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散文学会

周闻道:只为卿云

2019-03-04 11:29:26   来源:烟台散文   【字号:

  事情那么多,天气那么热,时间那么紧,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到了鲁北平原。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一次次地追问自己。为事为人或者是为文,似乎都是又似乎不是。直到某一个悠闲的时点,心无旁骛,仰望天空,发现一片五彩之云,才茅塞顿开,原来早已心有系焉:只为卿云。

  是啊,只为卿云,是对我此行的最好解释。

  眼前是一部线装本《李太仆恬致堂集》,浩浩四十大卷,收录了散文200余篇、诗作1100余首及大量杂记随笔等。我相信,它的主人在择居而栖时,一定是深谙天道人理的。他家东二里许的土阜、蟠踞的鬲津河、由河蜿蜒而成的卧龙岗,以及卧龙岗上空常常笼罩的五彩祥云,都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包含某种天遂人愿的必然。不以“卿云”,而以“庆云”为这方水土命名,也不简单地如《史记·天官书》里记载的那样,“卿通庆,故取名庆云”。也许是出于某种敬畏或者忌讳。这里离皇城仅一步之遥,爱卿、众卿、卿相之声常萦绕于耳边。卿在庙堂云在天上。尊贵崇高的卿云,岂是黎庶可随意直呼的?庙堂里的卿离江湖很远,可望而不可近;天上的云可离江湖很近,不管你在哪里,只须一个抬头,就可尽收眼底。甚至有时,云就是那屋顶的一片岚,鬲津河上的一席水气,或者百姓枣桑树头一缕带露的朝阳。

  比如此行,就有卿云护行。

  还没有踏上庆云的土地,准确地说,还是在从成都飞往济南的飞机上,我就曾放逐想象,希望照面齐鲁大地上那一片令这里的先民们欢欣鼓舞的卿云。是我感觉到了卿云的存在,不在天际,就在我的身边,隔一层薄薄的舷窗。但见一团团,一簇簇,白白的,似莲蓬花陈,铺陈在蓝天之下,绵亘浩荡,气势磅礴,无边无际。蓝天并不密实,不是天衣无缝,而是有很多接缝和断痕。阳光趁机钻了进来,透射在云团上,天际间就有了一种五彩吉祥的氤氲。

  啊,卿云,卿云。

  正在小寐,突然被一声惊呼叩醒。见邻座的美女正举着手机,对着窗外,不停地按着快门。我把目光移向窗外,也是一阵惊异。卿云,真是传说中的卿云!虽在过去也曾见过,此刻却感觉特别亲切。置身于卿云之中,有一种恍兮惚兮的感觉,不是自我丢失,而是被一种祥瑞的清明崇高所包围。我似乎顿有所悟,所谓卿云,不过是与乌云、黑暗、艰难等审美范畴相反的天象,预示着吉祥、美好和喜庆。它高系云端,直指人心,是人类审美的崇高构成。

  此行的全部意义,仿佛顷刻显形。

  山东我去年才去过,因时间关系,直达烟台。在忙完既定的工作行程后,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观赏蓬莱阁。虎踞丹崖,水天一色,这里的美,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更重要的是,在此行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蓬莱背后隐藏的真实。比如,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每一个古建筑,都有无数的传说;仙阁凌空、渔梁歌钓,每一个风景,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这些传说和故事,还是秦始皇遣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八仙过海,或者恍惚诡异的方士之言,都与一个地域天象紧密相关——海市蜃楼。至今,网上还有无数刷屏的图片和消息,呈现烟台海市蜃楼的错落耸立高楼,虚无飘渺的海景,壮丽迷幻的构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

  这不正是《史记·天官书》中所描述的卿云之象:“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我看着几张卿云图发怔。可科学早已证明,再美妙的海市蜃楼,都不过是一种光学现象,即光从一种介质斜照在另一种介质上时,因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使光线在不同介质交界处发生折射,在云层形成的自然景观。想象的神奇与寄予的美好,都不过是人们主观情感的演绎。我对世间的一些天象有了新的认识。所谓蓬莱仙境,不过是卿云的一种存在形式。或者说,所谓卿云,不过是一种赋予梦想的五彩之云。作为一种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绝好景致,与其说它存在于世,不如说存在于心。

  不过,我更相信萨特的逻辑:存在先于本质。“卿云”和“庆云”都是存在的形式,以之为名,在它的背后,一定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内在意义。

  我对卿云的向往,不是出于那些外在的浮影,也不是僵硬的地理历史,而是地域文化密码背后的神秘,以及由它浸润出来的人文气质。时间可以风化一切事物,但风化不了精神。卿云或庆云蕴含的开明精神很长,它穿越几千年岁月,直抵舜禹。我的心成为一片飘逸的卿云,着陆于一个亘古神庙。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明明天上,烂然星陈。

