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茶座

[胶东方言解词]:禴祠烝嘗

2018-04-04 09:09:42   来源:烟台山文苑   【字号:

  【前言】胶东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和人文类型,从太古代末期的四面环水的孤岛到后来的连陆半岛,从秦朝的胶东郡、西汉的胶东国到今日容涵三个现代城市——烟台、威海、青岛的富庶区域,历经元朝的海运、明朝的海防、清朝的开埠和今日的开放改革,岁月在这里积淀了许许多多承载历史的方言。方言的顽强滞留也许是人类学者的“幸运”,因为过往的时代及人物仿佛还活在今日,通过对方言的追溯,已逝的时代复活了,那些个人物也变得灵动起来,有筋骨,有血肉,有魂魄。现推出烟台山文苑的景芬解词系列,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胶东方言。

  例句: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这是一首给贵族祝福的诗,出自《诗经》,共六首,这是其四,是说用美好洁净的食物祭祀贵族(公)的先人并致祝辞。中国“文革”敬祝领袖“万寿无疆”之语,出自于此。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我这里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此导引出胶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烟台市牟平区东部姜格庄镇的东端有个北头村,坐落于烟、威交界处,全村都姓都(du),是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在胶东的后裔。北头村有都氏祠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和腊月三十这两天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其祖就是成吉思汗。祠堂正中上方有一块硕大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即以上所引《诗经》中的一句,但写做“龠嗣蒸嘗”,与“禴祠烝嘗”音同(胶东方言读“嗣”为ci)而字不同,这如何解释呢?

  以上说到,烝、嘗二字分别代表冬祭和秋祭,古代,“蒸”与“烝”在好多地方通用,故“蒸嘗”等同于“烝嘗”。农历腊月三十在冬季,七月十五在秋季,这两次大的祭祀活动与“蒸嘗”相吻合。但北头村夏、春两季并无祭祀活动,故表示夏祭与春祭的“禴祠”二字被换掉了,变成了“龠嗣”。“龠”有两个意思,一为乐器名,二为量器名,“龠嗣”的取意应为前者。《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祭祖必伴之以音乐。“嗣”为接续、继承之意,“龠嗣蒸嘗”即世世代代于冬、秋两季祭祀祖先。

  都氏祠堂大门上有一副楹联,上联: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治州事,下联:以官为姓至明代世处海滨,横批:俎豆千秋。(有意思的是,由于行书有草书化的趋向,经年累月,当地人把“明”字写成了“昭”字)据历史记载,“元初风气质实,与汉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事课守令,以劝农系其衔。”(《元史·良吏一》)所谓“奥鲁劝农”即掌管鲁地并鼓励农事;“总治州事”,元朝时牟平属蒙古人治下的宁海州。蒙古族原为游牧文化,入主中原后须要完成向农耕文化的转变。成吉思汗当初曾设想把中原的广大农田改造成牧地,后被大臣耶律楚材谏而止,世祖忽必烈登基后,这种观念仍不断复萌,可见文化转变之难。所谓“以官为姓”,北头村的蒙古先人在宁海州所任官职为“都达鲁花赤兼诸军奥鲁劝农事”,第一个字为“都”,便以之为姓氏,该村处于北部沿海,故谓“世处海滨”。所谓“俎豆”,泛指祭祀,其中“俎”是放肉的几,“豆”是盛干肉等食物的器皿,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受同学――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思斌教授之托,安排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大泽幸一郞到北头村作社会调查,大泽先后五次来此,有一年净待了二百多天,其精神实可嘉尚。大泽的工作及我们之间的交往,《齐鲁晚报》曾用了整整一版作了详细报道。

张景芬

  作者简介:

  张景芬,笔名景雰,山东文登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专攻中国哲学史和文化人类学。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胶东方言解词]:富胎 2018-03-28
[胶东方言解词]:阑删 2018-03-26
[胶东方言解词]:画学 2018-03-26
[胶东方言解词]:杂碎 2018-03-16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