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学  >  散文学会

兰玲:乡音难忘

2016-05-23 10:34:41   来源:烟台散文   【字号:

  离开家乡30年了,这期间不知道遇到过多少外乡人,每每听到人们对名物不同的称呼,就会想到家乡人不同的叫法,在众多的方音里,我常常会在比较了之后觉得自己的乡音最为动听有趣。于是,也常常自豪地对别人说起家乡的那些乡言俗语。

  家乡位于乳山市南部,面临黄海,东邻白沙滩镇,南隔乳山湾与海阳所镇相望,海产品丰富。对各种海产品,家乡人便有众多别具一格的叫法。市场上常见的百甲鱼,学名鲬鱼,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最常见的是叫“辫子鱼”,因为这鱼的形状很像绑在脑后的一根独辫子,而我们则叫它“财主辫子”,这样说着,似乎那鱼的形象也活灵活现起来。百度了一下,这鱼竟然还有村长鱼、秘书鱼、狗腿鱼的别称;鮟鱇鱼,因其丑,嘴巴巨大,便俗称为“疥巴子鱼”,区别于淡水和陆地上的疥巴子,也称为“海疥巴子”,想起有一年在荣成石岛,听村人说他们称鮟鱇鱼为“丑老婆子鱼”“干部鱼”,这些俗称不禁令人莞尔,民间实在有太多高人,用一条鱼便将几类人的形态呈现尽致;短鳍红娘鱼,我们叫“毛红鞋鱼”,那形状还真像过去三寸金莲的小红鞋呢。绿鳍马面鲀,脸长似马脸,一般称马面鱼,家乡人因其厚厚的鱼皮、凶狠的习性,俗称“扒皮狼”。

  各种海螺,小的我们统称波螺,它们可不都生活在波浪中嘛,又细分为记波螺、花波螺、盘波螺。记(乡人称痣为记)波螺因其头部顶着一个圆圆的硬盖来保护自己,很像一颗天然的大痣,常被好玩的人们粘在脸上扮文艺舞台上的媒婆和坏蛋形象,惟妙惟肖;花波螺外壳长有不同花纹,但肉不太容易挑食,便有俗语道说“花波好吃肉难挑”;小辣螺我们叫“辣斗”,因其味道带点辣味,形状似小漏斗。大的海螺我们叫“瓦楼”,那坚厚的外壳可不就是用带棱的瓦成就的一幢很好的楼房吗?空了的螺壳里还会住进寄居蟹、寄居虾,继续作它们的楼房。大的海螺可做号角,由于大海螺一般如拳头大小,于是又称之为“瓦楼拳”“瓦楼牛”。说到“牛”,学名织纹螺的小螺,胶东有的地方称之为“海瓜子”,我们称之为“海牛儿”,你切不可认为是你熟悉的黄牛、奶牛一样体型庞大的大型畜力,此牛实指蜗牛,因为它们如蜗牛一样有触角与黏液,在退潮后的滩涂上,你会看到它们爬行出一道道自己的行进轨迹。小时候极不理解为什么会称海牛,后来看书才知道,它们就是与蜗牛一样同属腹足纲类;还有一种小的尖螺,人称“海锥儿”的,我们称“啜啜”,因为需啜吸才得以尝其美味,真是形声兼备了。虾蛄,一般称爬虾,但家乡人称“数钱虾”、“琵琶虾”。称“数钱虾”,是因其腹部有圆片状类似串串小铜钱的组织,在水里游动时刷拉有声,如同数钱;称其为“琵琶虾”大约是因其身体多节,且弓弹有力,在弹动身体时可发出声响。爬虾有硬壳有利刺,像穿着一身盔甲,让没吃过的人不知从何处下嘴,因而,教外乡人吃爬虾也成了海边人很得意的一件事情。

  人们一般把贝类总称为蛤蜊,但家乡却有细分,有文蛤、花蛤、毛蛤、锉蛤、沙蛤、黑蛤、蚬子、海毛蛋等,形状、色泽、花纹、味道各不相同。最小的一种有着雪白的极薄的外皮,像大米一样,便称之为“贡米蚬子”……

