母亲的心言摘录,是心灵的灯光照射。文章深入浅出,在波澜不惊的记叙中,歌颂了一位伟大母亲的高贵品德,母亲的爱和人格成为我和后人永恒的灯光,时刻在激励着我本真的生活。

  回忆散文应该说不好写,易流水账,易冗长,没有看点。闫成钧的《时间雕刻的记忆》也写大学学习生活,回忆同学情谊,但读而不厌。在于作家会剪裁,会用笔。以照片为线索,串联起十几个人物和片段,既有面上的介绍,也有个性化的描写,既有对精英同学李尚通、张炜、张新起、刘勇毅、柳华新等人的赞美,也有对平凡同学董喜等人的记录。其中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披露,当是非虚构典型之作。

  彭煕君的《爷爷的礼物》不仅仅是冥冥之中失而复得的刻有爷爷名字的石碑,那是可见的实物,更指精神的礼物,优良家风的传承。作者是企业家,更是实干家,他秉承了祖辈父辈做人要正直,经得起捶打的品德,认真老实做事,一直把自己的菜根香品牌做到最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良好的家风,把芳香玫瑰送给社会送给人们。这非虚构的篇章便弥漫着真诚和美意,是一篇没有半点虚假水分的广告了。文章从石碑得之写起引人入胜,布局谋篇独居匠心,作者食品工艺做得好,文章写得也毫不逊色,是对“作品即人品”的最好阐释。

  他们的语言是本真的,一线的工人带着机器工装的油腻风尘仆仆的味儿,农民带着乡土的泥花瓜果飘香的味儿,商人带着睿智大度沉着的味儿,教师带着好学而又不吝表情达意的直白。工商个体户盖少艳在经营针织家纺经历中,不忘真善美初心,写出来的每篇散文都带着浓浓的淳朴情感,不管写家乡,还是写家庭和经营,都烙印着本真,本本分分做人,善善良良做事,文章是自己的心灵的表述,也是修正自己的载体,这正是非虚构散文引人爱读的特点。崛起的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体,纷纷拿起笔,写身边事,颂身边人,涌现出如陈强伦、王森水、蔡洪卫、张京会、高緖丽、王善峰、管晓红、徐春燕等一大批文学自由写作者,他们扎根岗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我手写我心,催发了拥抱生活,热爱生命的正能量。

  《讲好家风故事》里87篇文章是对非虚构散文的最好诠释。从首篇《老爹的手艺》到末篇《坚守》,每一篇都有一个淳朴而隐含哲理的真实故事。担任烟台工贸职业学校校长的牟进军,一边精于学校管理,一边辛勤从事写作。牟进军《老爹的手艺》中的老爹可说是农村中的巧手,啥也会舞弄。尤其修理器具,编织农具,样样精通,而且会发明创新:为安全防火,在瓶盖装上自行车气门芯嘴,这些细节,绝不是闭门造车来的,需要生活中的观察积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凌寒老师的《葳蕤的绿萝》,由婆婆珍爱一株绿萝写起,勾起了婆婆勤劳持家的往事,行文透着对婆母的敬重和热爱。87位作家87篇散文,各有特点,全方位地展示了家风中的传统文化,不见半点儿拙作,不见放大苦难和伪抒情,感人至深,是一次非虚构散文的最好检阅。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二:致良知

  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在这里既是天理也是道,它本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每个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而进入新时代的散文创作可以说就是一种致良知的写作。写作就是致良知,惟精惟一是方法。”精:用功精深;一:是指用功精深,用心专一。惟精惟一,达到独一无二。在这个日新月异创新的伟大时代,作为文学创作的守望和践行者,欲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就要凝心聚力,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中,如蜜蜂一般,采撷有价值的创作素材,从正向的视角创作出有启发、致良知、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散文创作可以说就是一个致良知的写作。刘郁林的《哦,妈妈家的香椿树》中除了充沛的抒情,巧妙的构思,善良是她永远的创作主题。她那浓浓的思亲怀乡之情,如泉涌,佳作不断,这种原创力除了扎实的文学功底,那就是母爱深深。妈妈的香椿树伴我长大,当面对香椿芽,母亲老得无能为力不能够摘,我站在石头上够香椿芽,母亲小心地用抻着她的围裙接香椿芽时,自然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这石头下的母亲的形象,会永远站立着,因为母爱代代传承。通篇飘散着香椿的清香,也充溢着难忘的母爱。

