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10:48:00 来源:凤凰江西 【字号:大中小】
人物简介:
温燕霞,女,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高级编辑。现任江西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总监,兼任江西省文联和省作协副主席。
温燕霞业余时间酷爱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此恨无关风和月》、《夜如年》(即巜围屋里的女人》、《黑色浪漫》、《寂寞红》、《斜阳外》、《红翻天》、《我的1968》、《半天云》、《磷火》,中短篇小说集《乡俗画》、报告文学《大山作证》散文集《嫁给一盏灯》、《越走越远》、《客家我家》、长篇散文《我的客家》等14部作品,并在《人民文学》、《小说界》、《雨花》《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篇小说,巜磷火》《火光如旗》《李命大》等入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受到读者的好评根据温燕霞小说巜夜如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曾在全国热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由温燕霞担任编剧的数字电影《赣南1934》、《发姑》、根据其中篇小说《夜来香》改编的同名电影已在电影频道播出。由温燕霞担任第一编剧的32集电视连续剧巜亲亲中国爹娘》、独立编剧的数字电影《青春很牛》和网络大电影《爱妻也疯狂》已在爱奇艺视频网站播放。温燕霞主创的广播剧《袁庭鈺的故事》《正气歌》《大禹的传说》等九部作品获得了九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有四十多篇作品获省部级大奖。
温燕霞创作的长篇小说《红翻天》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第七届解放军文艺图书奖,入选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原创一百工程目录;长篇报告文学《大山作证》荣获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个人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西省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江西省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第二届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江西省“文化领军人才”。 2015年度被评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对于温燕霞知名作家的身份大家显然都知道,关于她的作品,你也许早有耳闻,从凄美哀婉、改编成电视剧后火遍全国的《围屋里的女人》到描写中央苏区女红军成长、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和第七届解放军图书奖的《红翻天》,再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获专家和读者好评的中国远征军题材小说《磷火》,以及由她担任第一编剧、反映印尼侨领的熊德龙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亲亲中国爹娘》,她都充分表现出一个作家不容小觑的才情与实力。读者们透过她优美而刚劲、大气又细腻的笔触,看到的是一颗颗燃烧的灵魂和一个个神秘奇异的世界,那里交织着苦难、激情、人性和抉择,那么遥远又那么真切,那么虚幻又那么真实,掩卷之后,你会在回味中确信温燕霞笔下的那个世界曾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温燕霞建构的另一种空间,与她的文字相比,这个空间更加直观、更加缤纷,同时也更加简单和朴素,也许只是她童年里的一片树叶、老屋旁边那口池塘里的一丛水草;又抑或是她童年时光里的一丝期盼,人到中年后回望故土的一缕乡愁: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由颜色、线条和情绪塑造的世界_没错,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温燕霞刻画、描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笔墨_绘画。
多年之后,温燕霞像一个虔诚的信徒还愿一般地拿起了画笔,沿着人生的轨迹逆向而行,抵达童年时代那个未完成的画家的梦,这是一场未完成的回归。温燕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正宗的赣南客家人,生活物质的匮乏,让成长于那一代的人转而对精神层面的渴求更为强烈。那个时候,温燕霞最大的财富是父亲留下的那个老书箱,那个箱子装的都是连环画,满满当当的像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给幼小的温燕霞带来想象和营养。对于色彩的渴望悄悄根殖在她心里,让她萌生出一个画家梦。特殊时期的政治年代里,她所在的大队小学,因为缺专业的美术教师而取消了美术课,但她有一箱连环画和想成为画家的梦想却众人皆知。
