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茶座

[胶东方言解词]:下饺子

2018-01-24 09:58:29   来源:烟台山文苑   【字号:

  【前言】胶东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和人文类型,从太古代末期的四面环水的孤岛到后来的连陆半岛,从秦朝的胶东郡、西汉的胶东国到今日容涵三个现代城市——烟台、威海、青岛的富庶区域,历经元朝的海运、明朝的海防、清朝的开埠和今日的开放改革,岁月在这里积淀了许许多多承载历史的方言。方言的顽强滞留也许是人类学者的“幸运”,因为过往的时代及人物仿佛还活在今日,通过对方言的追溯,已逝的时代复活了,那些个人物也变得灵动起来,有筋骨,有血肉,有魂魄。现推出烟台山文苑的景芬解词系列,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胶东方言。

  胶东半岛三面连海,一面接陆,自古即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域,这里所产生的渔捕文化是燕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同舟共济、不畏艰险、迎击风浪、团队协作等产业品格,已积淀为血液中的遗传基因,现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胶东的人格发育。曹植曾有诗《泰山梁甫行》描写边海民众的艰苦生活:“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写的还只是边海居民的陆上生活,在海上,特别是以风力和膂力为动力的前工业时代,渔捕生产是最具风险的劳作,多少渔民被风浪所吞噬而葬身鱼腹,几多殇情,几度悲歌,被胶东人称为“鬼节”的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多少孤儿寡母匍匐在海边祭奠亡灵!惧死和求生,是渔民生活的两大主题。凶险和贫困,是前者的渊薮,平安和好运,是后者的希冀;前者产生禁忌,后者造就崇拜。渔家人吃鱼,吃完了一面要翻转来吃另一面的时候,不能说“翻”过来,而要说“划”过来,因为“翻”跟“翻船”关联。渔家人喝完酒,酒杯要正放,不能扣过来,因为“扣”也和“翻”株连。渔家人吃饭时,筷子要放在桌上,而不能放在碗上。因为筷子一般是木制或竹制的,象征船;碗一般是瓷器的,象征礁石。筷子放在碗上,意味着船在海上触礁,是犯忌的。无论生活怎么艰困,按胶东习俗,每年除夕之夜总要吃顿饺子,以兆来年平安圆满。渔家人煮饺子,煮破了的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这里的“挣”是双关语:一谓(饺子)撑开了,这是本意;二谓挣钱了,这是引申意。若实说“破”,一来忌“破”船,失了平安;二来忌“破”财,失了运气。饺子包好后,待锅里的水烧开了,就可以下锅煮了。但在言语上,胶东人不说“下”饺子,而说煮饺子,因为“下”字犯忌,象征人落水,不吉利。《水浒》中有一段故事与此意同。第三十七回描写宋江在迭配途中遭遇了江州“三霸”:先是把持山岭的揭阳岭上李俊、李立,再是把持城镇的揭阳镇上穆弘、穆春,三是把持江上在浔阳江边做私商的张横、张顺。宋江和两个公人遭穆氏兄弟追杀,危急之际,上了张横的船,离得江岸远了,张横便要图财害命,要宋江三人选择死法:“却是要吃板刀面?却是要吃馄饨?”“吃板刀面”就是碎尸:“不消三刀五刀,我只一刀一个,都剁你三个人下水去”;“吃馄饨”也是死,但可以全尸:“你三个快脱了衣裳,都赤条条地跳下江里自死。”不管碎死还是全尸,都得要“下”水。胶东渔家人所忌言的“下饺子”同《水浒》中张横所说的“吃馄饨”意思相通,饺子和馄饨外面是白色面皮,里面有馅儿、隐喻由白皮肤裹着五脏六腑的人体,煮饺子或馄饨的水则象征海水或江水,饺子或馄饨下锅,犹如人之落水。江水倒还平静,大海变幻莫测,翻覆无常,其风激浪涌之势远胜于沸腾的开水,海上作业比之江河湖更具风险。“下”饺子——面对似大海般汹涌的沸腾滚开的水——比之“下”馄饨,更加使人望而生畏和不寒而慄,渔家人尤感漂浮在沧海之上的一叶扁舟的弱小无助,惊惧自然力的威势,概叹人生及命运的无常,从而激起对于神灵和宗教的超人间想像。德裔美国神学家Paul Tillich认为,当我们眺望宇宙的浩瀚、感受自然力的威势或生活本身的神秘莫测时,便不时地会有敬畏感,宗教便由此而萌生,它同样也是对人生目的、苦难和死亡的回应。(Religion grows out of the feelings of awe we sometimes have when wesurvey the enormity of the universe,the power of natural forces,or thepersistent mystery of life itself.It is similary a response to questions abouthuman purpose,suffering,and death.)(E.R.Babbie,Sociology,P472,1983)畏,基于本能,是先天的;敬,出自人文,是后天的。渔家人闻“下”色变,以至把日常用语也改变了,“下饺子”变成了“煮饺子”。恐惧感是传染的,在胶东,不光是渔民,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阶层的人们皆风随渔家人的习惯,也保留着言语上的禁忌。我曾请教一华裔美国学者,“渔捕文化”一词应如何翻译?他谓之maritime culture,但我认为实在应该是fish-huntingculture(渔猎文化),因为后者更能体现渔捕劳作的凶险和艰辛。

张景芬

  作者简介:

  张景芬,笔名景雰,山东文登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专攻中国哲学史和文化人类学。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胶东方言解词]:大趸(den)儿 2018-01-24
[胶东方言解词]:凫(fú)炱(tái) 2018-01-19
[胶东方言解词]:点(diǎn)化(huà) 2018-01-15
[胶东方言解词]:靠(kào)密(mì) 2018-01-15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