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博览  >  齐风鲁韵

即墨六百年“石磨坑”要变成历史遗迹(图)

2016-07-08 17:02:00   来源:齐鲁壹点   【字号:

  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建村已经600多年,从建村伊始,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料制作石磨并销往外地,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石磨村”,而村民开采石磨留下的巨大石磨坑也保留至今。如今,当地保护传统文化,正将石磨坑打造成历史遗迹景点。

  凿痕清晰令人赞叹

  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南依即墨历史文化名山驯虎山,据记载,村庄在明代建村,距今已经600多年。如今村中现存的历史遗迹中,尤以村南驯虎山脚下的数百年前古人开山凿石制作石磨留下的开采坑蔚为壮观。7日,记者来到前南庄村石磨开采坑遗址,看到在石壁上开采石磨留下的一道道痕迹非常清晰,弧形的凿痕层层叠叠从上而下整齐排布,令人赞叹。

  “这些石磨坑最深处能有十几米,都是古人开采石磨留下的历史印记。”今年70岁的前南庄村村民盛显成说,他从小就听祖辈的老人说起,古时前南庄村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在建村伊始,村民将耕种收获的谷物磨成粉状以食用,而当地盛产的石料密度低、硬度小、不易产生裂缝,非常适合制作石磨,所以古人们就地取材到山上开凿石磨。后来,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村民为了贴补家用,就将石磨销往周边地区,村庄制作石磨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机器逐渐取代人力推磨,当地村民才停止了石磨制作。

  “石磨村”远近闻名

  置身石磨坑底部,坑壁上几百年来留下的凿痕,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那个时候全是用人工开凿,凿下磨盘后再用绳子从坑底拉上来。”盛显成说,在他十几岁时,看见年长的村民开凿石磨,先在石面上勾画出磨盘的形状,然后用铁凿沿着画痕凿开一圈20多厘米的凿沟,然后在凿沟四周开凿出3到4个斜口,顺着凿好的斜口插入粗铁棍,然后用力将磨盘撬起与山体脱离。磨盘凿下来之后,村民将十几米长的梯子放入坑底,将磨盘捆绑好,肩扛人拉齐心协力将磨盘运上来。

  磨盘运到坑上,还需要在磨盘上凿出磨齿、磨眼。“凿齿技术非常关键,要求上下两扇磨盘严丝合缝。”盛显成说,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磨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磨膛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筛去麸皮就得到了石磨面粉。

  “制作一盘石磨两个人相互协作,差不多需要一天时间。”盛显成说,石磨制作好后就推到集市上以及周边的莱阳、莱西、海阳等地出售或换成粮食,前南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石磨村”,一时间名声大噪,吸引商贩慕名前来采购石磨。如今令村民叹息的是,随着石磨被机械取代,石磨的制作工艺也几乎失传,村里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了。

  推磨曾是幸福的事

  如今在前南庄村里还保存着几盘遗留下来的石磨。“那几盘石磨已经好几十年没使用了,现在都已经遗弃了。”盛显成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一年到头吃面粉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面粉做成的馒头,而每当父母让他磨面时,也是他最幸福的一件事。“50斤小麦差不多能磨37斤面粉。”盛显成回忆说,他一个人一天时间才能将50斤小麦磨成面粉,因为磨成的面粉夹杂着麸皮,做成的馒头因此略显黑色,即使这种夹杂麸皮的馒头,他也不舍得大口嚼咽。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里的石磨也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除了石磨外,在前南庄村至今还保存着十几处用石头建造的上百年的老房子,外来人初入村中,多会被用石块垒砌的墙壁、石头铺就的小路所吸引。“这些老房子的建筑原材料大部分是山上的石料。”村民们说,前南庄村的古宅主要分布在村庄北部,虽然几经修葺,但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古朴厚重。据了解,前南庄村作为今年即墨市30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庄除了保护十几处上百年的老房子外,也正将石磨坑打造成一处历史遗迹景点,让人们世代留住乡愁。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德国老太捐赠老照片 成即墨古城复建重要依据 2015-11-04
即墨周戈庄的祭海仪式 2008-01-14
钓剑 2013-06-13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