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理论成果

杨杰慈:冶头圩子

2016-05-30 10:24:55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檠山第二层围圩 杨杰慈/摄
檠山双层围圩局部墙体 杨杰慈/摄
远望檠山双层围圩 杨杰慈/摄

  杨杰慈 撰文/供图

  莱山区境内很多山上建有圩(wéi)子,也叫土围子。冶头村西北面的檠(qíng)山和杏山上,就有两处清代圩子遗址。丙申杏月,天朗气清,在向导的带领下笔者先后登上檠山和杏山,在建有圩子的地方走了一遍。檠山北面为悬崖绝壁,东、南、西建有圩子,且东、南两面建有双层圩子。杏山为冶头一带最高的山,圩子沿峰脊一直延伸至杏山顶,俗称“长城式圩子”。

  檠山双层圩子

  据《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载:“檠山位于解甲庄镇冶头村西北,杏山西南。东西2公里,南北1.3公里,海拔203米。因山形似古时灯塔,得名檠山。”檠山虽海拔不高,但地势险要,山的北面为天险,怪石嶙峋,危峰兀立,险不可攀。山下为冶头最大的水库———檠山夼水库,水深莫测。山的西面相对较陡,易守难攻。山的东面、南面坡度较缓,为重点防御地段。整个圩子为双层,第一层建在东面、南面,长约200米,高约2米,宽约1米,依山势而建,石块较大,此为整个防御工程的第一道防线,想必当年在此坚守的是青壮年男性。这道圩子建得相对粗糙,圩上的石块既是进攻来犯之敌的武器,又是最好的防身掩体。一旦石头放完,可迅速向上转入第二道圩子。第二道圩子建在接近山顶的地段,呈半圆状,距第一道圩子约20米。山顶巨石林立,便于瞭望。顶峰西面松树茂密,地势平整,便于隐藏和休息。圩子内面修有简易路面,便于互通和交流信息。整个环形圩子约1000米长,高约1至4米,宽约1米,人可行走其上。块石大小不等,大的足有千斤重,小的只有拳头大小,皆为山上石块错落堆积而成,虽仓促建就,但墙体整齐,甚是坚固。虽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整个圩子完整依旧。

杏山围圩与檠山北坡遥相呼应 杨杰慈/摄
杏山围圩局部 杨杰慈/摄
远望杏山围圩 杨杰慈/摄

  杏山长城式圩子

  杏山海拔相对较高,据《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载:“杏山位于解甲庄镇冶头村西北,檠山东北。东西1.5公里,南北1.3公里,海拔254米。百年前此山多杏树,得名杏山。”杏山圩子为东西走向,从杏山东面的山头沿山脊一直延伸至杏山顶,长约600米。圩子高1.5米,宽1米。堆积圩子的石块全部是就地取材,大小不一。想当初修建时也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今虽是圩子两侧荆棘丛生,偶有坍塌,但整个圩子依然完整,从数公里以外远望,连绵不断,宛如巨龙飞腾,甚是壮观,又颇像雄伟壮观的长城。杏山圩子与南面的檠山圩子遥相呼应。沿圩上行,可见南坡下部原生态植被茂密,景色秀丽。主要有松树、白荆、山腊、小叶柞、大叶柞等,接近山顶,多为杂草荆棘,偶见拐着篓子采山苜(麻)楂和野菜的村民;北坡多为刺槐、楸树等。登至山顶,可见顶部相对平缓,杂树成林,地面上可见碎砖断瓦,当初可能建有防御捻军的瞭望台。环顾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檠山水库如同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镶嵌在山脚下,檠山虽险峻,但显得矮小,远处群山连绵,朱雀山在云雾中隐隐绰绰,宛如仙境;西面的采矿场将个个山体夷为平地,满目淡蓝色的废弃矿粉,大煞风景;北面山下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定国寺遗址,为传说中的“九龙汇聚之地”,极目北望,高层楼房鳞次栉比;东面的围子山连绵起伏,辛安河像一条玉带在山脚下环绕,东南面铁官山下的冶头村———这个昔日牟平县最大的村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成片的民居也让人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

