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博览  >  人物长廊

李卫国和杨家埠年画的“烟台传奇”

2016-07-07 10:44:06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6月11日,中国第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烟台传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暖消息“:当天上午,烟台市博物馆迎来了烟台市老干部李卫国捐赠杨家埠木版年画刻板及年画捐赠仪式。此次捐赠是烟台市博物馆建馆以来接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捐赠方面的首例,也是非遗方面重要的个人捐赠。自2016年3月31日起,烟台市博物馆陆续接收了李卫国捐赠的杨洛书大师收藏使用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板,共计175件/套。其中,包括16件/套年画刻板,147幅年画,12册画册。其制作年代从明至当代,其中年画刻板每套都有线版和色版……

  (一)杨家埠传奇

  杨家埠村是潍坊寒亭区的一个普通小村庄,320户1150口人辖地18.2平方公里耕地1764亩的一个普通小村,确实不传奇;传奇的是它的年画:同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并列“中国三大年画”之一的传奇。

  杨家埠木版年画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清代鼎盛期间,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分版流水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胶东半岛早就是杨家埠年画的重要消费区。“文革”兴盛起“样板戏剧照”前的胶东城乡,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张贴起杨家埠年画。改革开放后,杨家埠年画不仅重新焕发了青春,也开始了走上高雅、走向世界的道路。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现在小小的杨家埠每年制作的木版年画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第十九代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二)杨洛书传奇

  杨洛书是本篇文章的重要主人公。没有他,也就没有后面的“传奇”了。

  传奇之一是“手艺”。

  杨洛书的父亲杨盛德是有名的年画艺人,30岁那年还到莫斯科做年画生意。杨洛书打小就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手艺学得非常扎实。他7岁开始摸刻刀,14岁时就跟从父辈学习年画制作实践。因悟性强,虚心向学,善于博采众长,学中有创,18岁就熟练掌握年画制作技艺,尤以刻版最精。此后几十年刀耕不辍。1988年,村里邀请杨洛书到风筝厂作年画刻印表演。这段时间他先后刻了600多块版,作品获得全国民间艺术品一等参展证书,还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他曾经自筹10万元资金买回满满一卡车的棠梨木,先后刻出了《历代帝王全图》、《二十四孝图》、《水浒一百单八将》和《西游记》等优秀年画作品。

  传奇之二是“出名”。

  慕名来看杨洛书的名人很多。国外的如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等,国内的贵宾让老人最自豪的是1992年4月第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省委书记姜春云陪同下来村视察,特地观看了他的年画刻版表演。1996年12月,杨洛书把年画木版刻上了由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1997年秋天,他又把年画带到了日本东京画展。在“中国杨家埠年画展”上,他和儿子福涛进行了刻版、印制年画表演,结果大受欢迎,不但带去的年画抢购一空,电视、广播、报纸都进行了宣传,并被誉为“中国年画王”。2002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来到杨家埠村,亲自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颁发给杨洛书老人。

  传奇之三是“藏版”。

      这和烟台有关了。因为他当初巧妙掩藏的珍贵的“模板”,其中一块就到了烟台来了。

  “文革”时期,杨家埠年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它被戴上了“封建迷信”“庸俗文化”的帽子受到了长时间的批斗。红卫兵小将们到处“抄家”,以“砸烂”“打碎”“火烧”那些传统年画的模板为“重任”“快事”。很多人害怕了,把年画模板都交出去了。杨洛书应付着形势的同时,却小心翼翼地把一批珍贵的明、清时期的年画模板挖坑埋藏到了自家的猪圈地下,然后带领全家人躲避到了东北,让好事者不再上门纠缠。

  “文革”后,杨洛书凭借自己祖传精湛的手艺,也凭借这些独一无二的“老祖宗留下”的模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杨家埠年画的“领军人物”!

  传奇之四是“后悔”。

  烟台的李卫国相隔20多年后再次回到杨家埠。正在“旧貌换新颜”的杨家埠问路呢,忽然听到有人用当地口音高呼“李卫国”。他循声望去,可不正是杨洛书!

  “20多年没见面了,您还认识我?真是好记忆力呢”“我后悔呢!我把宝贝卖给你我就后悔了!天天想我的宝贝能忘记你的模样!”杨洛书爽朗地笑着回答李卫国的夸奖。

  2014年1月我们同去杨洛书家拜访老人的时候,老人真的很认真地问:“卫国,你把那些板子再卖给我好么?”

  让老人后悔的“宝贝出卖”是怎么来的呢?