“上课时老师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画连环画。对于一所缺乏美术老师因而取消美术课的大队小学来说,这不自量力的回答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这一幕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多年,之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她所走的道路毫无悬念地跟绘画没有半点关系。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她最终成为了一个出色的作家,她在文字这条路上,穿越巍峨险峻、体会人间百态和岁月潋滟,在过去的多年中,她着魔一样地迷恋文字,并享受文字给她带来的时光葱茏。然而,文字的藩篱最终被线条、色彩撕破,一个迟到的缤纷世界向她铺面而来。那个在她内心深处完全不被公开的梦想,像窃物一样被她偷偷珍藏了许久之后,终于要公之于众。
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她拿起了画笔,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这些年的时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对周遭事务的见闻与感触,总让她感觉到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内心深处最透彻的情愫。但她觉得,绘画,能表达那些文字描绘不了的一切。
温燕霞说:对于绘画的热爱在前几年的一个冬夜的文友雅聚中被激发了,几次涂鸦之后,发现生活又向自己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花红柳绿的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位霓裳飘飘的仙女向我抛着媚眼,于是在夜晚或晨起之后,她始与她们短暂的约会,由此诞生了几十张拙笨、幼稚的涂鸦之作。
如果说温燕霞的文学作品有一种裹挟不放的红色情怀,那么,她的绘画作品则始终充斥着对故乡割舍不掉的情愫。她的油画作品主题,大多跟故乡有关,跟童年有关,跟梦想有关。你会在她的作品里看到她对故乡客家的草木情深,听见春风拂过麦田的那一声回响;她善于用浓烈的色彩去渲染那时的情绪,用鲜明的色块去表现深刻的记忆,有时候,她会画那种单一的水草,郁郁葱葱,但每根水草都有变化;有时候喜欢用软和的线条去扑抓风的变化……那些场景大多都跟童年有关,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比如赣南围屋之于温燕霞,是一种铭心刻骨的印记,如她所说:记忆中老家那座早已不存在的谢家老围屋因此鲜活起来,大大小小的房间响着粗重不同的足音,井边上的女人们蜚短流长,却终绕不过离她们越来越远的“情”字。夜晚月亮出来了,在围屋中间投下淡淡一方银辉,桂子的清香荡过,谁的心神又越过高墙飘回了从前?不好问,不敢说,只能望,围屋里的女人在寂寞的围屋里,用自己的那颗心和全部的激情煎熬出苦苦的等待与无望的期盼,最后成为家族人记忆中的案供祭品。后来,温燕霞通过绘画表现出了自己对赣南围屋和围屋里的女人的记忆,她用深郁的蓝色来表达“赣南围屋里”女人们灰索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上下夹屋的围墙和围墙下春蚣秋蛇的字,使画面构图显得拥挤。
“我试图以此来体现封建制度对客家女性的压迫与桎梏。密密麻麻、没有五官的脸在凉帽下仿佛一块块黄土,又似清明节时坟前祭祀用的米糕,她们的五官如同人欲都被封建制度泯灭了,如此才能显现她们的卑微、渺小、被忽视。惟其如此,遗忘和淹没——时至今日,有谁还能记起那些为了确保家庭清名而在清洁堂里终老一生的女子?”温燕霞如此为自己的画作注。
与很多画家不同的是,身为作家的温燕霞在绘画和文学作品当中找到了共同的主题,文学作品的深沉、深度将她的绘画作品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使其主题更为鲜明,而绘画作品则成为了她文学作品更为有力的补充,使其更为立体、辽阔。
以她的文学作品《半天云》为例,在这部:一关于留守儿童成长主题的小说里,她曾给主人公设置了一段顺口溜:高高的山峰白白的云彩,清翠的山林河里满是鱼虾,房前屋后瓜果飘香,回到家中冷菜冷汤,抬头看,父母在照片里朝我微笑,而我只能在梦中向他们撒娇。后来她创作了一幅反映《半天云》里留守儿童翘首企盼父母归来的画作,以此来纪念那本书的创作。在那幅《半天云》的画中,温燕霞的笔触粗砺,景物、人物是随意的涂抹,但细究之后却能见到她的用心:那些浓绿的林丛里露出的棕褐色土壤,仿佛一件没有完全缝好的衣裳,喻示着留守儿童们心中缺失的爱,峰顶上一群孩子背身而立,看不见他们的脸和表情,但相信那些稚嫩的脸颊上应该飘着红晕与微汗,乌溜溜的眼睛映照着满天瑰丽的彩霞而更显晶莹明亮。风卷着云,云也推搡着云,它们仿佛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天边嬉戏,形态变幻万千,它们不知道的是,无论它们如何变,在孩子们眼里,看上去都像父母充满慈爱的脸孔。云彩感觉到了孩子们目光中的思念、牵挂,变得沉甸甸的,它们不遗余力地飞着,希望自己能变成孩子们父母打工所在的一座城市,这样孩子们看见云彩就像看见父母。可惜,云彩终究是云彩,它们再用心,也只能是在天上飘着,云彩急了,丝丝游絮被心思打湿,渐渐的凝成水珠,下起雨来。庆幸的是,孩子们绮丽的想象将它们染成了彩色。于是,半天云彩幻为半天花雨倾泄而下,形成奇瑰的霓虹,抚慰着孩子们孤独的心灵。
因此,我们总能够在她的绘画作品里,看到一些与文学作品共通的主题,但她又不是直接去还原文学作品的场景和现实,而是把文学描绘的那个世界作为她绘画主题的世界观,在主题上加以延伸和再创作,因此,我们看她的绘画作品主题相对完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充满了新意,这些新意体现在她对传统技法的“生“上,这既是生疏、生涩,也是生机,是学院派所不具备的天真与烂漫,温燕霞的画因此而独具一格。
