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速递

中国“非遗”的“新”传承和“新”传播

2018-06-11 08: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系列活动,现场多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 钟欣 摄

  中新网天津6月9日电题:中国“非遗”的“新”传承和“新”传播

  中新网记者张道正

  9日,一场细雨及时而至,给盛夏带来些许清凉。青翠茂密的常青藤覆盖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内却多了几分热闹,院内悬挂着两串长达2米的“老虎耷拉”五彩缤纷,用布做成的老虎、寿桃、粽子、辣椒、扫帚、香包串成一串,地上还蹲着一只巨大的布老虎,当然,还有很多年轻的新面孔。

  当日正值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系列活动,不仅汇集了众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化学者,还吸引了大批高校师生以及市民的参与。“非遗”已经逐渐融入青年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在校园里开出鲜艳的新花朵。

  在冯研院“北洋书院”里,这间平日里用于学术报告和重要活动的报告厅,被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作品装点一新。古朴素雅的蓝印花布、精美华丽的仙居花灯、憨态可掬的凤翔泥塑、精工细作的天津风筝、匠心独具的北京纸塑,还有洋溢着浓郁民间味道的杨柳青年画和山西剪纸……这些作品都出自来津参与活动的众多非遗传承人之手。

  天津大学许多非遗社团的学生们也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作品,古琴社的学生弹起古琴声声悦耳,弦子锅庄社的藏族学生们还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氛围中,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邱运华和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脸上都洋溢着欢度节日的笑容。

  下午的“传人·学子”携手非遗活动中,天津大学折纸、剪纸、手工艺等多个社团的学生们,与南通蓝印花布传人、陕西凤翔泥彩塑传人、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等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整整4个小时的交流互动活动,天津各个高校的学生纷纷赶来,还有不少年青教师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外国留学生更被中国的“非遗”迷住,流连忘返。

非遗传播新手段——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现场,一位女主播在进行网络直播。 张道正 摄

  “非遗”保护的本土化道路上,有了年轻学子的加入,使得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葆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活力。伴随着新生力量的加入,“新”传承也带来“新”传播。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全国非遗曲艺周——曲艺进社区展演登陆天津和平文化宫,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展现“非遗”与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气象。作为此次活动的亮点,来自网络直播平台的主播,化身“非遗”传承使者,通过直播间连接非遗传承大师和线上年轻受众,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生活。

  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曲艺传承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非遗曲艺,包括说鼓子《百姓心中有杆秤》、浦东说书《养猪阿太》、客家古文《家庭劝世文》、长子鼓书《小两口走亲戚》、相声《开心之旅》、天津时调《军民渔水情》《放风筝》。

  作为中国最早倡导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先行者,冯骥才认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不能只是政府与专家学者的事,更主要是民众的事,因为民众才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

  “以前我们把非遗请进校园,现在学生们已经自发地组成一些社团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现象,希望各界注意。”冯骥才指出,大学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土壤,教育界也要利用好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对中华文化的情怀,建议中国民协把各个大学热爱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成一个联合会,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完)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广西一高校用创意文创产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2018-06-07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显成果 2018-06-06
织金彩瓷 传承匠心 2018-06-06
福建两剧目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 2018-05-31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