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速递

她坚守30年,只为留住古代文人的这份情怀

2017-08-16 10:16:09   来源:匠心之城   【字号:

  

  2005年,

  北京故宫倦勤斋,

  开始修复工作。

  这座乾隆颐养天年的居所,

  处处体现着乾隆对江南的偏爱。

  曾经来自浙江东阳的竹编艺人们,

  以王朝最上乘的水准,

  打造了这座精致的宫殿。

  时光流逝,这些竹编开始出现脱落、走样等问题,东阳竹编大师何福礼和其徒弟蔡红光等,一起接手修复工作,一做,就是近十年。

  浙江东阳,

  竹编之乡,

  千年来都以竹编闻名。

  蔡红光16岁开始学习这手艺门,

  自此就没有停下来过。

  说起师父何福礼,

  蔡红光很是感激。

  作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何福礼的许多作品,

  都已成为竹编工艺的里程碑,

  多次斩获世界大奖。

  跟着师傅静心学艺的这30年,

  蔡红光技艺进步了,

  眼界开阔了,

  同时,也见证了竹编行业的变化。

  从以前家家户户的必需品,

  到现在几乎被遗忘,

  从以前一拨拨人争着学,

  到现在的后继无人,

  竹编技艺以及这些工艺品的命运,

  发生了巨大改变。

  祖宗传下来的几千年的技艺,

  难道就这样面临消失吗?

  蔡红光一想到这些问题,

  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苦。

  犹记得户户皆竹的日子,

  时间漫长却不枯燥。

  食物放在竹篮里头,

  不易变坏;

  午餐是用竹笼蒸的米饭,

  带有竹子沁人的芳香;

  爷爷奶奶们傍晚坐在大树底下,

  摇着竹扇讲家长里短;

  晚上,一头闷到竹席上面,

  好梦长长······

  可惜现在的生活,

  充斥各种塑料,铜铁,高科技……

  物质水平提升了,

  实际质量却下降了。

  蔡红光下决心,

  要让竹编,

  重回人们的生活。

  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

  蔡红光并不觉得工作辛苦。

  一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

  有时候坐在窗边工作台,

  影子由长变短,

  再由短变长,自己都不知道。

  也是这样一种毅力,

  年轻时的蔡红光历经8年考验,

  最后才感动大师何福礼,

  被收徒学艺。

  尽管时间没有辜负蔡红光,

  各种奖项逐一而来,

  但她也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

  每天仍然默默动着手,

  一点一点编织自己的岁月。

  直到2014年,

  蔡红光有了新创意,

  打破了从90年代以来,

  竹编工艺品远离生活,

  只能被当做收藏品的格局。

  当时,作为东阳竹编金华市级传承人,蔡红光参加了台湾的竹编展览。她发现,相比起台湾的竹编包,自己的作品虽然精细,却实用性不强。

  “何不让传统与时尚结合,让竹编更容易走近生活呢?”

  于是蔡红光四处寻找资料,向热爱首饰和服装设计的朋友调查,甚至去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请教文创设计师。

  直到一天,因为要去煮午饭,蔡红光放下了手中的竹编花片。但当她从厨房回来时,看到那一尺见方的竹编花片,搭配沙发的黑色皮革,她的心里瞬间被什么击中,妙不可言。

  竹编与皮革的结合,在蔡红光脑子里大胆的呈现出来。

  跑工厂,计算篾丝尺寸······

  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不仅要解决美观问题,

  更要保证质量,

  蔡红光只好不断试验。

  不光竹编包,

  还有竹编耳环,竹丝扣瓷,

  各种各样融入生活的工艺品,

  在蔡红光手中得以出现。

  “新鲜”,“有趣”。当蔡红光听到人们的评价时,脸上终于有了灿烂的笑容。

  而她的努力,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甚至在开馆教学的“非遗学堂”上,2017年以400亿身价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东阳首富郭广昌,亦前来拜师学习。

  几十年如一日,

  不烦不燥,

  竹子的韧与强,

  在编织的每一天里,

  影响了蔡红光。

  从破土而出的竹子,

  到成为一件作品,

  每一步,

  都需要无限耐心。

  人字纹,六角纹···

  绞丝编,乱编法···

  平面编,半立体编,立体编···

  复杂的工艺,

  考验熟练的技巧和眼力,

  一步错了,

  全部都要重来。

  编织前把竹子劈成几毫米的竹丝,

  每一根长宽一致,

  就要花上不少时间,

  而编一个简单的箩筐小平面,

  又得花上两三个小时。

  2009年,在半立体竹编《九狮图》中,蔡红光承担了绣球的编织工作,用三种颜色的超细竹丝编织出六角穿丝菊花图案,其中最细的竹丝直径仅0.025毫米。

  那样巴掌大的绣球,

  蔡红光用了3个月完成,

  挑战了极高的精细度,

  结果把一双眼睛熬坏了,

  红血丝从此再也无法褪去。

  或许就是这样一门,

  既让人心动,

  又让人忧惧的手艺,

  令许多年轻人望而止步。

  在蔡红光的许多徒弟中,

  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蔡红光急了,

  她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

  把竹编传承下去。

  日本人生活上用到的竹编器皿,

  很多都是从东阳进口、加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

  日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东坡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文人爱竹,

  爱其质,亦爱其德。

  我们也爱竹,

  所以更不能置其与柜上,

  留其于回忆,

  对器物最好的爱,

  就是让其扎根生活。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