  郝为平的散文佳作《家乡是永远的情节》,敢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全篇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独立的思考,文章别开生面。作者首先以议论开篇,将思乡放在历史文化上深究其缘由,有理有据,然后归结为情理并重的文化情节,再从人为家乡一物,为父母吸取自然精华所孕育,根脉相融是情理的基础,再从口味风物地理人文环境的后天影响阐述了情理的延续,你便是无论走到哪里,你的家乡情节融化在血液里,时时刻刻在涌流着。这既是情节也是一个思乡人的良知,他永不会忘恩,忘记生养自己的故土。

  身为教师的王永华能够从《论语》中感受到至圣先师那至情至性的温暖,并以圣人的宽广胸怀启发诱教,把寓教于乐施惠于当下,这是师者有良知的传承,自觉承续优秀文化,并行之有效的践行之,让自己走近大师,举起温暖之火去关爱更多的受教者,这是为师者的良知。王永华以明快的流畅语言,一气呵成《孔子的温度》,给我们树立了读书与实践融合,怎样做到有良知的读书,有良知的传承,也是此次《胶东散文年选》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人王明珠的散文《与一个女作家的缘》时间跨度二十年,却没有因为时间而淡漠自己对女作家董克难的敬仰爱戴,当二十年后再次相遇,我的热情和女作家的精神袒露,难以泯灭我钟爱文学的痴情,从老作家身上我更多的是看到了她的淡然和成熟,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情结难以消除,因为文学的善良种子的已在我心中扎根,叙事清晰,主题含蓄,是文本的一大亮点,让人读之难忘,胶东的文脉与传承由此而变得薪火不断、可圈可点。

  山东著名农村小说家王运兴的《雪日》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而又不动声色,是可圈可点的为一般作者写不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地道的小说家式的散文。说不可多得,作家的经历独特,又属于苦吟。将自己的大孤独终极关爱深藏于老道的叙事中,把激情的信息静默地传达给读者,可说不着故意雕刻的痕迹。雪日里对流浪汉的关切,对邮局小梁的相帮,看到野兔被捉买来后放归山林,对亡妻的怀恋,这些良知的行为,莫不引发读者的共鸣。更有一介平民对家国时事的关心,在寒冷雪日里,你都能够切到那跳动的脉搏,触摸到沸腾的热血,望着雪日里片片雪花飞舞,似作者的情感在跳跃。雪日里的雪精灵那么洁白,为雪魂的跃动,也是作者美好的灵魂的展示与象征。看似漫不经心,却有清晰的情爱主线贯穿始终,开头雪的凉意,到末尾雪的微弱及对弱者的关爱,展示了一颗火热的心。文字虽严峻,略显苍凉,但内里涌动的却是一条关爱大爱的沸腾的文化知识分子的爱河,有这样的大爱,我们这虽有雪日的家园,离春天还远吗?

  退休教师隋建国的《难忘老伴在世时》饱蘸激情,回忆了老伴的勤劳持家,孝敬老人,而从来心中没有自己的无私奉献,尤其写到带病坚持给一家人包箍扎,自己不舍得吃,最后守着一碗没吃的箍扎而去世,感人泪下。董强《简陋校园里的老师们》记叙了简陋环境中有良知的老师们兢兢业业教书的往事,孙老师、茼老师、周老师、金老师等认真负责呕心沥血育人的细节历历在目,读后让我们铭记:那个时代最懂最爱教育的一代园丁。还有单体舜、范立才等散文作家用良知的心来写良善之人,充分展示正能量的魅力。