  神庙前,一场盛大的庆典正在举行。这场盛典,至今成为开明之治的美谈。天地相映,古老的神庙披红挂彩,气氛庄严而喜庆。舜帝、禹、四岳、皋陶、伯夷、后稷以及群臣百官济济一堂。随着乐官夔一声响亮的号令,玉磬敲响,皮鼓共鸣,琴弦悠扬,笙埙和唱。首先演奏的是歌颂黄帝的《云门大卷》;接着是歌颂尧帝之德的《咸池》;之后,便是舜亲自创制的《萧韶》。

  当然,最激越高亢的,还是众生和唱舜所作的《卿云》之歌。有人说,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国歌,歌词内容和节律,都昭示着民族团结,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不是最早我没有考证,但这却是史实:1912年底,众议员汪荣宝把《卿云》之歌改编为国歌,并由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JoanHautstone)配乐谱;1922年3月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颁令,将《卿云》歌定为国歌。虽一度为袁世凯所废,但北洋政府在1919年2月为制新国歌,成立了专门的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广泛讨论决定,《卿云》歌词仍以高票入选,只是删掉了最后两句,并由音乐家萧友梅重新配曲。

  为了这一天,舜可是煞费了苦心。

  光阴是勤政者手里的流沙,不知不觉,就流失了。舜践帝位已二十二载。自尧将帝位禅让于他以来,他牢记尧嘱,忠于使命,终不负厚望。他治理开明,百姓安居乐业,深受拥戴。可岁月不饶人,舜转眼间已到耄耋之年。此时,他最纠结的事,就是谁来继承帝位,承续国运。自己虽有两个妃子,但娥皇未育,而女英所生的儿子商均却又不肖,整日沉溺歌舞,纸醉金迷,怎堪担此大任。他在所了解的远亲近臣中长时间考察,反复排选,决定将帝位禅让于禹。

  不是将帝位传给自己的朋党亲子,也不是占着帝位不让,一直到死。而是一切为了社稷。有这样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德之君,百姓怎能不唱,怎能不庆。我不知道舜在作《卿云》时,本来就是在内心酝酿已久的“施政纲领”,还是即兴而为;也不知道禅让庆典那天,是不是天气晴好,天空高挂着五彩之云,舜心由景生,以歌作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自尧开始,在开明之治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大家希望舜治下的天空,也有一片五彩之云。

  所谓卿云,其实就是一种治理的开明!它不仅包括仁和义,还包括爱和善。当然,并非个人的卿卿我我,或困苦与温暖,而是对国家对百姓。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我查了一下百度地图,舜的出生地“诸冯东夷”,即今天的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到庆云的距离不过300余公里,现代交通工具,也就是半天可达的时间。真正的共享一片天,共拥一片云。我甚至想到,那场4000多年前的禅让庆典之地,也许就在庆云,《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所记载的“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就是佐证。不然,当年的李太仆家,为何一度成为庆云的一条街;庆云县1964年划归山东管辖后,虽县城移至解家集,庆云县的名字却没有改变。我相信,时事的变迁,不是简单地保留了一个地名,而是保留一方水土的灵魂,保留了地域文化的根。除了庆(卿)云,何名可配这里。

  走近庆云,只为卿云。

  是在岁夏,应文友刘月新之邀,参加庆云李之仪诗歌节。

  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我首先想到,当年舜击鼓而欢,高唱《卿云》歌的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天气。舜已去矣,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卿云,一种世代相传的开明之治。只要卿云在,这方水土的精气神就在。

  一人一树,可以作证。

  人是李之仪。

  我也是一位号称所谓舞文弄墨之人,说起来有点汗颜,到庆云之前,我并不知道李之仪,不知道家乡的苏轼,还有这么一位赤胆忠心不弃不移的僚属和文友。但李之仪的诗我是知道的,他那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早已倒背如流。但最初不是在作者文集看到的,而是在一本“文革”期间的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里。因自己也住在“长江头”,又正值青春年少,读这首诗时,便有一种“君心似我心”的亲切,一种“长江尾”的美好怀想。只终究是相思未种,此梦不长,最终还是只找了一位同样居住在“长江头”的山东女子成家。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次重读李之仪,不仅对李之仪及其与庆云的关系有了一些了解,对他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对他的爱与家国情怀,也有了不同的更深认识。

  一般都把这首诗当作经典爱情诗来读,而且是写给他的晚年红颜杨姝的。不错,这是李之仪生命历程中一段不平常的时光。他不仅仕途不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他被贬到太平州,而且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40年的夫人胡淑修也因病离世,他成了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孤独不是孤独者的墓志铭,而是温暖与故乡卿云的走近。此时,是知人知心,知冷知热的杨姝,为他带来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一切似乎都合乎情与爱的逻辑。可事情似又不那么简单。不要忘了,杨姝就在身边,并非江头江尾。早已触动李之仪的是13岁的杨姝,为被贬安徽当涂太守的黄庭坚弹奏的《履霜操》中世事洞察的思想:“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杨姝似乎在提醒:目前有诸多诡异,善良的人对未来要有戒备,以免祸患加身。这杨姝,从小分明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女子。