  建圩子皆因辛酉之乱

  自明末清初的零星战乱以来,胶东不罹兵灾200余年。据史料载,咸丰辛酉(1861)八月下旬,捻军已经到达招远和黄县(今龙口),传闻至牟平时,老百姓依然半信半疑。王腾甲《捻匪志实》载,民众以为“海域之地彼不屑至也”“鼠偷狗窃耳,不足虑也”。等到九月初三四时,望见西方的火光冲天时,老百姓才知道大事不妙,“长毛子”真的来了,遂慌乱逃难。辛酉年九月初六,捻军自福山境进入宁海州,有大股部队窜入冶头一带,烧杀掠夺。冶头是一大村,准备充分。在捻军到来之时,人们早已转移到村子西北方向的檠山和杏山上建好的圩子里。捻军神速,初六进入宁海州境内,初七就兵临城下了。“仓皇之际,城已闭,城下人如蚁集,号泣震天地,欲入不得,四散去”。可怜老百姓,城内的官员早早关了城门,置城外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加上政府对捻军妖魔化的宣传,更令百姓惊恐。“妇女之贞洁者皆自裁,一树皆缢数人”,这些妇女成了封建礼教的殉道者。至初十捻军离境,短短五天时间,百姓死亡七千,惨不忍睹。据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载,“此五日间各乡被害甚惨,焚掠杀辱,无所不至,穷岩深谷无处不搜,即男女死者七千余名,被掳者八千二百余名,焚毁房屋近三万间,掠夺牛马之两万匹,其他粮食衣件等物多至不可计算。兵燹之惨,未有甚于此者也。”当年的宁海州知州王赞思、千总王万春、督司孔广苞虽力保城门不失,但是这些官员们依然要为城外千千万万的死难百姓负责。

  相比之下,蓬莱县的防御行动就要早得多,且行事条理有续,并制定了守城条规,严格执行。八月十三,得知捻军至莱阳时,蓬莱城内城外就开始准备御敌了,此时至九月初二,捻军攻至城下尚早。这期间,蓬、黄逃难的百姓蜂拥入城,有人唯恐混入奸细,或曰城中粮食匮乏,建议关闭城门,但知府一概不理,悉令开门纳之。九月初二,捻军逼城下,当时四门已闭,城下逃难的百姓约数万人。“缒难民入城”,就是把难民用绳子绑住腰吊入城内。“府乃令城上兵民缒入之”,登州府城内的官员们还是有相当人情味的,比宁海州的那些官僚们强得多。时登州知府为戴肇辰,蓬莱知县张国华,守城游击舒泰,督司毛凤岭。对捻军来犯,城中军民主动出门应击,而不是消极抵抗。初四早,“捻军在北城被兵击走,分股东窜”,城内瞅准机会,立马开北门纳万计聚于北门的难民入城。当时捻军复转至西城门,战事又危,此时决策层能果断开北门纳民真是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爱民之心。

  辛酉之乱的惨痛阴影在胶东老百姓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以至于今还有众多当年的传闻。百姓之所以伤亡如此惨重,主要原因是胶东承平日久,政府官员备战不力,临阵自保以及错误宣传与误导。而百姓的不谙战事,慌乱失措也有很大关系。唯冶头一带,因未雨绸缪,防范得当,虽房屋财产等遭受损失,人员几乎无伤亡。

  据现年90岁的冶头村民杨胜远老人说,战斗时,壮汉都在杏山圩子及檠山圩子东面和南面,老弱病残及妇女孩子在檠山顶西面。当年捻军进村时,村内空无一人,转而攻打檠山和杏山,损兵折将,无法攻破,最后灰溜溜地逃走了。老人还说,村子老辈有个汉子,外号叫“城围子”。当年捻军东征时,他是在山上圩子里出生的。“城围子”长大后从军保家卫国。冶头当地还有个传说,说捻军东征胶东时,军师对捻军头目提醒说,到了胶东切记“见盔必躲,见铁必回”,这“盔”就指盔甲山,“铁”指铁官山,铁官山位于冶头村正南。捻军头目不听警告,在盔甲山和冶头铁官山前屡屡碰壁,打了败仗。始终过不了这两座山,最后只好返回逃走。辛酉之乱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檠山和杏山上的圩子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显示着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捍卫。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杨杰慈:马格庄龙母庙会 2016-03-22
杨杰慈:千年沧桑话冶头 2016-03-15
杨杰慈:冶头—胶东冶铸文化的重要源头 2014-02-18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