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化圈 > 专栏文章 正文

榴花开欲燃

2016-01-11 10:20:23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石榴花·乡情

  蓦然见路边石榴花开,恍然才知,又是五月了。

  五月榴花照眼明。烈烈的阳光下,石榴花红艳似火,盛开的花蕊在绿色的枝桠间探头探脑。近似圆形的花瓣薄而小巧,红润、鲜艳,恰似一簇簇跳动着的火焰,灵韵生动,让人百看不厌。

  最近有些想家,盛开的石榴花更让我蓦然升起一片乡愁,想起了故乡的那棵石榴树。那棵树早已伐掉,但它却固执地繁茂地生长在我的心里。小时门前有个小园子,不大,父亲在园子里种些季节菜,园子周围,父亲种着各种花。记得有一种花叫地瓜花,种子与地瓜颇为相似,花盘很大,颜色很鲜艳,美丽但像它名字一样朴实。我还曾洒下了一些喇叭花种子,那种喇叭花比山村常见的喇叭花大,颜色也艳丽,紫红色,早晨花开无数,绿色的叶,鲜艳的花,覆盖了整堵墙壁,为园子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引得路过的邻人啧啧惊叹。我一直认为,那是我种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园子东头,就是那株石榴树,树高过墙。五月,花开一树灿然;八月,满树是又大又圆的石榴。那时,我经常坐在树下看书学习,时常会有红盈盈的花瓣随风飘落在书上或者身上。

  那个小园子是我对于故乡最美的记忆,也应是父亲艰辛生活中最美的记忆吧?只是我不知道是否他也像我一样时常想起。当初他要伐掉石榴树毁掉小园子时我是多么心痛如割不能接受,虽然我竭力反对,最终小园子还是化为乌有,父亲盖了一间平房储放杂物。当然,后来,我渐渐明白,生活中现实的需要有时比美的欣赏更为重要,而一晃,那个爱看着石榴花胡思乱想的小女孩也隐见白发。故乡虽不远,但二十多年的光阴,期间走了多少路?站在异乡的石榴树下,看着远处奔跑的儿子,突然心生恍惚。年年花开依然,而我们,能保留住自己生命中的什么呢?

  想起石榴花,想起故乡,更多的是想起父亲。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心灵手巧,勤快能干,记忆里不记得他什么话,只是他一刻不停默默忙碌的身影。父亲年轻时京剧唱得很好,想当年舞台上英俊的父亲一定很吸引异性的目光,母亲初次认识父亲是他演《苏三起解》的时候,我们经常取笑母亲肯定是对父亲一见钟情,每次弄得年老的母亲女孩似得羞涩。我时常为父亲遗憾,如果父亲有机会多读书,以他的资质,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都说女儿恋父,自己的确对父亲有很深的感情,父亲也很疼爱我们每个子女。小时候学习,天热他就在一旁为我们扇扇子;新学期,为我们仔仔细细地把每本书包上书皮,并耐心地贴上花花绿绿的糖纸;每个孩子离家回校,他都推着自行车送到路口,一直目送我们远去;除夕的夜里,他炒花生、煮芋头,忙碌到半夜。用热水烫完脚,父亲总是亲自给我和姐姐剪脚指甲,一直剪到长大的我们不好意思让他剪为止。而突然间,英俊健壮的父亲就苍老了,尤其最近几年,父亲身体不好,日渐年迈。对于故乡的怀念,更多是对于亲人的牵挂,因此挤时间经常回家看看,有父母在,回家就是一个温暖愉悦的旅程。

  石榴花·爱情

  真正爱上石榴花,是在十八岁的夏季,看了电影《西子姑娘》之后。西子姑娘很美,清纯朴实的美。她是个残疾人,却用双拐走出了一条辉煌的路。她种花,也种植着理想、追求,种植着她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石榴花代表着人间最美的爱。”她对他含情脉脉地说。

  爱情总是女人,尤其年轻女孩最美丽最执着的憧憬。年轻时看着红艳的石榴花飘落,总想起林黛玉的葬花吟: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哪一个女子不像黛玉,痴痴寻找着自己生命中的“宝玉”呢?最美的爱是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真的很难说清楚。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到“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自古多情多烦恼,不如只爱一点点”,爱情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演绎与变化,尤其在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得太快。但无论社会怎样改变,真诚美丽的爱情总是最能动人心弦。因此,影视剧里依然是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每天赚取着观众大把的眼泪;梁祝优美的旋律依然千古广为流传,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动不已。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很难说清楚是因为喜欢石榴花还是喜欢苏轼,第一次见到这句词就深深记住了。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人,以至于见到一位女作家说如果她生在古代,一定想办法嫁给苏轼后,马上“于我心有戚戚焉”。转念一想,又颇感好笑,别说古代,即使今生,爱谁嫁谁似乎我们自己也难以把握。月老的红线冥冥中早已为你系好,更无法预知与把握生命中那些匆匆的过客。爱的故事很复杂又很简单,复杂得谁也解不开,简单得如一阵风。或风过无痕,或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只能等待生命的手把它们一一抹去。

