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茶座

鲜为人知的三部兵书

2017-08-11 10:20:33   来源:北京文摘   【字号:

  1624年版《筹海图编》。在这一页的最上方,可以清晰看到“钓鱼屿”的字样。

  提起中国古代的兵书,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兵书还有很多。

  《黄石公三略》

  假托黄石公之名创作

  黄石公的名字,与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张良的早年经历时提到,有一天,张良走在一座桥上,有一位老者将自己的鞋扔到桥下,并对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将鞋从桥下捡上来,并按照老者的命令,为其穿好了鞋。老者要求他五天后还在桥上相见。张良五天后到约定地点时,老者已先他而到。老者对他说:“与长者相约,怎么能够晚到呢?”于是他要求张良五天后再来,虽然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便起床赴会,老者却还是先于他到达。又过了五天,张良夜半就守候在桥上,老者见之,欣然将一卷兵书送给了他,并说:“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时,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老者送给张良的兵书是《太公兵法》,张良经过认真研读,成为了刘邦身边杰出的谋士。

  也许是因这样一段传奇的存在,后世便有人托黄石公之名创作出了《黄石公三略》,此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载,而在《隋书·经籍志》中却有记载,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认为此书应是魏晋以后所作的。

  《黄石公三略》共三卷,分为上略、中略、下略。它开篇即讲如何做好一个主将:“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败家,失人也。”身为主将,首要的是得民心,唯此,有才之士才会纷至沓来,献计献策。而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黄石公三略》突出一个“德”字,这也是贯通全文的一条线索。

  《武经总要》

  古代第一部官修兵书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官修兵书诞生在宋代。宋仁宗深恐自己的将领“鲜古今之学”,即对古今战史、战法等不够了解,以致不能克敌制胜、接续前辈的功业,遂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丁亮等人编撰《武经总要》。该书历时五年撰成,书成之后,宋仁宗亲为作序。

  《武经总要》的篇幅可以用“洋洋大观”来形容,它分为前后两集,每集均有二十一卷,共计四十二卷。前集分为“制度”和“边防”两部分,主要记述了宋朝的各项军事制度、作战方法及边疆形势、应对策略等;后集分为“故事”和“占候”,主要记述了历代用兵故事和预测气候、吉凶的方法。《武经总要》中有许多兵器、营阵的精美插图,可以说这些插图为我们了解古代军事制度提供了一条最直观的路径。

  还有一点应当说明的是,宋神宗还颁布了《武经七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军事教科书。它是七部古代兵书的合称,也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之所在,这七部书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又称《六韬》)《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常与《六韬》合为一书)外,还有《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筹海图编》

  系统提出解决倭患方法

  明代后期是兵书大量产生的时代,这与明代后期倭寇的屡次进犯、北方边疆形势的波动有密切关系。在对敌作战中,火器已经成为明代军队最重要的武器。明代兵书中记录火器者甚多,其中何汝宾的《兵器》中的《西洋火攻神器说》一章,“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火炮技术的专著之一”,后来此章在1799年译成了日文,对日本产生了影响。

  明代还有一部与海洋有关的兵书,这就是成书于1562年的《筹海图编》。此书是由当时巡按浙江的胡宗宪主持编写的,其编纂目的即在有效应对倭寇进犯。胡宗宪麾下可谓人才济济,不仅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而且还有郑若曾这样的布衣学者。

  郑若曾受胡宗宪委托,编写了计有十三卷的《筹海图编》。这部书用专章讨论了倭寇的产生、他们习惯的作战方式,并且在总结历次大捷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解决倭患的方法。《筹海图编》还是一部重要的海防地图集,它包括了一百多幅地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尤其应当提及的是,该书卷一的《福建沿海山沙图》中描绘了钓鱼岛的轮廓,并将其称为“钓鱼屿”,这是明代将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国领土纳入海防区域的明证。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