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黄海散文

“泛价值写作”下胶东散文的坚守和突围(代序)

2019-12-17 19:17:00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二、冲出围城的胶东女性散文写作

近几年,胶东女性散文写作异军突起,引起散文界和同行的日益关注。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胶东女性长期担负着古老的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之责。她们中的大多数一旦在摆脱漫长的传统的生儿育女的家庭重负,冲出被世俗裹附的人生围城,再拿起笔来写作,大多数年龄已过中年,甚至也不乏做了奶奶级的散文写作者。她们来自于四面八方,身份不一,写作的背景各异,有的是执教于讲坛的老师,有的是一线的公安干警,有普普通通的乡镇干部,有个体工商业者,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车间女工。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对散文写作爱好的执着,每年的省散文学会创作大会,众多的女性写作者,不惧旅途的遥远,朝圣一般的自发结团前去学习,地方组织的采风活动,她们更是踊跃参加,不放弃每一个锻炼写作的机会。也许正因为胶东女性写作者的勤学、执着、顽强、坚定、辛苦和付出,女性散文写作进步迅猛,新人新作,雪片般增长,稿件创作质量,获得从量到质的飞升。短短几年,胶东女性散文写作,已经占据了胶东散文的半壁江山。

女性散文写作的意义从广义上说,是文学生命对自然生命的嵌入,同时,又是个体生命对世俗世界的疏离,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从生活向创作,从小我到大我,从厅堂向世界之间跨越的巨大鸿沟,因此胶东女性散文写作,除了对于自身的要义之外,从生命的走向到时代的当下,写作也变成了一种突围。在整个胶东散文界,胡容尔的作品是称得上上得了厅堂,但决不属于下得了厨房的一种。她的语言清新、甜美、独特,以文胜质,文质互参,文如其人,虽然我们至今不识。多年前,我主编某地域杂志时,在市里某老作家处,某老作家对我说:“烟台出了个胡容尔,你要多注意胡容尔。”直到本月前,因为平台的作品借鉴了学习強国平台胡容尔作品的某个段落,与胡容尔不打不相识,沟通之后,一笑而过,方知,胡容尔就是七八年前老作家口中的胡容尔。初读胡容尔的作品《荷华》,顿觉胡容尔出手不凡,作品已具名家手笔气象,影影绰绰地可以读出老庄、释家、禅宗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出胡容尔回溯古典,向古代散文学习,突围散文写作困境的努力。文章的功力在于语言,胡容尔的语言非常独特,如漫天花雨,摇曳多姿,行文极度自由,如鸟归丛林、马放南山,精神奔放,心灵自由,极具超现实的文笔气韵,其生活哲学、文化心理与老庄极度相通。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理很显明,如果质多而文少,那就是野人,如果文多而质少,那近于史官。然而,我读胡容尔的文字,感觉到胡容尔的创作,其内容和形式,可谓文质互参,相得益彰,已趋佳境。

3_meitu_3

近几年,在胶东散文界屡获好评、崭露头角的散文作者刘郁林,她的采风文章《那山,那水,那人》在推送给年选总顾问、著名上市企业安德利集团董事长王安先生后,第一时间得到了王安董事长的评价和赞许。王安董事长除了特地在集团内部进行了推荐,还打来电话对本次基地作家的参与支持表示感谢。这既可以看作是董事长对此次采风活动成功举办的肯定,也是对胶东散文长期以来提倡的有价值写作和不断探索出新的高度赞誉。刘郁林的采风文章《那山,那水,那人》,可谓文笔华丽,文词厚重,文思烂漫,美不胜收。作者由秋日的清晨登上龙泉的昆嵛山入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仙山不老之秘和全真道教兴起的源头,探微取幽,引人入胜,并发出了由衷的话语:“站在高高的昆嵛山上,眺望远方,苍穹之下,让人顿生一份清远和空灵,心里充溢着一种旷达,一种欢喜。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发现唯有人间山水,唯四时明月,一林清风,才可以给予心灵真正的安宁,才可以将灵魂安放。我亦读懂了著名画家张伟先生为何赠予崑龙温泉的是一幅淡雅清丽的《清风图》。”这是山水龙泉这方仙山宝地、明月自然带给作者的灵感与启迪。”

