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昆嵛

【专访】张诚一:书画育人 大德行广

2016-10-10 17:38:00   来源:昆嵛   【字号:

  张诚一,男,1961年生。书香门第,自学成才,博学多闻。现为中国大地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篆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今日评论社特邀评论员,烟台市书刻艺术家协会理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莱山区书画篆刻培训基地主席(代管牟平会员),莱山区政协书画联谊会会员,牟平区作家协会理事,《昆嵛》文艺美术编辑。

  书画育人 大德行广

  ——记当代实力派艺术家张诚一

  孙汉宁

  上篇:锲而不舍艺路艰

  1961年2月,张诚一先生生于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镇张家河村,父亲是地道的老复员兵,乡村土瓦工。1980年入伍,在高炮六十九师当过三年兵。

  当兵期间,他与其他战友最大的不同是,在繁忙的军事训练之余,喜欢练毛笔字、刻篆字印,兼学照相、武术。部队拉练训练,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带着书具学到哪里。在济南当兵时,时常利用星期天到山东师范大学与济南工艺雕刻厂,求教于蒋维崧教授和陈左璜先生,虚心学习书法、篆刻艺术。部队到潍坊地区拉练训练,欣闻篆刻名家居此,想方设法利用周末到潍坊市博物馆求教于老篆刻家郭子宣先生。

  1981年春节期间,张先生参与部队官兵书画篆刻比赛,经省书画大家层层筛选,获得篆刻类三等奖。自此,他的书法篆刻水平得到部队领导重视,他学习书法篆刻的热情如日中天,所投篆刻稿件《奋发向上》《勤于思考》两方印章,被济南军区《前卫报》《前卫通讯》录用,部队领导和战士们找他刻印的更多了。

张诚一作品欣赏

  孜孜不倦地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同时,为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他在战友徐西仓的引导下,到济南照相器材商店买来“牡丹1型”新相机,又向张普林、徐西仓、朱洪增等战友学习照相技术和新闻写作知识。照相技术的及时掌握,成为他退役后一个时段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

  1983年1月,服役期满回家后,家境依旧落后贫穷,可张先生初衷不改痴心弥坚,一如既往地沉迷于艺术。这在当时生活困苦的农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招来冷嘲热讽。困惑迷茫之时,曾在初中教过他的张玉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现在当兵退役回到农村,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个穷农民。在农村一般25岁还成不了材,这一辈子就算完了。我看,还是应当暂缓当艺术家,老实干好农家活吧……”

  老师的忠告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张先生的满腔热情瞬时由波峰跌入冰冷的波谷。积郁成疾,身染感冒。事急从权,在山村的小诊所打针、吃药,毫无效果。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重的他忧心忡忡,心忖:身在农村,家境贫寒,也无亲朋好友帮助找个工作,生活举步维艰,何谈艺术?

张诚一作品欣赏

  幸运的是,上天垂怜这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山野青年。张先生当瓦工的父亲收有一徒弟柳尧平,徒弟的父亲是个土郎中,得知病情后让张先生的父亲从朱雀山刨了些金银根药材,给他烧水喝了,这才治愈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感冒。谁能想到,张诚一,这位如今遐迩闻名的篆刻大家,当年竟然差点因山村诊所的庸医假药断送性命!身体康复后,他拿着在自村干活的木工给的10元钱,去当时的公社照相馆都老师那里买了胶卷,自此开始了三年走村串户为民照相的人生历程。

  然而在那时的农村,生产队刚分田到户,农民思想守旧家里的自留地还没有种植果树发家致富,大多数胶东农村仍然贫穷如昔。尽管整日四处奔波流泪流汗,张先生的照相收入依旧很低,好在这三年他总算顽强地活下来了。

  内心深处,书法篆刻艺术,又在向他微笑招手。在牟平县文化局副局长王书良、文化馆馆长都本良、文化馆王学田老师和汪汝峰老师的指引下,他费尽周折百计千方地多次到当时的黄县,虚心求教金石书法篆刻家王衍槐和山之南先生,书法篆刻水平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为了更加专注地从事艺术创作,张先生在莱山区的林家疃安家落户,潜心艺术,乐享田园,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张诚一作品欣赏