  “此恨何时已”,显然也不止是情爱与家庭悲剧。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备受打压。北宋从此开始走向衰亡。朝廷官僚间的争夺权利也白热化。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却让民间疾苦进一步加深。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忧忿而死。就在此前不久的1101年8月24日,他追随一生的苏轼,也在贬谪途中含恨离世……

  是的,残酷的世界,就孤独地剩下李之仪一个人。长江,也许只是一个美好意象;君,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可能是杨姝,也可能是苏轼,或者就是卿云,一种开明之治的理想。这从李之仪多舛的人生、对民间之苦的执著关注和大量的忧患诗文中不难得到印证。他与杨姝结婚后,晚年得一儿一女,分别取名“望庆”“思云”,也表现出对生他养他的那一方故土、对卿云故乡的强烈眷恋。特别是他在当涂生活的20余年间,常常独自吟咏李白临终前在此写的带有自撰墓志铭性质的《长歌当哭》,寄托感物伤怀的情愫,也是明证: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树是唐枣,准确说叫金丝小枣。因为这棵金丝小枣生于唐时,距今已1668年,据说是中国目前最老的枣树,故而得名。

  去年去河北沧州采风,刘月新等庆云文联诸友,就专门跨省带来一些庆云特产金丝小枣,感觉是皮薄、肉厚、核小、质细、味甜,留下很深印象。据说,这金丝小枣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等。唐枣被称为“枣神”,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时间长,资历老,更在于在千多年的风雨中,它沉淀的卿云精神。

  地处渤海之滨的庆云,因阳光充沛,气候湿润,很适合金丝小枣生长。因此,历朝历代的开明治者,都号召引导百姓种枣,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我不得不承认,当走近庆云历史,发现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鼎于当今的金丝小枣兴盛史时,我有点情不自禁。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卿云之下的这一方开明之治,不是几年几代,而是几千年几百代。感动于汉宣帝时的渤海郡太守龚遂劝民农桑,要求百姓必种枣树的行政命令,及“青畴绿野,弥望尽是枣”的盛景。感动于魏晋时期的各届治者,不仅号召百姓种枣,还为科学种枣提供技术帮助,以至《齐民要术》也以“乐氏枣”之名收入庆云小枣。感动于北宋时期的那一道县衙指令:“广种枣桑榆柳”,政府还鼓励商贩将小枣经大运河销往都城东京及南方各地。感动于明清时期的“府属各县均大行枣桑”,河间府甚至责令乡民每户3年之内植枣桑1200株,“均无赋税,违者发配云南充军”……

  当然,我最感动的还是当下。政府不仅免除了农民种植桑枣等农作的所有税费,还要给种枣种桑者补贴。1993年,地方政府更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庆云大地枣园化”的宏伟目标。目标早已实现。全县现33万人,种枣1200余万株,人均40余株,年产优质小枣10多万吨,枣业加工也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枣园化县。

  我没有考察过历史,不知还有没有另外一种树,能像庆云金丝小枣一样,几千年来,不因改朝换代,不因制度信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治者,历尽无数风雨,一直如此受到政府的庇护和重视。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在支配着时世运行。

  这天,艳阳高照,我站在唐枣前,就像面对一位从千年岁月中走过来的长者,心怀敬畏。我很想问问他,什么是卿云,我知道,只有他有资格回答。我还想问他,一棵千年枣树是怎样炼成神的;还有瓦岗英雄系马安息、燕王扫北,及抗战期间天佑枣树的故事……

  唐枣不语,挺立着苍劲的雄姿。

  倒是唐枣旁边的一棵小枣树,显得活泼多语。树不高,约莫十来厘米,却显得绿叶葱郁,充满生机。庆云的朋友告诉我,枣树大都是无性繁殖,根系就是最好的繁衍介质。于是我猜测,这棵小枣树,可能就是唐枣的孙子的孙子。他随风而舞,在爷爷的爷爷面前,显得有点淘气。因为他有淘气的本钱。唐枣的家谱和历史,老爷爷都在月亮底下讲给了他听。而今,老爷爷老了,他就成了代言人。从小枣树的表情姿势中,我似乎感悟到他要告诉我的意思。原来,唐枣的全部故事,都在《卿云》之歌里。欲要求答,就得从舜那里读起,读懂什么叫“万姓允诚,迁于贤圣,莫不咸听。”什么叫开明之治。我顿悟,终于理解了《史记·天官书》里“卿通庆”是什么意思。只为卿云,此行值得。☆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沈海高速宫家岛立交桥附近日已经通车 2013-08-28
宫家岛旧村改造对外寻资进行的怎么样了 2017-05-22
宫家岛左岸尊邸究竟何时才能交房 2016-12-12
宫家岛夹河西面夹河生态公园何时开放? 2013-05-21
宫家岛左岸尊邸项目是否符合办预售证的条件 2011-03-23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