  不只海产品如此,生活中的各种名物,家乡人都有形象贴切的说法,饮食粗劣谓之“破米糟糠”,高粱称“胡黍”,玉米称“棒米”,西红柿称“洋柿子”;国槐树称“家槐”,以别于“洋槐”;小麦面粉分表里,“头箩面”、“二箩面”出来的白面叫做“表儿面”,后面几箩出来的黑面叫“里面”,可谓表里有别,黑白分明。生活艰难,面粉也有了等级,“表儿面”在节庆或礼仪时食用,如面子工程,是给人看的;“里面”则自家人用,一表一里,身份迥异。过去所穿棉袄都为家庭主妇手工缝制,里面没有可衬的内衣,只穿一件棉袄便谓“空心棉袄”,无袖的棉背心称“棉露肩”,带帽子的棉衣穿了显得憨态可爱,称“棉猴”;墙上的拴马桩称“缆牛鼻子”;冬天雪化后房檐上垂挂的冰柱,我们叫冰凌钻儿,抑或可写做冰凌簪儿,如簪形且晶莹,都极为形象传神;还有稻草绳编的盛庄稼盛烧草用的葛漏、搐扣、网包……凡此种种,可以说每样东西都有俗名,实在是不可尽言。

  提到方言,人们似乎只会想到大俗,但家乡话又可以大雅得让人叹服。“丝”有多细自不必说,于是家乡人用“若丝”表示稍微、一点点的意思。比方说,踩在凳子上挂相框的人将相框挂歪了,转身问打下手的人怎样摆正,站在地上的人仔细端量下就会说:“右手边向上若丝抬抬。”“若丝”,只需移动像细丝那般一点点,试问还有再贴切的表述吗;同样,说衣服长了短了,需要剪裁改穿的时候,也用到“丝”字,称之为“布不加丝”,意思是多剪一点就会长出很大一块,少剪一点就会短了一截子,这“布不加丝”与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是同样的精妙吗,都是说的要把握一个度。还有,密封得特别好或对接得特别严密,则谓“严丝合缝”,也说“可铆可榫”,实在是文雅得了得。

  家乡的古雅话还有很多,尤以“六艺”的说法最为精妙。六艺,书本上告诉人们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中国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二是指先秦儒家教学使用的六种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一种解释即是指六种技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与之有关的成语有“六艺精湛”、“六艺精通”,意指多才多艺,博学全能。家乡人口语中有“六艺”一词,取的便是第一种解释。世上多卧虎藏龙之地,哪个村子也不乏几个能人,他们或机敏过人,或眼界高远,或知文晓武,或治家有方,或致富有道,等等,不一而足。说起这些人,本村或十里八乡的人都会竖大拇指,称之为“有六艺的人”。而对于某人一时的懦弱、无能,人们常会善意地讥讽一句:“平时的六艺都到哪里去了?”其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能耐”、“本事”等词。“六艺”的第二种解释是指六本经典古籍,又称“六经”,同样,村人说某人只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特别在行的时候,则会说“各习一经”。其实,说这些话的乡人们并不懂得书本上“六艺”的含义,但这一说法却在他们口口相传了多少代后一直保留了它的原意,不能不令人叹服语言强大的生命力。

  说起家乡话,真的是说不尽,道不绝。谁家的房子盖得气势非凡谓之“青堂瓦舍”;说管理不严曰“有章无治”;吓唬孩子,将一切豺狼虎豹等可怕的动物给一个名字叫“老魃子”;端午用的香草藁木,炊事加工用的各种礤床,又全是术语!形容闪着金光的物体说“金翅金鳞”,被形容的物体立时便灵动了起来,似要腾跃而起,呼之欲出,何其传神!干活叫“做营生”,营生原有“谋生”义,只是在这里做了名词,人生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营生吗?何其准确!民间语言如此丰富,虽说都是口语所用,却蕴含了深厚的民间文化。其观察之细致,描述之形象,用词之准确,全赖人们用心生活所赐,尽显民间智慧的高明,非一些所谓的文化人所能及,也不是死读书本就可以学得到的。

  自己从小就喜欢说普通话,私下偷偷跟着广播里的播音员学,而今,说了30年的普通话,还在大学里搞普通话测试工作,教授普通话语音课,按说也会像一些离乡很久的人一样忘记一些方言词,或者说起方言来也不那么纯正,但是在我这里,说普通话和说方言并不矛盾,说普通话并不影响我喜爱家乡话,并且在与普通话的对照中,方音似乎愈加清晰,或者可以说,普通话和家乡话并存在我的语音系统中,互为参照互为影响,让我明白了许多普通话与家乡话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了一些方音字的正确写法和音转问题。

  所有的乡音都令人感到亲切,那独到的名称叫法,那婉转的乡音语调,非本地人不能道出其妙,这就是方言的魅力所在吧。我无意于褒扬自己的乡音,热爱家乡是人之常情,人都会爱自己的故乡,我也不例外,表现之一便是乡音难忘。于我而言,家乡话是种在心里的,张口便是,永远不会忘却。这乡音就如同我的生命基因一样,不可改变,从一出生就继承了下来,并且打上了永久的烙印。☆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