  时过境迁。到了1985年,张先生看到家乡在果树专家范国玺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农民开始放开思路在自留地种果树且收入颇丰,兴奋之余灵感来袭,欣然刻下《烟台人民在前进》一印发表在《烟台日报》上。《烟台日报》的美术编辑王成喜老师给予他很大的支持鼓励。他热情倍增,信心更足,又接连在《烟台日报》《烟台广播电视报》《烟台科技信息报》上发表了近百方印章作品。

  应该说,这时的张诚一先生由于专心钻研书法篆刻艺术,注重从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篆刻技法上,最大的进步是善用冲刀与舞刀,并运用碑文入帖制印,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篆刻,简洁明快,印文似残非残,古朴自然,深受行家里手好评。

  下篇:书画育人德行广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从1993年开始,张诚一先生在汪汝峰老师等朋友的帮助鼓励下,于牟平与烟台之间游走,走向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艺养艺”道路,生活境况渐有起色:可以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书了,能够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各种书法篆刻工具了,可以自费到菏泽、淄博、潍坊等地考察学习了,还多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创作班……

  眼界开阔,技术提升,作品档次必然更上层楼。其间,张先生的篆刻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两报以《农家篆刻儿》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其艺术作品还先后入选《中国当代印志》《中国团体印章艺术大展》,在俄罗斯、法国、泰国、韩国等多国展览。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八一画院、大地书画院等几十家单位机构来函聘请他加入协会,担任副主席、名誉院长等职。

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岁月悄然流逝。

  古人云,“字是门头书是屋”,字代表一个人的脸面,写得一手好字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据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少儿早期通过绘画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整体提高30%,绘画可以达到养性开慧之良好效果。

  有鉴于此,张先生与女儿张彦反复商讨达成共识: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会受益终生,中小学生学点书画尤为重要。为了响应中央普及艺术教育号召,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需求,父女二人共同创办了“莱山区诚一美术工作室”和“莱山区俊翔书画创作工作室”,内设少儿书画培训班。

张诚一和女儿张彦

  少儿书画培训班开办以来,注重让学生乐中学、趣中习,譬如:在书画篆刻方面,耐心指导孩子们深入经典,扎实训练,毫不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书画篆刻技法,使孩子们得到真传;根据时令,不时与驻地部队协商,联合举办夏令营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自然活动中陶冶性情。至今,培训班已培养书画人才千余人,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张爷爷,在当地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大家一提到张诚一,有口皆碑,都知道他艺高品正。

与俊翔书画培训班的孩子们

  屈指算来,自1990年至今,在烟台市建设部门支持下,张先生在60厘米以上巨石上刻制建筑标识牌万块以上,所刻制的两块大幅《弟子规》石碑,尤其为人称道。2015年8月,他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中国文化学会、世界汉诗协会、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大会组委会联合评为“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当选证书中这样写道:“鉴于您近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默默坚守、辛勤耕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经评委会全体专家、学者投票评选,您与冯远、张海、韩美林、莫言等先生一起当选为‘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特邀您参加‘2015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大会暨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

  文末,再叙二则新闻——

  2016年9月,为响应习主席号召与中央精神,普及书刻艺术,传承国学技艺,CCTV向全国征集100位书画篆刻名家,进行实地采访,确认实力派艺术家水平加以宣传。张诚一先生便在100位之内,他将与同行们一道共同努力,推动书刻艺术发展。名家的作品在电视台播出后将结集出版。

  2016年10月6日,纪念郭显德活动在烟台塔山举行。美国传教士郭显德曾为烟台的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154年前,携妻子历经千难万险,把苹果树带到烟台;其时在烟台、莱阳、即墨等地,首创新型学校40余所,并陪夫人在毓璜顶开设诊疗所(即现毓璜顶医院前身)……用以纪念郭显德先生的石碑,正是出自张诚一先生之手。

参加塔山纪念郭显德活动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