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 > 文学 > 胶东文学 正文

姜瑞光:农民的儿子

2015-09-28 09:40:19   来源:胶东文学   【字号:

  ——剧作家张捷世印象

  世界上每一种天生的生命,不管是星球还是一粒沙子,一棵大树还是一棵小草,一只大象还是一只蛆虫,更不要说一位巨擘还是一位平民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他们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和生活历程如何,他们的生命都是唯一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谁也代替不了谁。因此,我把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当作文学艺术创作矢志不渝的追求。

  ——张捷世

  他来自山东即墨的一个小山村,1970年他创作的对口剧《参观》在大众日报发表,在生活窘迫的年代,支持他成长的或许只有戏曲创作所能带给他精神上的激励和能量,于是,《近水人家》、《服务牌》等戏剧作品脱颖而出,并参加了烟台地区汇演并多次获得奖项。1975年,凭着骄人的创作成就,他被调入烟台地区文艺创作室从事专业戏剧创作。为了不辜负党的嘱托和领导们的信任,他创作的激情如开闸的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海上明珠》、《春风送暖》、《远来和尚》、《海盗的女儿》、《春秋图》、《青山遮不住》、《春风化雨》、《金菩萨》等剧本,在短短的几年内,相继由专业剧团上演并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他的创作成就引起了文化界的瞩目,也引起了我省张彭、王琪德、翟剑萍、陈鹏、刘桂成等老剧作家及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中国剧协副主席戏剧家刘厚生先生、“胡风集团最年轻成员”七月派诗人鲁煤先生等戏剧大家极高的评价和关心。特别是1985年夏天,原文化部戏曲振兴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之——马少波先生看了剧本《春秋图》初稿后,欣然接受他为关门弟子,并亲自对作品作了修改。这位从田野走出来的戏剧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步入了大众的视野。他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原烟台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张捷世先生。

