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黄海散文

刘郁林:秋的韵味

2018-10-15 14:40:00   来源:小众散文   【字号:

  仿佛突然秋凉,连绵的秋雨,让塘中的莲荷一夜枯残。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正是应时应景。昨夜撑着花伞,一个人徜徉在三元湖畔,听雨,观雨,赏雨。虽是寂寥秋深,万木萧索之际,但荷的风流韵致却是不可抵挡,它在风中摇曳,那么从容,那么端然。伫立湖边,看雨打残荷,虽有萧瑟之感,但更有一份风雅在心头。

  秋风过处,落叶铺洒在苔藓斑驳的石径,在雨中的路灯下潮湿闪亮,更添秋的萧瑟。“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黛玉病卧在潇湘馆里,临着秋窗,听着淅沥缠绵的雨声,不禁悲秋伤怀。那个秋夜,寂寥又漫长,黛玉惆怅而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一场秋风秋雨,洗尽世间铅华,也成就了黛玉的诗情《秋窗风雨夕》。

  说到秋,总离不开愁。

  词人吴文英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是对秋愁最著名的论断。

  宋玉开创了悲秋的主题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的哀婉尽在其中。之后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让秋思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人们从自然的衰败景物中深切地领悟到人生的苍凉和短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深情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代钱起:“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的愁思,“秋思”的情节多了“悲”“愁”的苦涩味和孤寂的凄凉感。

  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以描写哀婉凄清的秋景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从此“清秋节”就住进了文人墨客的心房。

  诗人悲秋,文人伤秋。古人多悲秋,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情感。

  常见的以秋写别离之痛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还有以秋写漂泊的孤寂和落寞的“独此他乡梦,空上明月秋”。当草木枯黄、落叶纷飞,一切随风而逝,触动了落花流水的感伤,于是“悲秋”也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无论是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还是汉武帝刘彻在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的诗中,都借秋景流露和表现对光阴易逝的感伤与无奈。唐代大诗豪刘锡禹虽然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豪迈,但他依然有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由此千古文人悲秋情怀可见一斑。

  还记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道: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的,在领略秋的过程中,秋的韵味,真的是悠长悠长……

  作者简介:

  刘郁琳,毕业于鲁东大学中文专业,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在《山东文学》《当代散文》《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及人民网、中华人物网等全国、省、市媒体发表散文、随笔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荣获国内报刊网站征文大赛奖10余次,2017年在华龄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丽人行》(与人合著)。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刘郁林:不一样的中秋节 2018-09-30
【胶东散文年选】刘郁林:我在山那边等你 2018-06-13
【胶东散文年选】刘郁林:烟雨濛濛水帘峡 2018-05-14
【胶东散文年选】刘郁林:哦,妈妈家的香椿树! 2018-05-14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