  喜欢苏轼,所以详细了解他的生平,他生命中的那些爱情。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三个王姓女子,性情却极为不同。王弗沉静聪慧,是苏轼事业的好帮手;王闰之任劳任怨,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而能歌善舞美丽的朝云,则是苏轼的“第一红颜知己”了。她不仅通诗词、晓音律,更知感情、懂苏轼,会为苏轼的词句“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落泪。苏轼一定是极爱她的,以至于朝云去后,他再也不肯听此词。苏轼何其有幸,同时拥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好女子,但苏轼又何其不幸,哪一个女子也没有陪伴他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每一个重情的中国人最朴素最长久的渴望,何况如此至情至性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王弗去世十年,她在小轩窗梳妆打扮的样子还深深印在苏轼脑海,当朝云去后,饱经世事沧桑已经年迈的苏轼心里该是如何的凄楚悲伤。“多情却被无情恼”,爱情对于这位多情的大才子,也的确有点“无情”了吧?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我一直希望这首词中的女子就是朝云,在千年前一个雨后幽静的夏日,苏轼,该是如何满眼柔情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在池塘边快乐地戏水,然后,文思泉涌,为她挥毫写下这美丽的词句。虽然佳人早逝,但他们毕竟拥有了彼此,拥有了这份美丽的爱情。榴花开欲燃,他们美丽的爱情流传千年,正犹如年年绽放的石榴花,美丽绚烂。

  石榴花·生命

  喜欢花,喜欢诗词,当然喜欢写花的诗词。关于花的诗词喜欢的很多,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也很少。除了上面提到的苏轼的《阮郎归初夏》,最早是王安石的那首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二十字,一幅简单得有点孤寂的画面。墙角处,数枝梅花,凌寒开放,傲然却不耀目,只有若有若无的香味才能让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我不知道是它的美丽还是它的孤寂一下子打动了我,没理由没原因的就一下子深深喜欢上了它,从此以后,改笔名为凌寒。那是在大学,正年轻。

  十年以后,看到了王维的那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林黛玉很喜欢王维的诗,把他排在了李白杜甫之前,我对学生说,只有性情相同的人才会真正喜欢王维的诗,当然还需要阅历。如果几年前我走近王维,也许不会真正懂得他诗中的情怀,就像年轻时我无论如何不明白为何有人能抛弃红尘出家一样。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个诗中喜欢用“空”、“独”、“寂”等字的王维,自得其乐地享受着那份孤寂。独坐悠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修竹、古琴、明月相伴已足够,在自然美景中,在他的诗歌、音乐、绘画中,他孤寂地快乐着,快乐地孤寂着。身居闹市,甚至仍身在官场,他却基本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很有点“大隐隐于世”的味道,那么自然本性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吧。胡应麟《诗薮》这样评价:《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使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他诗中的芙蓉花,是那么自然地自开自落。春来我就应开放,秋来我自要凋谢,这是本性规律啊,所以花开无人赏无所谓,花落也不必伤感叹息。其实人本也是自然之子,本也该顺应本性而活。但可惜作为万物之灵,具备了思想情感欲望,拥有了超越万物的能力,同时也就拥有了万物所不具备的苦恼痛苦,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为爱为情,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挣扎一生,最终却也是两手空空而去。这道理谁都懂但却没几人能超越,就这样无奈地或心甘情愿地被网住一生。有一篇文章说:如果有来生,让我做大海中的一块石头吧,任海水澎湃,在阳光下一睡千年。很美的一个愿望,也是对自由自然本性的生命状态的一种渴望吧?

  但可惜,世间本没有绝对的自由啊,别说欲海中挣扎的凡人,即使自然如花,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也要经历多少曲折!风狂雨骤日晒鸟啄虫蚀人折,它们都得坚强地承受,才能凌寒而开。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残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残缺,没有残缺,便不能懂得完美的内涵;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承受,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承受,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目睹父母由年轻健壮到苍老年迈,自己也白发日多,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对于生命的思考不仅仅是引起内心的伤感,能让我们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生命中很多东西,淡然泰然地把许多不快的经历当作过往云烟,更加珍惜心灵与自我的需要;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有价值,让这个过程尽量丰富精彩快乐怡然。因此,很喜欢听汪峰的那首《怒放的生命》: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歌中的那份自信与坚强很令人心潮澎湃,每次听到这首歌,就想起榴花开欲燃的词句,想起绿叶丛中那些绽放的石榴花,如一簇簇红色的火焰,怒放着生命的热烈与激情。生命如花。活着,就要热爱生命,积极乐观而又顺应本性地面对生命,让生如夏花之绚烂!

  写于2010年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