  王永洁的《文化街上的芙蓉树》是用二十年的自己的亲身经历叙写的诗篇。文化街是我工作打拼的场所,也是我被文化街文化氛围熏染的诗意栖居地,在这儿留有我的汗水,我的心无旁骛的阅读,还有对我关爱及与我朝夕相处的工友,她们如芙蓉树一样,曾经给我芳香。当然,我喜欢芙蓉,幻想做一棵芙蓉,一棵给自己幸福的芙蓉。终于,自己离开了文化街,但我却忘不了那给我激励的文化街。芙蓉成为美好的隐喻,也是我获得幸福的参照物,文章最后丈夫折给我的一朵芙蓉,那可是二十年的幸福的结晶。纯美有良知的人和物,在作家笔下香气浓郁,给人醉醺醺之美意。

  范立才的《珍藏那段岁月》中的狗皮褥子,既是岁月的积淀纪念物,又是家传的珍宝,那个狗皮褥子上圆圆的子弹孔可谓精彩一笔,透过这个孔,可以看到血腥风雨,可以看到前辈为祖国解放浴血奋战的身影。作为有良知的后辈人,理应用生命珍藏它。

  能够把日子当成日子来过,是会生活的人,把日子过成诗,便是生活的智者,享乐者。鲁从娟从我家楼下陈大姐温和地伺候痴呆老妈,一位六十多岁的左腿残疾的拾荒者,哼着歌曲外出收废品,把艰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良知支撑着会生活的底层人,他们是强者,最会过活的诗人。孙焕华的《老槐树与顺》用小说笔法,隐喻了一棵老槐树下“顺”一家人的不可预知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人的悲悯,讽刺了能掐会算的迂腐老者。

  胶东散文作家群能够如此蓬勃发展,得力于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能够审时度势,不失良机的因势利导,在文学受商业化冲击疲软的困境中,带领文学创作者,精深而专一地不断集结,不断突围,每一次突围都柳暗花明,硕果累累,这是致良知的魅力。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三:在场性

  在场性和有价值写作是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的口号和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脉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今天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这就需要写作者必须投身于改革实践,密切地关注社会的进程,关注在这种时代变革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在这个进程中,文学不能缺席,胶东散文作者的创作呈现了在场性、有价值写作的特点,几乎每个作者的作品都来自“在场”。在场性应该赤裸裸地暴露世界的原初性,你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农民女作家北芳深入在艰难的农村,她一年到头管理苹果大樱桃,忙得团团转,特别下樱桃摘苹果时节,起五更爬半夜,那种摘下樱桃卖不了,倒进水流中的心酸,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是体验不到的。所以她的散文语言带着苦涩和辛劳,你能够嗅到每句话里有无奈和悲伤,场景压抑而沉重,她的《岁月的说书人》篇幅虽长,读来却感人心灵,没有经年累月的积淀,没有对土地的亲吻,没有脚踏实地的思索,立志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构建一个诗意世界,是写不出如此饱满酣畅淋漓的每个字符都带着作者心血的在场散文的,这是为他人无法复制的篇章。

  不管写人还是记事,描景还是咏物,在场性散文,都不能遮蔽自我,在哪儿谈经论道,用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来消耗浪费读者的时间。你要把自己独有的经验,直达心灵的感情说出来,给人感动,给人启迪。相对哪些虚假的跟风之作,我们再读在场性散文,就明白散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胶东半岛散文提倡写在场性散文,历次的大小型比赛,都遵循这个原则,不写罢了,写就要写出个性,写出属于你的散文。许多作者谙熟这一点,找准位置,很挖深井,农民写农民事,工人写工人事,教师写学校事,便会得心应手。这叫扬长避短,写出最好的在场性。姜瑞光的《金马山笔记》的金马山那是心中的一座神圣殿堂,不单因为父亲曾经写过《金马山的孩子们》,而我也是金马山的孩子,圣洁的金马山给过我们欢乐,我的在场性,已经将自己融合在金马山里,这儿是不容污染的圣地,所有才有后来的“金马山书屋”的落成,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一片洁净花园。既在场,又爱场,方不忘一个作家的良心及责任。

  散文名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就像是草原的精灵,令人神往。他以自己生活的草原为直接素材,用灵性的笔墨,生动展现了沃森花草原的美丽。《沃森花草原纪事:流水似的走马》用诗一般的语言,天籁之音,叙写了走马的特点,和驯马师的诗意生活,能把走马写得如此真实有灵性,有过人之处,尤其写到走马的平稳,那不单是走步,那是艺术,在驯马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心性的超越,如此走上一生,你会对马瞬间有了崇敬之情,这是一个散文家真正的能耐。读鲍尔吉原野老师的散文,你会为他诗性的才情而陶醉。

