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昆嵛

徐丽:满架蔷薇一院香

2017-06-13 14:10:04   来源:   【字号:

  昆嵛文化传媒

  原创散文·大赛征文

  【首届“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大赛征文】徐丽|满架蔷薇一院香

  满架蔷薇一院香

  文/徐丽

  是阳光正好的秋日黄昏,夕阳释放着最绚烂的颜色。他坐在广河岸边的草地上,眼神时而迷离时而澄澈时而贪婪,夹杂着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他目送着夕阳,用力地呼吸着青草和河水的气息。夕阳小心翼翼地陷落,只剩下满天的霞光。他说,回去吧。弟弟抱起他瘦小的身体,就像托起一片干枯的叶子。

  那是他最后一次出门。三个月之后,他——我的外公在88岁之际去世了。

  一

  外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没有戎马倥偬没有铁马冰河,但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中跌宕起伏,写出来也足以是一段倾城的传奇吧!

  小时候,跟调皮的孩子骂架,他们说你外公是和尚,你回去学着敲木鱼吧!那时觉得是莫大的耻辱。后来母亲说,外公确实是在庙里长大的,他三岁成为孤儿,被哥哥送入龙泉的寺庙,是老和尚养大了他并教给他识字。在那个年代,外公算是一个文化人。16岁,他拜别师父,当兵走上革命道路。在军营里,能识文断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外公一直跟在部队领导身边。在他25岁的时候因为一次重病,身体虚弱,只能安排他回到后方。有时想如不是因为一场病,外公就会一直待在部队,那么外公的级别应该会很高,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一颗子弹打在身上,从此长眠地下。

  外公回到地方,在文登一所小学教书,危险程度丝毫不低于部队。日本鬼子来了念鬼子课本,鬼子走了,再拿出我们的课本。有时候鬼子的飞机就在头顶轰炸,外公带着学生躲到山洞或者深谷里,艰难地进行着战时的教育事业。解放后,外公在文登教学,每隔半个月他要骑着自行车从文登回到龙泉镇滩上村,七个孩子靠他微薄的工资养活。

  二

  在那场叫作文化的革命中,外公一贫如洗却因为一句话遭受了无尽的打击和批斗。那个时期,正是亩产万斤的浮夸风盛行的时候,然而真正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只有一年300斤。外公说,一天不到一斤粮,还要干重体力活,难道要老百姓扎着脖子不吃饭吗?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把这句话上纲上线,说外公抹黑社会主义。这样一句仗义执言被定为反党反人民言论,后来也演变成:“这不是要掐老百姓的脖子吗?”接下来上级下达什么指令,要求有什么分子,都要外公来顶,所以最后外公的头衔越来越多,从富农到地主(因为庙里有房产和田地),从右派到坏分子,等待外公的是没完没了的批斗。外公深知辩解也没有用,他总是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被拉去游街。他悠闲地迈着步子,淡然坦然面对一切,不争论,不辩解。想起杨绛在《我们仨》里写的钱钟书嫌挨批斗时戴的帽子不好看,重新糊成自己喜欢的样式,那种坦荡从容、苦中作乐的举止,让人在笑谈中体会着心酸。我也深切体会着彼时外公的心酸和无奈。

  多年以后,小舅舅和小舅妈要结婚了,亲家见面,才发现小舅妈的父亲就是当年亲手把外公打成右派的那个人。这简直就是狗血的电视剧剧情,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那时外公已经平反,亲家内疚半生,始终不肯见外公,外公淡然一笑,说那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并非私人恩怨。

  因为要修建龙泉水库,滩上村很多人家需要搬迁,外公外婆带着七个子女落户广河。在广河村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时光。广河村小没有地主也没有右派,所以外公来了以后所有的运动又有了批斗人选。村里有个队长非常热衷各种运动,他领着头变着花样折腾外公。

  村里果树园有座看果园的老房子,外公经常被关在里面,通常有两个人看守,有时是一伙人,他们围着锅吃肉喝酒,猜拳行令大呼小叫,外公坐在墙角的地上,有时冷眼看着,有时干脆闭目养神。中午,母亲会顶着烈日过来送饭。路上也会遇到村人讥讽和嘲笑,母亲并不在意,她心里想,爹不偷不抢,本分工作,不过为老百姓说了一句大实话,有什么好丢人的。可是当他看到外公躺在地上佝偻的身影,还是流泪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就要受这样的屈辱和折磨。外公默然吃饭,轻轻拍拍母亲的肩膀说:“清者自清。回去吧,该干什么干什么,一切总会过去的。”如今我家就建在果园老房子的旧址上,那一片果园大部分的土地也成为我们家的,所谓河东河西沧海桑田也不过如此吧!