继而,作者文笔一转,“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名字里就有龙,崑龙温泉标志也是龙。”由山及水,写到了龙泉的水,写到了具有“华清第二汤”美誉的崑龙温泉,在这里,作者文笔恣肆,动静互参,亭台楼阁、假山石林、温泉汤池、静室小憩、阐玄打坐,茶香氤氲、抱书而眠,在作者笔下可谓百般描画,不一而足。作者以穿透性的华丽文笔,细描淡写,剪裁组合,与读者在文字里,一同见证了崑龙温泉年华未央里最美的遇见,让全文具有了很强的现实代入感和历史穿透感。作者在此再次发出了心中的赞叹:“这里,无论窗外的风景,还是屋内的陈设,都可入诗入画。可以月下读经,灯下煮茗,参禅悟道。禅寂的光阴里,走进这里的人,都会爱上这里的简约和宁静,专心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像从前那样慢下来,心清气闲才是人生最美丽的姿态。”作者轻轻的一语,道破了崑龙温泉对现代人养生健康的秘密,引发的是开启人们健康幸福快乐生活的新起点!

走笔至此,作为一篇采风创作,文章似乎可以戛然而止了。但作者没有就此止步,由山由水而及人,作者将文笔探向了在历史进程中学习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聪明地利用生物间的生态系统和循环关系,以自然之力改造自然的安德利人和安德利这艘巨轮的掌舵者——集团董事长王安。“王安先生是牟平人,是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所有的汗水和热血都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立足于家乡这片土地,创办企业,辛勤耕耘,为家乡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机会,让乡人告别贫穷,走向富裕,为父老乡亲带来无限福祉,他的家国情怀让人为之动容。”俗语说“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人类是天地间最为宝贵的精灵,为此,作者以冷峻深情的文笔写道:“今夜,在崑龙温泉的冷餐会上,我看到了王安先生,简朴的衣着,真诚的话语,谦卑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大气度和大智慧。”

“文以载道,道不远人”,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进步承载的文学之道,不管是我们在文字上对山水形胜的描述,还是地域上对物华天宝的呈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本身。作者深谙此道,此段章节,不仅蕴含递进深化之力,而且不啻是神来之笔,把一个企业家以胸怀社会责任为己任、甘愿奉献、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很好地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将采风创作推向了高潮。

作为近几年胶东散文界崭露头角的写作者,无论是职途的高开低走还是生活的压力与坚强,刘郁林始终以一名躬耕于名校教坛、知性达观的师者身份,以平淡之炼达面对生活,以微笑之善行应对过往,这种心气与历练,我们在她众多发表的熟悉的文字中,可见一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常年醉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深悟老子《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缘由吧。

吴清欣对写作是执着的: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她不惜到北京阜外医院与患者采访、交谈,而文中对新月如红月亮、蓝月亮、粉月亮诸种瑰丽的想象,这不仅是文学写作的通感,更是吴清欣的才情,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世间爱情、碌碌人生的诸种祈盼与思索。作者文字表现,文笔独到、情感充沛、清新脱俗、极富有想象力,如:有一天新月弯弯,它缺失的那一部分一定会由无数个风雨丽人来为它补缀,而它也将必会成为七彩明月——红色的将代表女人热烈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蓝色的将代表女人对爱的痴情和对生命的深深眷恋,粉色则是女人五彩缤纷的梦想……不失为一篇独出机杼、发人深思的抒情散文。