  故乡与回忆当是作家在场性散文的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故乡的一草一木更逃不过多才少年的童眸。王忠华故乡的东台虽然不算名胜境地,却是少年的百草园和伴我成长的田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所以《东台,抹不去的乡愁》不仅写得感人,读起来也非常的唯美、畅怀和抒情,一份对家乡挚爱和久违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石爱云的《住过环翠里》中的环翠里因了作者的女儿读书方便,便跟它建立了一段记忆犹新的友谊。一段往事和往事里的美丽人物如小巷里的酒香,历久不散。曾经在场的环翠里中,无论坏境还是人物写得逼真,白玉兰开出小姑娘肉嘟嘟粉嫩嫩的脸儿似的花朵,崔大爷和大姨的助人关爱,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已经凝聚在脑海里。打开往事镜头,便会活灵活现。程吉童以砸核桃为喻,写了自己这一年工作的苦与乐、生活的得与失、人格的提升,这都是在活生生的现场得到的经验和感悟,真挚而有味。《红灯带泪开口笑》是北芳经营樱桃的慢镜头写实,那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微小,以及身心得到的捶打,让在场渗透出苦涩心酸味儿。北芳以她独有的在场性,加之灵动的笔墨,采撷于生活的厚重语言,不断地向散文的深度冲击。权锡铭以少年的在场目光,体验了艰难岁月里榆皮和地瓜面儿养活一家人的心酸,瓜菜代日子里,能够吃上地瓜饼子,算幸事。要想吃顿饺子,便只有地瓜面儿,易碎的地瓜面儿包不成饺子,需要榆皮做粘合剂。抠榆皮的艰辛,吃饺子的场景,尤其儿女拨白面饺子给母亲吃的场面,表现了儿女的孝顺和母亲的无私奉献,那黏黏的具有韧性顽强特性的榆皮便隐喻了母亲的品格,使文章有了深层含义。

  末子生《回不去的光》、李海粟《一座城池的风景》、吴殿彬《我永恒的灯光》、程鸿的《隔壁所城里》也以自己的亲临体验,把在场性散文写得既耐读,又深刻,富有现实感,凸显了一般散文所未有的价值担当。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四:原创力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个地方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地域传承。烟台、威海、青岛,这些不同的散文创作群体,他们多年来坚守在地方,辛勤进行地方书写,真是他们的写作,使地方保持着文化的原创力,使文化趋同时代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保存与传承,更使他们的写作,影响着地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文化取向,为文学储备了后备人才。胶东散文创作是一股新生力量,为使胶东散文创作不断发展,让每位散文作者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培养出优秀的文学写作者,省散文烟台创作基地上下一心,敢于投入、舍得付出、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为作家们的自由涌现不断创造出浓厚的文学写作氛围。基地除了定期展开各项大赛,也定期召开作品研讨会,举办名家讲座,吸引各地文友前来参加,活动中既有对专辑的研讨,也有对合集的评析。通过网络公众号平台,每个星期连续推出会员作品,点评、评论互动不断,除了在纸媒上发表评论,及时关注公众号,对文章进行跟踪点评,有力地促进了散文会员们的创作,形成了散文作家人人会写,人人能评的景观。这期间,涌现了许多评论者,如吴殿彬、漆宇勤、王川、牟民、周霞、刘郁林、刘向东、柳华东、谢清毅、蔡凤、盖少艳等许多评论行家。

  胶东文学主编卢万成阅历丰富,他的将小说诗意化,散文小说化的写作探索,让每一种文体都具有了完美的呈现。《冰心与白马》中的白马,既是冰心成长中的转折点,也是她崇尚军人,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的奠基,白马是实物,也是抽象的隐喻,多方位地折射出当时一位小女的心灵史,给人回味思考。能写出如此灵性飞扬的佳作,得之卢老师阅读丰厚,想象充沛,对历史人物研究透彻,对挖掘和弘扬胶东名人文化,丰富地方文化原创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写作视角和范本。

