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文学园地

兰培泉:活着,就有希望

2017-12-08 09:42:11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忆战友于波克

  《老年生活报》11月15日登载文章:《1945年:美军难在烟台登陆》。当我看到文中提到,与美舰队会谈的胶东行署代表于谷莺的名字时,心头顿时激起波澜,猛然忆起另一个记忆深处的名字-----于波克,以及他被尘世湮灭的死亡迷团。于波克是于谷莺老人唯一的儿子,是我青年时代结识的最英俊儒雅而有才华的战友。然而,超群的才貌,没有给他带来幸运,却使他落入了“林彪招婿圈套”,致使于老夫妇深陷丧子悲痛中,也令朋友不胜哀惋而唏嘘!

  于波克之死,四十多年来,未见任何报道。当我看了那篇文章,进而在网上搜索到于谷莺相关介绍时,才赫然见到他儿子“落入林彪招婿圏套”的说法。虽未提于波克的名字,也没对“圈套”具体描述,但这必定是对波克的定性结论。于波克是怎样一个人?“圈套”之说有何不为人知的真相?回顾往事,怀念战友,仍不免心酸而喟叹。

  早在1965年,我在大连海校学习,于波克是海军机关的政治干事。我俩相识得助于他大连的同窗知己,我新兵时的同班战友王吉庆。吉庆性情开朗,是个热心肠,他跟我多次提及波克,也对波克说到我,说我俩都带点“文气”,会成为好朋友。他之所以这样看我,可能是因为我在新兵时负责板报宣传,并在《人民海军》等报发表过“豆腐块”。其实波克非我所及,性格方面也有差异。通过吉庆,我也闻知波克父亲的名字,他曾任大连副市长,也是胶东乳山人。他们父子俩那么诗意而洋气的名字,令我印象尤深。

  大约在1966年初夏,波克从北京回大连,吉庆也从部队回家相亲。一个周日,他俩突然来我校,让我意外又尴尬,因为我曾婉拒去波克家的邀请。没想到他竟主动登门,心中敬佩!再看其人,相貌堂堂,温文尔雅。我不必形容,想想看,如果不是人才出众,怎能成为林彪招婿的对象?

  在市劳动公园附近的一座小楼里,波克的母亲笑迎我们上楼。波克还有个漂亮的妹妹,为我们沏了茶,上了水果。感到这一家人,真是幸福美满!那日,我们三个当兵的海阔天空,畅谈甚欢。只是,没有见到波克的父亲。

  “文革”大串联期间,我在北京海军大院再次与波克相见。那时派别相斗,他对此不感兴趣,哪一派也不参加。话题自然多是上次聊过的,如吉庆恋爱太早,劝我不要急于找对象等。谈到读书写作,他说我们阅历淺,生活积累少,重要的是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听懂了,更感到自己写东西功底浅薄。临走,他送给我一大包文摘卡片,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高档的卡片,很是喜欢。只可惜,用了一部分,没能坚持下来,有负他的美意。

  记得是1969年秋,波克因公来青。那时我刚结婚不久,他是听了吉庆的宣传,说我爱人也是革命家庭出身,各方面条件都好,他要来家看看。那时的“家”,就是爱人单位的单身宿舍。在有限的条件下,我爱人给他做了一碗鸡蛋挂面,波克不“装”,很高兴的样子,问有没有大蒜?就这样,几瓣蒜,一碗面,算是招待了他。我告诉他,如果不是吉庆的穿针引线,我的婚姻可能还会晚。吉庆和我都成家了,你还大我俩一岁,该考虑了吧?他笑而不答,脸上带着自信。我猜度,他心中的“她”,他一定有固定的标准。

  鸿雁传书,却迟迟没有喜讯传来。197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突然收到吉庆厚厚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如晴天劈雷,传来的竟是波克“自杀”的凶信!我悲痛又惊惧,不敢相信,但白纸黑字。信中说,“有人”介绍波克与林彪女儿恋爱,波克并不情愿,便遭迫害,被发配北大荒劳改等。这必定是吉庆从波克家得到的信息。牵扯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林彪,非同小可!真也罢,假也罢,一字不能透露!信给我爱人看完后,一炬成灰。在波克来过的宿舍里,我和爱人凄然无语。

  回想当年战友信中所言,与今日“落于林彪选婿圈套”的说法,不仅吻合,也是佐证。好像信中还提到张秀川,此人是海军政治部主任,是当时海军“左派”领导,“李丶王丶张”之一。张曾任大连警备区政委,与于谷莺副市长有交集。波克曾流露过张对他有过关照。因此,波克到海军工作,并进入林家视线,都会与张秀川有关。张以这种政治“恋爱”巴结林家,结果却出人意外,即使林家为保颜面,默作不究,张秀川豈肯罢休!不仅婚姻不能自主,连生命也难保障,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军官,就这样在政治旋渦中被无情淹亡。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运动中被批斗的老干部之中,有人坚持原则,据理抗争;有人避其锋芒,巧于应付;有人忍熬不过,以死了之。前者需要大勇,中者当有大智,只是后者,不能一言概之。“自杀”的群体中,既有清高的知识分子,亦有征战沙场的战将,他们自当不乏智慧和勇气,但归根结底,他们缺少了坚持!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以波克论,只要再坚持几个月,林彪“9.13”自我爆炸,一切仍是光明。“文革”中,尽管许多被批斗致死和“自杀”者最终得到平反,算是胜利,可斯人已去,魂在何处?胜利知否?我们且不论古时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踐,就看“文革”,多少老干部因“巧于应付”而免遭追杀,保全性命才得以复出,他们面对的不是明火执仗的敌人,他们不是贪生。只要无愧于党和人民,留得青山在,生存是第一。坚持活着,才有可能看到胜利,享受胜利,继续为革命作贡献。尤其是在感到生不如死的关键时刻,一定坚持活着,咬紧牙关活着!死都不怕,何怕活着!浩浩古今,有无数事实昭示世人:活着就有希望!

编辑:赵利群
相关新闻
兰培泉:水花惹情思 2017-09-18
兰培泉:雄关隨想 2017-07-24
兰培泉:乳山口待击 2017-05-15
兰培泉:烟台忆旧 2017-04-25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