年轻的散文作者刘小恺的《散文三篇》看似写的是姥爷、小姨、姥姥三个人,其实,透过作者的笔端,我们看到的是亲情之爱,感受到的是民间人性之美,读到的是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社会一家人、一群人家庭生活、衣食住行、情感交际、思想动态、精神指向的浓重缩影。刘小恺的散文三篇,文字简洁,语言生动,文章所传递出的意义、文化和感觉,超出了文章的本身,可以看作是文章小散文,文化大散文,什么叫以小搏大,观一叶而知秋,刘小恺的散文三篇如是。散文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散文实小,从散文的表现内容及写作突破上来说,散文不小。刘小恺的散文三篇以“淡淡、叠叠、轻轻”的文笔,精致的取材有度的细节,从儿童的视角、回忆的视角、现代影视表现的视角、魔幻穿越的视角,通过多角度述说,再现了一个中国民间社会的家庭史,亲情史与真实的个人记录,这既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社会和谐的一个标准件,也可以理解文学为历史的代言,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史记的源流,也是散文的历史源头所在。“外公生了很严重的病。”刘小恺写外公;“突然,她病了,很严重的病。”刘小恺写小姨。仅从这两处,我就感到,刘小恺的文字是节制的、对情感追求的唯美。这么多年,看到那些伤心的字眼,我总是告诉编辑删去、删去,文学虽是再现,但要唯美的表达,绘画要留白,文章也要留一点空白……

刘小恺以她简朴有爱的文字,节制而有才情张力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被我们记忆所隐藏和遗忘的生活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文字中有爱、文字中有痛,让我们在平淡无言、无语而寡欢中去感受世俗的真情、时光流逝、生命的无助和挣扎,从而让我们穿越记忆的河流,直面人性中的善良与卑微,苦难与伟大,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王景贤是来自日本的华文专栏作者,居于中国侨民登陆的桥头堡横滨。横滨的地理环境和烟台非常相似,是一个海滨城市,多年以前去横滨,我惊诧于和烟台生活环境的相似。横滨风景优美,生活安定,秩序井然。和中国烟台时差也就是一个小时。王景贤是胶东散文年选的作者,因此我和王景贤成了微信好友,居于美国的女儿,经我的推介,也和她成了微友。因为,我认为:多打开几扇窗户,吸收一下外界的新鲜空气,比躲避雾霾而机械造氧更多自由基。王景贤老家是大连人,多年前移居日本,观察王景贤的随笔很久了,她的文字,皆是来自内心生活的感受,却没有我们散文作者中随意造作、强为之文的通病。正所谓:心中无景,不强为之。王景贤的文字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她的为文处处是个人灵感的迸现、跳跃着生活的火花,因此读这样的文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正所谓八方来风,开卷有益。这也正是我乐于向国内文友推介王景贤的原因。

贺宝红的文字有构思、有深度,读书读出了学识,读出了真意。女性散文不再是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不再是家长里短,更多的是追寻历史文化,关照现实,探求关爱生命的散文。贺宝红的《意象孔子》“撷梅兰竹菊之香,寻孔子的君子人生”,新颖别致,读来耳目一新。内虚其心,外节其茎,恰如孔子的内柔外刚,虚心好学,孔子的执政理念及几次短暂的实践,也如一丛东篱寒菊,秉道直行,耐寒傲霜。孔子西行寻梦,遭遇挫折,但依然弦歌不绝,如梅一般香如故。晚年的孔子返鲁,树百年之木,气若兰兮长不改。读后,孔子的意象鲜明。以文会友,取长补短,切磋交流,文本为王是省散文学会创作基地的建设与核心价值所在。王晓萍是省散文学会会员的后起之秀,加入学会不到一年,在群里默默学习,苦心钻研,写作水准大有进步。王晓萍的三篇散文佳作《六月酱香浓》《老赵和他的后花园》《古树随想》出手不凡,《六月酱香浓》以饱满的抒写,记录了母亲做酱过程,字字带着麦香;《古树随想》与古树对语,写出了树魂;《老赵和他的后花园》整篇铺陈老赵的花园既是菜园又是草原,用大笔墨写园的绿,只要是绿色,老赵都喜欢,结尾一笔点出老赵退休前是个煤矿工人,他只要从井下一上来,看见绿色就高兴,所以他在自己的租房后修理了一个绿色花园,人物形象丰满,结构新颖。

作为胶东散文新势力一员,王丽贤的《乡关何处》,出手不凡。该文语言脱俗,气韵贯通,人物分明,描述生动,美丽如斯,如堕梦境。读王丽贤的《乡关何处》,不仅有作者对童年乡风、乡情、乡土生活层面的记忆和缅怀,更浸透着作者“人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的追述与哲理思考,呈现出作者不凡的写作追求和人生品味,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跟风,不从众,寻找自己写作的天空,这也是一个基层散文写作者应有的态度。

