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昆嵛

王道芸:勤俭持家

2017-07-19 09:24:05   来源:昆嵛文艺   【字号:

  昆嵛文化传媒

  原创散文·大赛征文

  【首届“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大赛征文】王道芸|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

  文/王道芸

  我家老屋一隅,放着一个闲置多年的大衣柜,右侧柜门上斜行篆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勤俭持家”——这可能是中国老百姓最经典的家训了。

  这个大柜,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姥姥在世时就有,称得上是传家之物。要说勤俭持家,姥姥最是楷模。

  我们从小生活在姥姥身边,打记事起,姥姥就开始教育我:“看看!你这个小嫚,吃个饭,能喂饱个鸡,吃饭要往里吸着吃,就不会掉渣渣了。”姥姥吃饭,不小心掉在身上的饭粒,会一一捡起来吃掉,她说:“一粒饭,十粒米,不容易得来,要珍惜,糟蹋粮食伤天理呀!你们是没过穷日子,饥荒年间,庄稼都让蝗虫吃光了,没办法,大家就‘婆罗’(方言,划拉、收集之意)一簸箕蝗虫在锅里炒着吃。听起来是不错,可那些个蝗虫都是没长成棒的,吃起来涩不丢、苦不拉叽的。树叶、树皮都让人吃光了,饿死的人无其带数。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过去,粮食要匀溜着吃,钱要匀溜着花,要有剩余,防备有个灾啊难的……”姥姥说,人这一辈子是由无数个坎儿组成的,好年景要想到坏年头时的难,才能平安活着。印象中,姥姥的针线笸箩从来就没离开过炕头,晚上,姥姥就着昏暗的火油灯缝补衣裳。姥姥说:“过日子咱没人家那么多‘章情’(即道道),就要肯下力气干活,只要肯下力种好庄稼,就能过上好日子。”

  “勤”与“俭”,不可分离。

  记得我童年时候姥姥讲过这样一个“勤俭”才能“持家”的故事。故事说,从前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好。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的确勤快,每天下地耕作,年年收成不错,他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家里没有一点余粮。老二也奉“俭”为家训,却忘了“勤”字,疏于农事,每年所收获的粮食不多,尽管一家几口省吃俭用,日子也快过不下去了。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空空如也,情急之下,两人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二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了教训,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身体力行,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这个勤俭持家,我做得不好,愧对我姥姥,现在努力学姥姥的样。比如,煮地瓜时同时蒸大米,蒸土豆菜,即省气又省时;洗衣服的水留着洗抹布,投拖把,完了再冲厕所。照着这个样子去做就会发觉,勤俭持家是一种明智的过法,生活会因此而变得更有滋味。

  作者简介

  王道芸,女,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在《华夏散文》《农民文学》《胶东文学》《京华时报》《烟台晚报》《烟台晨报》以及“中国父亲母亲网”等发表过作品数篇。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姜鸿:思悟家风 2017-07-17
牟进军:老爹的手艺 2017-07-13
汤银泉:娘家,我的港湾 2017-07-11
孙守丽:我的家风故事 2017-07-10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