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黄海散文

【胶东散文年选】爱玲:读白石

2018-06-13 10:54:00   来源:小众散文   【字号:

  ……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很多年,我对白石先生的作品深层和内在的理解都是从这席话不断深入的,逐步接近生命的对接。

  初读白石多是乐的,是心里的。读着读着,一不小心,由心里溜到了脸上,生出暖意。此时威海正值冬季,约是11月份靠尾。我独自一人坐在爱人的画室里翻看他的绘画书籍。正读的这本书名叫《美丽新世界》,一本囊括了齐白石先生动人的280幅国画精品,今日美术馆选编的。书太多,不知了方向,只记得爱人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齐白石”,就着这三个字才寻到了这满心的乐。

  先说白石先生的雏鸡,单挑了几幅先来欣赏,全是因了我的一己喜好。源起我儿时对雏鸡的特殊感情,用我一个短篇小说《红》的第一句话:“红英的童年是无数只鸡的成长史。”而白石先生的雏鸡让我重新找到了红英的童年。

  我在此书中寻到了七幅有关雏鸡的作品,被分别收录在动物卷和花鸟卷中。白石先生的雏鸡拟人,童真,拙朴,精于孩童的“趣”,憨憨之态,又笨笨的聪慧劲儿。那分明就是些孩子。他把小鸡的眼睛凝练成一个墨点,那人的纯真就呈现了,真是奇妙。三个浓墨块儿画出了头和一对小翅膀,淡墨出了身子,一点睛,一添足,一只小鸡就活了,生活中的万般情趣就活了,自然天成的生命气息就活了,是的,恰到好处,凝练的笔墨功夫自然不必说了,单画品内里养出的“趣”就够夺魂的了,当是“天趣”表达得最淋漓尽致。

  说道“趣”不见得是小见地,短暂人生到无限宇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哪一样能脱离人类天性中的探索精神。天趣让人类自以为是的战争、杀戮、罪恶相形见绌,让人类盲目自大、刻意求成成为斤斤计较。在天趣面前,良、善、美、好才得以生长,无欲之中生出美来,有了美,世界就真的好了。

  相比较着欣赏白石先生与黄胄先生画的雏鸡,我更喜好白石先生的画法。白石先生重写意、写神,黄胄先生写形、写实多些。又记起绘画大师毕加索看到齐白石的画作时曾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说出了写意中国画的虚实真谛。

  有两幅雏鸡图我最心怡,其一是《多子图》,是齐白石先生六十岁之后作的,一幅画上共十二只半小鸡,整幅画没有任何植物相衬,但并不孤立与简陋,留白之处足够你想象。三五只一撮儿,每撮儿之间又被一两只零星连缀,形成一个整体,自然聚气,真是应了写意中国画“笔断意不断”的高超。用一个小说家的眼光去读这幅国画作品,每一撮的几只鸡形成一个情节,你会发现它们在窃窃私语。

  这幅《多子图》中我最偏好一只,屁股蹲在地上,脑袋上昂,一本正经又满脑子要寻些为什么的样子。这让我想到小时候有关一只雏鸡的故事。当时大致是一年级,暑假约我的同学到家里玩,至今那位同学的名字已经模糊了。我们在家里的火炕上看小鸡,我母亲把一群鸡仔放在炕上,我最宠幸其中一只通身黄的小鸡,而偏偏同学伸手去捉的同一只,我心眼儿小,勒令同学:“你不许捉,它会在你手里拉屎。”话音刚落,就实现了。

  其二是《垂藤雏鸡》,约1942年画的,竖幅,上面垂吊枯藤,藤下七只雏鸡在觅食。我自小喜好苍与枯的调子,又喜好拙朴与纯真。枯藤苍劲,多用枯笔,内力十足。藤为线,每只鸡为点,七只鸡成面,完美的点、线、面相合。相较《多子图》,这幅更有动感。

  由画读人就像作文与做人一样。齐白石先生的画让我受用终生。其人的“趣”,我们都知道齐白石先生画虾按只卖,又得知画小鸡也是明码标价按只卖,一只小鸡一块钱。有一次,有人讨价还价,非要四块半求五只小鸡,白石先生不情愿,画了四只,再画半只躲在树后面,这样一来,鸡价虽不吃亏,却白添了一棵树没有算钱。这个小故事读后真是更理解了“天趣”。

  读白石的过程中更有一处对牡丹性情的重新认知,倒也去除了些误解,这误解便是众人对牡丹“富贵”气质的单薄认识。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工笔、小写意的牡丹物象真实、颜色艳丽、饱满富贵,大都偏向写实,临了几幅白石先生的牡丹,笔意写出的是清雅与激情之境,临摹之初,体会先生的境界便不是从“富贵”起心与起笔的,即使他在落款之时大张旗鼓写着“大富贵”,画的面与内里呈现出来的美却并非如此,尤其是九十六岁时画的两幅牡丹,让我想到梵高,那已不囿于形甚至意,那已是生命的燃烧与浑然一体的精神向度的超然。这种生命意识的真与忘我,便是大美,也便是艺术的持久魅力。

  所以,美是每个人的心性追求。赏总是观目更甚些,读会更经心,而亲笔临摹抑或写生创作才真正眼、身、手、心全部沉进去,体会他的笔意、心境、精神。深深体会的是,总有写意过程之中瞬间的切近与共鸣,真是难以用清晰的语言呈现出来其妙处,也许,这又和了写作的相似之处,体验到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出来,轻易表达出来的常常是浅尝辄止。所以,纵有临摹那精神的野心,但无先生丰厚生命的积淀与广博学识和修养,以及人的格局,这便需要一生去补习。转念一想,至少,有此心念,一生勤习,不至遗憾。

  作者简介:

  爱玲,本名刘爱玲,祖籍山东德州。中短篇小说在《花城》《中国作家》《山花》等刊物发表若干,入选《小说选刊》及年度选本。获梁斌小说奖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学员。现居山东威海。

初审:刘文琼
复审:杨林芳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