好文章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从熟悉的写出陌生,从共性问题展现出个人的观察视角,这也许就是散文能够常写常新的魅力。

作为冲出围城的胶东女性散文写作的范雅琳,不再关注私人化写作,目光投向更广阔天地。每一篇散文出手,都是一个新台阶。《行走在毓璜顶的秋色里》虽然为一篇游记,却能够将历史文学融为一体,回望百年毓璜顶的渊源,从天上人间,详介了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倪维思与毓璜顶的和睦共存发展,让烟台的青香蕉、葡萄、大樱桃有了厚重的历史感,龚易图督建的小蓬莱,再为毓璜顶增添了光彩。迈步在秋天里,毓璜顶在新时代潮流里更加有了人间烟火气,这是作者对胜地游览的言外之意,无论多么美丽的盛景,没了人的欣赏,没了烟火味道,便失去了意义。“蓦然回首,天气向晚的毓璜顶亭阁俨然,玉皇庙中众神端坐,宝相庄严,俯瞰着咫尺之外的繁华红尘,湛然寂然”,结尾一段,字数不多,却机锋四出,显示出作者的思考。

彭丽洁的《海上的石桥》写得轻松自如,给人一气呵成之美,这源于作者难忘的一段人生思想情感的沉淀,可说一篇千字散文,得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石桥人人见之,平常之景,可如果纳入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里,带着淡淡忧伤和压抑来走过石桥,观察石桥,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的吻合相融,便会生发出别人不能况味的真情实感。每天走过石桥去上学,倍感压力的学业在当下的学子心里无不生出沉重,正如被人踩在脚下的石桥。学业如何沉重,作者避开,不去言说,聪明地把这种感情给予物化象征,写石桥的四季,春天“这时候的石桥,拥有最原始品质,奋发勇敢,烂漫不失娇羞”,是不是一个蒸蒸向上奋发读书的少女的暗示?夏天的石桥,“群英簇拥,把洋溢的自信不假思索地写在脸上。”莫不是少女学习上升的写照?秋天之来,各种植物凋敝,石桥“只是默默地凝视”,我也将与过去告别,开始新的历程。冬天的石桥更加“美丽而笃定,在风雪中屹立不倒”,我也做好背上行囊去未知世界旅行。石桥虽然不动,在作者心中是灵动的飞翔的,隐喻象征不言而喻。那句贯穿全文的“它一刻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既是石桥的精神特质,又是行文的线索,构思缜密,手法老道,值得肯定。

程鸿的《听丁会长谈散文》真实记录了丁会长散文创作观,又写出了丁会长的鲜明性格,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在温馨而缓缓的叙述中,把丁会长散文写活、逆向思维、观察细致、坚持写作等观点表达出来,其中穿插丁会长散文创造经历的介绍,真诚感人。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明晓了散文写作要不断提升,就要不断学习。

一列绿皮火车成为少年刘明华心中的隐喻,绿皮火车究竟啥样,坐上何种滋味,它可以带我走向远方,走向神秘的地方,实现哪个期盼中的愿望。当真的坐上火车,每每看到火车上的人间烟火气味,温暖而感动,可没了神秘,不免失落,我的远方又在哪里?《火车向远方》的主题含蓄而多味,女性敏锐的多感的情绪满溢字里行间。

如何珍惜女人的芳华,不造成终生的遗憾,马蕾的《芳华》,讲述了母亲和小姨的私人爱情,因为性格的不同,漂亮的有文化的小姨因为性格刚强,不融于婆家,丢下年幼的儿女,却喝农药去世;母亲因为能忍,能吃苦,改变自己适应家庭,获得了美满的幸福。把围城里的女性应该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围城,答案隐含在细致的叙说中。姜雪梅的《家有暖男》通过一次腿韧带撕裂养伤的事件,真诚书写了爱人——暖男对自己的关爱,这是来自于世俗凡人世界的真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