  本次年选中范雅琳的《烟台四季》堪称力作。文章的构思看似平常,按照四季顺序,纵向娓娓道来,一说便说了万把字,却不令人厌读,究其实,她把烟台的旅游地理、饮食文化、风土人情,原汁原味地挖掘发挥到极致,把一个个“小”放大了来看,用一个各随手可拾得细节,穿起了百年烟台开埠的地理形貌,把洋行、街道、海关、浴场、养马岛等文化符号穿插其中,体味烟台的四季气候,温润适宜,再深入到烟台的海鲜美食,特产等,形成了自己“小百科书”式的个人散文写作风格!这有是一个散文和文化上嘎嘎独造。能写出如此精致的散文,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没有对地域原创力文化的高度自觉,是难以成篇的。

  现实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始终把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胶东地域文化和生活的当下,不离不弃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私人化的写作不断构筑出有影响力的作品。烟台地域学者闫成钧《难忘的中文》和他的一系列教子篇,娓娓而谈教育的成败得失,给人陌生化的阅读快感;工作于富士康公司的青年作者王光垒,是一个八零后,他在《父亲的牛角墨斗》一文中,对胶东改革开放四十年进行了梳理和挥写,文章中的墨斗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实物,又是父亲墨斗一般正直而坚韧的生活奋斗得象征,只要心中的墨斗在,日子无论多么艰难,都可以在一锤锤子的敲打中度过,实现愿望,汗水凝聚着的墨斗精神给我鼓舞。青岛作者、个体工商户王森水《漳州蕉商的乡愁》是用汗水书写的一个蕉商的诗意人生,贩卖香蕉的收货苦、卸货苦、加工苦、出货苦让读者跟着经历一次买卖香蕉的艰辛,感慨不已。这是独有的地域生活浪花的摄取,在作家们的笔下,加之深情表述,魅力无穷;高绪丽《你好,林先生》、杨强《邂逅王洛宾》、等人的作品无不带着地域化、原创力的勃勃生机。

  威海作家牟培国的小众散文《昆嵛问道》问出了生命关爱的大问题,极具发人深省的思索。自古以来,人类渴求长生不老,可又有谁长生过?万岁真龙天子乃是迷信宗教同时自身也希望被人迷信和崇拜,从而证明自己非凡夫俗子。真龙天子既是仙物,又何必求仙,问之有理。随遇而安,随性人生,才是真。人既不能仙,何来众仙坟?道为何来何为道?天下寺观,为何与天下事物一样有兴有废?均为在自然面前率真的情感抒发。登山读山,读出了了昆嵛山的不同凡响。只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你才会获得灵感,使创作源源不断,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胶东散文作家走过的历程,涌出的万千作品都带着乡土气息,或深邃,或自然,或清淡,或奇谲,或感人至深,或春风化雨……不一而足,你可以从字里行间触摸到激动的心跳,体悟到热血沸腾,这是作家们深入生活,保持写作原创力强劲的可喜收获。