也许与性别有关,温燕霞特别喜欢花,她曾写过一组《花解语》的散文发表在《散文》月刊上,并入选了当年的散文选本。那优美的文字、缠绵的意境、旎丽的意象就是一幅幅用文字砌成的画,如今拿起画笔的温燕霞,特别钟爱花卉这一题材,她笔下的花色彩绚丽、自由恣肆、热烈奔放,令人观之陶然。
她还带着一种小女孩画卡通的心态去画人物,从那稚拙的手法中可以窥见她童年的记忆,而那些没有常规透视和比例的房子与风景,也洋溢出一个作家特有的赤子之情。她的画作中还有不少抽象画,那是色彩的狂欢与灵魂的呐喊,是温燕霞用颜色在给这个世界做一个重新的诠释和注解总而言之,绘画之于温燕霞,既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不忘初心的萌动,也是一场内心情感的回归。走近温燕霞的绘画世界,仿佛站在赣南客家的门槛上瞭望一个缤纷的世界,在那里,你看到了童年回忆、旧时光里的心绪以及时间之痕。
名家点评: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温女士是一位非常有才情和想象力的小说家,这有她的七八部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长篇小说来证明。她的画作,我以为是她在用多彩的颜色和天才的想象力在延续着自己的文字写作。画家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师造化,一类是师心灵。温女士是属于后者。她画笔下的花朵、风景、人物,大多有着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和超现实感的意境。她是在用一个作家的灵感眼光,用色彩在表达她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她的文风就是她的画风,她的画作,是她的心灵之镜映照出的客观景像,所以是既写实又写意,既具象又抽象,既有现实的质感,又有梦幻般的个世界的另一种笔墨_她的绘画。
著名实力派作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温燕霞的油画运用缤纷绚丽的色块创造了一个烂漫无比的童话世界。在她惊人的想像力中,事物呈现出扭曲怪诞的形体,像存在于记忆和梦境中的无数海生物。她的画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看到后期印象派画家的影子。超脱了一切方法与技法。直接指向生命感觉与艺术本真。大巧若拙。大拙若巧,具有强烈的冲力与爆发力。
著名画家夫耕:收到作家温燕霞的油画作品之后,谁都会惊讶她的胆识与素心。说是写作之余的任性涂鸦倒不如说是文字苦格后的另种精神休闲方式,休闲于色彩斑斓所带来的想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天真烂漫与无目的地畅游,也许这种不定式的涂抹才真正是游于艺。一个画家或艺术家要达到这状态是必须与所谓的扎实功底和绘画枝能决择后的变革,纯粹进入与"物象"极少纠缠,又以主观色彩填满藏于自在的心境之中。
在小温发来的不少作品中选择了可分前两,中两,后五的三类九图,我认为从这三种形式去扩大也许是自适的。绘画可以不去讲述使人厌烦的类似故事,然而可以通过色彩的有意无意搭配和构成,从另外的角度去细语,色彩的填我所产生的节奏其实质就是绘画的语音,这对小温来说是另一种语言的艺术延伸,它并非抒事的《渔樵问答》,而是京曲交响式的《梨花颂》。
著名画家丘玮:最近我偶然接触到几位作家的绘画作品,引起我这个从事美术工作一辈子的老油条对自己的反思,他们的作品看似在技法上有些生涩,可画面都洋溢着一种对生活对自身一种真诚和激情,这是一种对自身专业表达的不满足,是他们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方式,所以特别,所以耐看,他们在创作方式没有任何积习负担,痴情挥洒狂放潇洒,常常让人耳目一新,这不正是画家们所执着追求的吗?温燕霞,张爱玲,高行健他(她)们的作品让画家汗颜,给我很多启示。
著名画家刘熹奇:近日看到美女作家温燕霞发来的近期画作,有人物、山水、花鸟,张张养眼,令我惊喜不已。一个长年爬格子的著名作家,且从来不画画,只是用涂抹来打发时间和调理身心,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满意就重来。或涂抹,或点染,或泼彩……,一切在似与不似之间,一切由然而生自由自在,优美而不造作,无形而不失传神,我赞赏这种精神,喜欢这些图画。画画的过程最美妙,抛开功利,想画就画。期望温燕霞女士在这种状态下画出更多、更美的好作品。
画家袁青林:温燕霞的画很率性。红黄蓝,纯度极高的颜色。在画布上很自由地流淌。奔放自由热烈之下。却也泛着宁静,孤独,和思考。好像要把一切身外之事都洗刷一遍,留下干净斑驳的画面。她在享受着油彩的肌理,色彩的混合带来奇妙的愉悦,和暗地里涌来的快感。这过程中,她觉得世界就在心里。心里的痕迹,就留在画面上了。
著名画家、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熊青:温燕霞画作的特殊点就在于色彩鲜艳,纯度髙,用笔无拘无束,且不拖泥带水,画面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火箭军创作室主任徐剑:燕霞者,生于安远县,乃温氏太原堂之后裔也。其母年轻时曾就职于县采茶剧团,彼幼时于台下远观母亲带凤冠着戏袍抛水袖,高蹈而舞,俨然一惊世青衣。故彼纵横文坛多年、功成名就之后,忽一日拿起了画笔,第一幅油画作品居然是一青衣,细观乃当年母亲之肖像也。后门神面具、鸡鸭花草皆入画来,一发而不可收也。余粗观温氏之作品,信笔涂鸦,有童稚之气,无美术科班之出生之技法也,故有拙态,细品却有一种西方野兽派印象派的画风,其用色之大胆、描绘之细密、画风之粗砺,随意随性、天马行空、直指性灵,那份直率与热烈,非学院派画家之敢为也。自古文人画源自诗心而师法自然,春花飞雪林泉、秋水枯树昏鸦,无一不透出画者之乡愁心绪,温氏之画作相较其文学作品,更多了几分赤子之本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