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昆嵛

【重磅推荐】孙焕华:远去的乡愁

2016-11-21 08:30:39   来源:昆嵛文艺   【字号:

  昆嵛2012年创刊

  胶东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期刊

  【重磅推荐】第47期:孙焕华 远去的乡愁

  孙焕华,文学爱好者,烟台散文学会会员,曾在上海《少年文艺》、《海阳文艺》、《海阳广播电台》、《烟台晚报》、《胶东文化圈》、《烟台漫步》、《如歌岁月》、《墨香染尘》、《烟台散文》、《烟台诗人》、《胶东文艺》《陕西散文论坛》等发表文字多篇。

  远去的乡愁

  孙焕华

  对于游子而言,故乡总是在倒退的田野里远去;当他归乡时,又总是在寻找那些在不知不觉中远去了的乡愁……总在为那些远去的乡愁而长叹。

  一 消失了的西阁

  记的我的父辈叫我到村的西边干点什么时,他们总是这样我:“大侄子,我在西阁外等你!”我们村的人会立刻明白这话语的意思,可如果你不是这村土生土长的人,你会像当年村里的下乡知青那样四处打听:“村的西阁外在哪里?”

  清朝时家乡的村西头在进村的必经之路处确建有一座阁,它曾是家乡的标志性建筑;那座远近闻名的故乡大集的西阁,它也曾是家乡老辈人的自豪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村里有位从台湾回乡的国民党老兵曾站在当年的阁址处喟然长叹:“唉——我夜思梦见的西阁呵,怎么会不见了呢?”

  听村里老人说,西阁连同西山上的土地庙是在当年日本鬼子进村前被民兵们拆掉的,当时是怕鬼子借这高势的建筑物修碉堡或炮楼。台湾老兵当时已加入了国军,且随国军南撤了。而今对于当年西阁的拆除他却是甚是不解,不停地刨根问底,陪同他散步的同胞哥哥却牢骚满腹地说:“有许多事你是肯定弄不懂的,就像你离开家后,家里人是怎样为你而遭的罪,这些事你能弄懂吗?”

  “这……我似懂非懂……”

  这个我感觉似乎有些“懂”,因为我也曾是一名红小兵,亲自参与过监视这位国民党兵的亲属的行动,也多次梦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在他家屋后亲耳听到“通敌”电台的嘀哒声,并能勇敢地冲进去将其俘获……当然,他们一家人的坎坷遭遇也是那个岁月里的似乎很平常的事。

  老兵回乡只住了十几天。临走时,留给哥哥二万元钱,且老泪纵横,默默无语。

  他再也没有回故乡!

  后来,听他哥哥说他曾想出资重建西阁,被他劝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弟弟在台湾无妻儿,而当局给的老兵安置费他劝他应好好存着,以备晚年用。

  现在回味着体谅着这回乡老兵的心绪,唉!老兵在异乡的梦乡里,他少年家乡的那座阁一定总在萦绕不散……

  二 渐行渐远的石器

  今年五一长假,小女儿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老师叫你们家长带我们去参观地雷战,并且要写篇作文!”“噢,简单,搜索出《地雷战》电影看就是了”“不行,老师叫我们去现场看!”噢,我明白了,老师是叫我们领着孩子去红色旅游呢!于是,我和爱人开始商量着去处。家乡海阳是“地雷战”的故乡,全市有好几处纪念地雷战抗战的红色旅游景点。挑来选去,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去最真实的地雷战的故乡——赵疃村走一趟。

  赵疃村离我们小纪村仅十五华里,我们驱车一会就到了。赵疃村东一座孤山上耸立着一座洁白的纪念碑,拾级而上,碑上边镌刻着迟浩田将军的亲书碑文会逐渐清楚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地雷战精神永存。

  游玩一圈下来,女儿忽然蹙眉问我:“爸爸,石雷是什么?”

  “就是用石头做的雷呀”

  “石头做的?当时很缺铁吗?”

  “当然”

  “嗯。‘旧石器'时代”

  “对——哎!不对!”我被女儿给绕进去了!

  ……

  走回山下,女儿又被景点里的石碾子吸引住了。她左摸摸右瞧瞧,突然笑了,说:“这个我认识”

  “叫什么?”

  “名子不知道!可我在姥姥村见过,只不过那个大石盘子和大石滚子是分离的”

  “噢,对,姥姥村那个是废弃的”

  “爸爸,这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

  “它叫碾子,过去用它来碾碎粮食”

  “是旧石器时候用的吗?”

  “啊?不是……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在哪儿学个‘旧石器’今天全用这儿了!”

  “老师前几天讲的故事,说原始社会的人用石头做劳动工具,叫旧石器时代!”