  (三)李卫国传奇

  认识李卫国就是因为传奇:当年我曾经在《烟台晚报》上发表文章《山那边,好地方》,鼓吹烟台市区扩大区域向南边发展。后来国家批准了莱山区的成立,我这个“当初鼓吹者”自然成了新区的“首位采访者”,莱山区第一次党代会、第一次人代会甚至莱山区公安局、邮政局等成立,都是我第一个赶去采发消息的。

  李卫国那时候是莱山区政府所在地初家镇的党委书记,采访莱山多自然也就认识了他。那时候就知道他是爱好收藏的人---他办公室里有他收藏的精美的铜质墨盒。

  李卫国是跟随着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眼光“锁定”杨洛书的。“李主席是木匠出身,对木头上的艺术是很了解的。他能去看望这个老艺人,这老艺人的水平可想而知!”再细细了解,李卫国发现了此前些年的报道:杨洛书把自己珍藏的50多块明、清年画模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他能捐献给国家,手头自然也会再留下些。”李卫国于是萌生了收藏杨家埠年画模板的心思。1995年11月的一个周末,李卫国凌晨3点就驱车出发,大清晨地赶到了潍坊杨家埠。

  杨洛书相信眼前这个眉目清秀的年轻人对杨家埠年画的喜爱:李卫国认真挑选了上百幅杨洛书亲自刻板亲自印刷的年画--他不是年画商而是自己作为珍藏呢。但说到要购买年画模板,老人却一口回绝了。这可都是老人当年辛苦保护下来的“宝贝”!

  应当说李卫国那时候绝对没有“把宝贝捐献到烟台市博物馆”的想法,但他敢于向老人保证:“我以后绝对不会出卖给别人!我要珍藏,让杨家埠年画的精髓好好保存下去!”

  也许是老人被这个异乡的收藏爱好者的诚心打动了,也许老人当时确实是资金告急。在李卫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7千多元现金后。老人终于恋恋不舍的交给了李卫国10多套年画模板。

  7千多元,现在看不是大数目,但那时候购买一套普通房子也只需3万多元!

  2014年1月李卫国在我们几个朋友陪同下又去拜访杨洛书的时候,是去同老人商议的:李卫国准备把自己收藏的16件(套)年画刻板,147幅年画全部捐献给烟台市博物馆。

  真正开始有捐献给国家的想法,是看了《烟台晚报》上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后开始讨论的。那时候李卫国的各种墨盒收集已经达到了藏家的水平,他精心收集的胶东民俗类“宝贝”也快装满了他的房间。作为收藏丰富的“民间收藏家”,李卫国的眼光已经不仅局限于“收藏”了,他开始把“研究”提升到实践和理论并行了。而记者也已经成为他的好友了。于是记者的“大块头文章”也经常成为们我们事后讨论的话题。

  2005年12月22日,我国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2007年6月19日,《烟台晚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记者的《《“八仙过海”不敌“四大传说”?》,文章中的一段话让我们好友间争论了好多天。“烟台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实力基础雄厚的地级市,在山东省进入国家级名录的27项中只占3项!青岛开埠比烟台晚了30多年,青岛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有4项。”

  “我们都可以为这个事做点儿贡献的。”李卫国指点着我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说,“好在我们烟台人不会永远落后,现在从上到下、从管理部门到落实部门,越来越多的烟台人已经认识到,烟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大量存在,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PK战'将会得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帮助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大量存在”,这说的不就是我保存的杨家埠年画那些东西么!”

  那以后,李卫国开始逐渐成熟了自己的想法:把杨家埠年画捐献给家乡的博物馆,让它们有更好的保存条件和展示条件,让民族的瑰宝能更加闪耀光芒。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李卫国把捐献仪式确定为今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四)烟台传奇(四)烟台传奇

  除了国家博物馆收藏杨家埠年画模板,烟台是山东省第一个收藏了“中国三大民间年画”模板的城市。这是一段传奇:让烟台足以自豪的文化传奇。而这段传奇,是由烟台民间人士自发完成的。

  烟台博物馆的几位馆长们对这段传奇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共同评价说,李卫国先生将杨洛书大师一生收藏制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板无偿捐赠给市博物馆,是难能可贵的高尚之举,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这充分体现了李卫国先生强烈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杨洛书大师祖传的高超技艺以及传承弘扬非遗技艺的美好愿望。这一义举不仅使捐赠的年画及刻版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永久保护,而且将会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中一批重要的民间艺术品,可以永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得以传承。相信李卫国先生的高尚品德与精神,定会带动更多的社会捐赠,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烟台文博事业的发展、创建烟台文明城市发挥更大的作用。

  举行捐赠仪式那天,病中的90高龄的杨洛书没能道场,他的儿子杨家埠木板年画第二十代传人杨付参加了捐赠仪式。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老师在市博物馆一楼大厅现场演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过程。而在那天的捐赠仪式后,《记忆里的乡土中国——李卫国捐赠杨洛书藏杨家埠年画及刻版展》在市博物馆一层特别展厅开展,展览一直持续到7月17日---在本土记者的记忆中,烟台市博物馆举行这样长时间的专门展览,好象为数很少很少。 这是传奇的魅力。文/尹浩洋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