   2018年的胶东散文创作

  2018年春天,一个面向烟威青三地散文会员,关于散文的、小众的、私人化写作菜园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小众散文》又横空出世。这一平台的建立并不是作品简单的发表和展示,而是平台的组织者意在通过这一方式,萃选出一年一度的优秀散文佳作,通过与青岛出版社、黄海数字出版社等一流出版机构的合作,每年编选和出版《胶东散文年选》的方式,把年选做成文化和年度经典,达到做大文化品牌和文学传播的目的。这让每位作家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从小处着眼,写大篇章。把双脚扎牢在岗位上,把眼睛探向底层,在微小的地界上,挖掘出大能量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众即是大众。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帛书甲本《道德经》),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现代人用“静水流深”来形容这种状态。”概括起来就是以小胜大,小既是大。过去的近十年,胶东散文作家们不嫌小,以小为大,积少成多,写出了许多散文佳作。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焦红军以一篇《在书中读出我们自己》为开篇,在小众散文公众号平台上首先发声,说读书,谈创作。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从自身的读书经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道学来谈自己的读书发现和写作顿悟:我们在俗世红尘中打拼,如果用孔子的精神修炼累了,可以退回来读一读老子和庄子,老子会告诉我们功成身退之道,庄子会教我们抚慰自己的心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读者深悟读书成长与私人化写作之道。烟台散文作家、《长春湖》副主编》柳华东也当仁不让,面对普普通通的满山野菜,他的《春来野菜香》给我们讲述了十几种野菜的特性及美好,不能忘怀曾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自然馈赠,从而激发人类对自然的感恩。吕国光《莱阳方言三则》以三则方言架构起了三个章节,并且以此为主题,写了麻蛋子麻三的美好心灵;奶奶对大爹参军的支持担忧,都是在通过奶奶悟亮的剪纸动作中表达出来,有声而无声的描写,含蓄有味道;我的“家门里的汉子”的性格展示,复杂而多方位,活灵活现。写母亲读母亲,并且能够读出诗意,在《母亲的修行》中,徐丽读出了母亲的真挚爱情,支撑家的顽强,以及给母羊缝制花布胸罩御寒的普爱之心,和晚年与父亲一起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快乐,琐忆往事里,反映了改革潮流中一位普通母亲的诗意人生。王艳秋《问佛九华山》、张华荣《小五台山游记》在平凡的游记里,都有自己对大自然不俗的观察和哲理思考。

  在《胶东散文年选》入选作品里,乔云波的《姥姥》虽然也是写的常见亲人回忆题材,但他把姥姥写得活灵活现,姥姥的针线活儿远远胜过她的儿童歌谣,姥姥搂着我和表弟睡觉,一大窝孩子挤在一起,便是小处着眼,表现平凡的姥姥,张扬姥姥勤劳质朴的性格。卢万成老师知识丰富,小说诗意化,散文小说化,每一种文体都具诗人的潜质。漆宇勤的《白鹭,白鹭》独有的观察,细心的体验,把白鹭写活了,而且将白鹭的习性与历史文化相融,给读者上了一堂喜爱白鹭的知识课。陈树庆的《一只羊带来的情感往事》通篇散发着羊的气息,没有长久的体验,没有与羊水乳交融的生活,是虚构不出来如此接近地气的好文章的。羊是一家人依靠生活的来源,喂羊放羊,它既是动物,又是家庭的一员,羊是作为人的化身存在在我家的。那只头羊黑塔成了我的朋友,我的玩伴,卖掉它时,泪水不断,恋恋不舍,自然是情感的真实流露。而父亲在月光下听着羊吃草的美妙,把养羊做成了一首诗,体现了对养羊生活的热爱,这是生活之美,更是散文之美。

  这些散文年选涌出的散文遵循以笔为旗,以我手写我心的创作原则,将抒写的笔作为内视镜,窥察纠正自身的不足,以我之良知仁善来感染读者。这是其它文学不能替代的。所以散文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是教人做人的良方。在信仰缺失的当下,用散文来耳濡目染人们的思想行为,为构建中国新的文化大夏添砖加瓦,散文义不容辞,自然功不可没。而2018年山东省散文烟台创作基地,精心谋划,着手打造的《胶东散文年选》无疑如一股春风,打造胶东散文年度品牌,这创意一出,立即引起了烟台文坛、山东文坛的关注,许多文学大家纷纷支持来稿。胶东籍名家毕淑敏、邓刚、尤凤伟热情来稿,鲍尔吉·原野、烟台作协副主席卢万成、原作协主席矫健等用自己的创作名篇表示支持。胶东是山东散文写作的高地,涌现过众多文坛高手,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要把这一个传统承继下去,就要敢于打破旧的格局,创建新的胶东散文发展力量,探索创造新的符合散文自由写作的样式,让胶东散文注入更多的新的血液。正如狄更斯所言,不论我们多么盲目和怀有多深的偏见,只要我们有勇气选择,我们就有彻底改变自己的力量。

  这一次突围,必将会又一次越过坎坷,再登高峰,为一览众山小迈出坚实的一步。

  胶东散文作家群正在气势高昂地突围,是的,正在突围。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