  “这……女儿啊,这些石器可比那时的先进多了”

  “哪也是石器呀!爸爸,你说,当时是不是让鬼子闹得哪么落后呀?”

  “嗯……也差不多吧!”我几乎晕过去了!只好附合着。

  ……

  一路上,我是满脑子的“旧石器”!唉,儿时和父母乡亲们用这些“旧石器”的往事又用力将我拽回到那旧时光里。

  小时候我家老屋正间北边安置着一盘石磨,听父亲讲连同那老屋都是爷爷当年分“胜利果实”时分到的。老屋曾是财主家的磨坊。我小时候是十分憎恨屋里那盘石磨的,因为我曾无数次和母亲一起推着它转,直转得我满脑子只剩下了石磨的嗡嗡声,也转沒了我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欢叫声——虽然它在转圈中溜下了金黄黄的玉米面或雪白白的麦子面!我家门口几步远就是村民们的石碾子。那时候只要是好天气都有乡亲们推着它转。记的母亲每次用石碾子都是要排队的,也常常排到天黑也轮不上;可只要排上了,大伙儿帮着把地瓜干往石盘上倒匀,接着,好劳力在两端推着碾架子走,几百斤的石碾子立马将干脆的地瓜干压得粉身碎骨。母亲和婶婶们头上裹着头巾,有扫碾盘上压溢出的瓜干渣子的,有个面的,有往后倒个出的粗渣子的,大冷的天,人人却忙得浑身冒热气儿。现在回想那和睦场面心里仍是热乎乎的。

  石碾子的不远处是个大石墩,家乡人称之谓“墩窝”。女人叉开双腿坐在墩窝上边,把放进墩窝里的谷子、高梁等谷作物用那带柄的圆滑石锤用力砸,一直将谷身上的糠皮捣下才算完事。在记忆里干这活计都是女人的事,男人们说男人不能干这叉开双腿的细活,据说是有个男人干这活时不小心失了手,生生将蛋仔给砸飞了呢!当然,这一准是男人们偷懒编造的天大的笑话。

  ……

  而今,当听到磨坊的隆隆机器声时,当看到那些身首异处的碾子磨盘时,再回味孩子今天的童言稚语,我默默感叹着昨日的落后和今日的进步。我想,我们应告诉孩子们:前辈造的石雷,正是为了炸碎旧世界,告別“旧石器”的。

  三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听家乡的老人说,村东山上曾有座庙,抗战时期庙里住着仨和尚,仨和尚种着山根下十几亩地。鬼子没来时,小庙香火盛旺,仨和尚活得有滋有味。老和尚是方圆十几里的红人,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择日拆字等习俗营生踏破了他的庙门,自然,香主们给的施舍也很丰盈。然而,鬼子来到后,什么也变了。

  老人说日本鬼子刚到时,没有马上杀人放火,而是叫汉奸们声嘶力竭地宣传着“王道乐图” 。不过老乡们却发觉街中间的民国警局的人在一夜之间却沒了踪影。

  鬼子们是要吃饭的,于是叫汉奸们挨家挨户要粮食。乡亲们不愿给,汉奸们便领着鬼子打起了老和尚的主意,要求老和尚进村念佛,告诉村民们皇军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并叫老和尚带头捐粮食给皇军。

  老和尚问鬼子:“你们啥时走啊?”

  鬼子军官回答:“不走了”

  “我佛慈悲,但救急不救贫。你们不在日本吃饭,赖我们这里不走,还要叫我们管饭,这是什么王道乐土?再者,我庙门净地只管受灾遭难人的饭,別的人免谈!”

  老和尚这番不卑不亢的回答让鬼子官大恼,他命令部下捆绑起老和尚游街示众。老和尚沒有怯弱,只是大喊着:“乡亲们,藏好粮食!饿死倭寇!”

  结果是鬼子们疯了,他们杀了老和尚,烧了庙,开始了挨家挨户搜粮食,稍有不从者就是剌刀伺候。

  鬼子们的暴行,激怒了俩小和尚,他俩利用夜幕掩护,潜进了鬼子的宿地,一连杀死了三个鬼子兵!最后,被鬼子的乱枪打死一人,而我们本村的那位小和尚侥幸逃脱了。

  小和尚参加了许世友领导的胶东八路军部队。解放战争负伤后回到了家乡。村里照顾残废军人,让他看东山和那条道,于是,这条山道我们至今叫着“和尚道”。

  和尚看着东山道,每年春天都忙着栽树,他说过,他师傅当年就喜欢满山栽树。

  故乡的庙虽然毁于战乱,但我们后辈却口口相传着那座庙和三个英雄和尚的故事,这也成为了我们永远铭记的乡愁。

  故乡消失的景物,恰似游子远去的乡愁,它们在时刻揪着我们的乡情,用心去分別着;去思考着;去探索着。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