  三

  外公姓孙,名明坤,还有一个名字叫常青山,那是他参加革命的名字。外公不爱运动,在老人们走步健身的时候他总是窝在家里,侍弄花草,看看书,再就是自创一套按摩手法,按头搓脸,舒展腰腿。他生活极其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婴儿一样的睡眠。养的花也不名贵,一院子的月季、君子兰和蔷薇,向晚的风吹过来,真是“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了。他会坐在门口的竹椅上,一边看书一边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在他80岁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每次去看他,他都要拉着我的手,把他看到的不认识的字或者看不懂的古文拿来问我。我讲给他听他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那态度就像一个认真学习的小学生。外公越到老年越像个孩子,那时大家都操心我的婚事,有一次外婆问我有没有中意的男孩子,一边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有爱都会大胆说出来,不像她们年轻的时候。突然外公看着外婆说,我爱你。刹那间外婆的脸红了,就像少女一样羞涩地笑着。我突然想流泪,祖辈的爱情大多太含蓄,很多夫妻终其一生也不会说出一个爱字。外公到老了却仿佛孩童一样坦然,对跟他吃了很多苦的外婆真诚示爱。

  四外公60岁左右的时候住在大姨家所在龙泉埠前村,那时特别盼望去外婆家,因为那是依山傍水的秀美村庄,可以在龙泉水库的堤坝上玩闹。最发愁的是在外公家里吃饭,饭桌上不许说话,不能剩饭更不许桌上地上掉饭粒,掉了必须捡起来吃掉。外公这时是很威严的,我们都不敢放肆。他穿衣服很仔细,看不惯我们四处疯跑。其实那时候外公已经平反,工资已经很高了。他不赶集,不逛街,从不花钱,都是外婆出去采买。外婆不认字,外公教她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加减乘除,外婆居然管理账目井井有条。因为是孤儿,外公一生都没有过生日,只是外婆过生日的时候,他笑得最开心。

  五

  外公外婆年轻时为儿女尽心尽力,老了以后就完全放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再管那么多,只享受自己的小日子。我们去看他们,放下礼物说几句话一般都会离开,他们喜欢清静,人太多或者太吵,外公就会倚着炕上的被子,闭上眼睛不说话。外婆会把好吃的拿一些给我们说你们回家吃吧。外公外婆的晚年是村子里人人羡慕的晚年,他们有优厚的离休金,有同村儿女的贴心照顾,也有上级组织经常过来的问候。可是幸福生活还是阻挡不了岁月的磨砺,88岁的外公很瘦,他坐在门口的躺椅上看着那些蔷薇花,闻花香,听鸟鸣,大自然的一切还是那么美好。他知道自己拥有这样静谧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

  外公安然而去,本来以为外婆会受不了这个打击,可是比外公小6岁的外婆冷静地看着儿女为外公送葬,鼓乐、路祭、花圈、挽联,那大概是广河村最隆重的葬礼。外婆表情凝重地说,我死了,也给我办一个这样的发送,雇上吹鼓手,热闹。我在旁边听着,感觉外婆的不凡。面对生死,不恐惧,不排斥,就像在说买一件同样的衣服。外婆60岁生日时就让小姨把自己和外公的寿衣买好了,压在箱子底,每年都会拿出来看看、晒晒,这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面对生死的态度。外婆今年96岁了,还健在,除了耳朵背,是一个干净利落的老太太。她爱美,头发一丝不苟,全口的假牙洁白如玉,衣服依然年年买,喜欢穿锃亮的黑皮鞋。

  我们都是普通人,外公外婆身上有着我说不清的情怀,遇事不绝望,能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平凡的生活中隐逸着高僧一样的大度情怀。他们勤勤恳恳,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16年的庙宇生活,让外公越到老年越像一个僧人,对生命和万物的惊喜和感恩,对大是大非的坦荡洒脱,对大起大落人生际遇的从容,对曾经伤害他的人的彻底原宥,对子女家人的严厉和关爱,这些构成了外公动荡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态度也传给了子女们。舅舅们安心种田,本分踏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姨妈们也是如此,尽管生活艰难,都勇敢乐观面对。

  每次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母亲总是说,虽然你外公连累了子女们,当兵当不上,娶亲嫁人受排斥,可是村里很多人还是对我们很好。愿意记住那些美好的,感恩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对仇恨选择放下和宽恕,这也许是外公留给后代的最淳朴务实的家风。

  如今那个弥漫着蔷薇花香的小院已成为记忆,但那花香芬芳的不止是岁月,还有家族血脉的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徐丽,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牟平作家协会理事,已在《当代散文》《胶东文学》等期刊发表散文、诗歌多篇。诗歌《山百合的幸福》获牟平首届文艺创作奖二等奖,散文《父亲的脚步从未停歇》获首届《昆嵛》女作者散文大赛优秀奖。著有散文集《故乡是昆嵛》(与人合著)。2017年获得山东省散文学会授予的“半岛优秀散文家”荣誉称号。现供职于牟平职业中专宣传处。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何军雄:家风如雨 2017-06-13
刘郁林:故乡·老屋 2017-06-13
徐飞飞:孝心,需要坚强 2017-06-02
高绪丽:好的家风是一面镜子 2017-05-31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