  张捷世先生是我父亲的铁杆朋友,父亲是写报告文学走出乡村的,或许基于同样的经历,他们之间的交情甚笃。出于这种关系,我得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被我称为“大伯”的剧作家。要知道当年走红的张捷世先生可谓炙手可热。尽管他自己一再强调:我是农民的儿子,话里话外都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但是要想走近他,了解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他需要更多的时间用来创作,而且张捷世先生并不擅长交际。记得即墨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黄迪生曾经让我牵线搭桥,去登门拜访他心仪已久的即墨籍的戏剧大家,我很容易就撮合成了,他们这一老一小用浓郁的即墨乡音围绕着创作聊了近半个下午。对此,迪生主席一直对我心怀感激之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张捷世先生对戏剧的创作如有天助,每一个剧本的轮廓,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注脚,他是生活的有心人。闲暇时候,他喜欢二胡,而且他能把二胡拉得丝毫不亚于专业乐器演奏家。二胡能给他带来灵感,也能抒发他对生活的感受。每次拉那首《二泉映月》的曲目,如泣如诉的旋律总让他泪流满面,他已经深深沉浸在那位用心感知世界的阿炳的角色里了。当然,这其中一定也有那些自己人生的片段,再回首让他五味杂陈:还是在不满18岁时的学生时期他因写过一首关于苏美之间纠葛的诗歌,被人曲解而被开除团籍。1962年毕业后本应执教杏坛,却因那首小诗被定为“站在美帝国主义的立场上”而被取消资格,回乡务农去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痛定思痛后,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拿起了锄头,甘愿从农民做起,从头再来。那时,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儿子。幸好,他没有放弃对缪斯的崇拜,他拿起笔,酷暑严寒田间地头里,总是有他读书和写作的影子。天道酬勤。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直到1975年,他才时来运转。他的人生就是从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发生了转折。从此,这位被媒体称为:从田野走出来的剧作家,以其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屡屡折桂文坛。1980年,他的小说处女作发表在《上海文学》上,题目是《人民币的不同价值》,看上去好像是关乎经济和金融一类的专家论文,其实是一篇小说。小说讲得是农民孙老柱为儿子买结婚的木箱,但钱不够,后来托关系花很少的钱买了一对很昂贵的木箱,孙老柱心安理得,他的儿子却写信给经济学家问“为什么同样的人民币在不同人手里竟会有不同的价值?”这个问题也曾经考量着所有的读者。但是,张捷世先生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他把这个问题做了详尽的诠释:有人说取消价格双轨制或者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就解决了,但是价格双轨早已取消,问题却至今没有解决。所以,这不是钱的价值问题,而是人的价值问题。这不是经济学家所能回答的。讨论人的价值问题,就具有恒久性的意义了,它应该属于文学艺术关心的范畴了。“世界上每一种天生的生命,不管是星球还是一粒沙子,一棵大树还是一棵小草,一只大象还是一只蛆虫,更不要说一位巨擘还是一位平民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他们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和生活历程如何,他们的生命都是唯一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谁也代替不了谁。因此,我把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当作文学艺术创作矢志不渝的追求”。《胶东文学》作为经典回放的小说《月亮和星星》,就是他选取了1960年大饥荒和80年代初权钱交易开始肆虐的时代节点上讴歌主人公极可珍贵的人格尊严的一篇力作。当时的创作室,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小说的只有他和王润滋。处女作发表之后,在创作室挚友的影响下,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作品相继在《安徽文学》、《山东文学》、《柳泉》、《北京文学》《胶东文学》等刊物发表。当然,担纲重头戏的还是剧本的创作,吕剧《春风送暖》出版发行并上演获省创作奖,戏曲《远来和尚》《金菩萨》等获全国戏曲剧本大赛首名入围奖,吕剧《海盗的女儿》由峨眉电影厂拍成同名戏曲故事片,并获山东省创作奖,剧本《春秋图》获山东省创作一等奖,中国新潮流影视文学奖,吕剧《大桥故事》发表上演并出版音像品,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并获第十五届田汉戏剧奖,京剧《木兰归》上演并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吕剧《江海情》发表上演并获山东省齐鲁泰山艺术奖,山东省人口文化奖,创作谈《无我与有我》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入索引。省市媒体《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曾就其做过专访,《即墨县志》、《胶东当代文学史略》、《山东作家辞典》等对其创作成就均有记载。

  如果说张捷世先生的处女作带有那种忧郁的情调,那么他的书法作品就忧郁兼沧桑了。在张捷世还在少年时期,他就开始练习书法。他写的毛笔字仿佛就是他的人品的再现,厚重沉稳,扎实有力。书法是他业余爱好之一。他把书法当成一种软气功,家里的旧报纸大都被用来练习书法了,为此,先生的夫人常常揶揄道:使劲写吧,这样卖废纸,重量还能更沉些。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张捷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一种境界,信笔拈来皆为精品。为人题匾,题店名,春节为老干部写对联,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的远洋航海方面的教授王平洲先生写了一本书,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教授和出版社特地要求张捷世为他的著作《海外印记》题写了书名。我想:王先生是很有眼光的,他在浩瀚大海上的那些人生的历练,感情的沉淀,一定是具有沧桑感的,张捷世的书法恰恰会充分体现出老教授那履历的沧桑。成名成家后,张捷世依旧生活在他的那套不足八十平米的房子里,尽管房子有些久远,但是,南山的和风,北海的清凉,依旧让他觉得温馨觉得幸福。他很容易知足,相对六七十年代的遭遇,他这位农民的儿子已然幸福无比了。女儿在海滨买了一套200多平米的房子,要老两口过去和他们一起住,先生婉拒了,他理解女儿的孝心。但属于他们精神领域的舒畅绝非房子的新旧和大小,而是源于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解读。他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一蓑斋”。我知道,也许只有我知道,先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啊!……

编辑:孙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