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文化速递

2000年古村曾被《诗经》提及 60年未发生刑事案

2015-03-18 15:51:24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比起高邑县仓房村的“富甲一方”,“它60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更能引起关注。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落,能守住一个甲子轮回的和谐?昨日记者走入仓房,不禁眼前一亮:2000余年的“村落文化”传承至今,终造就现代文明的美丽花开。追寻着历史沧桑的民风和村风,让我们解开仓房“村落文化”的密码。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谢鑫名

  高邑一个村子

  60年没发生过刑事案

  驾车至高邑县城,进入一家饭店,询问仓房村所在,一位赵姓先生放下碗筷,娓娓道来:距此7公里处,泲河南岸,便是仓房。那村历史悠久,有2000多岁啦。魏晋时期房子郡在那儿建仓房(粮仓),遂改名仓房。《诗经》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所描写的泲河畔经典恋歌,就发生在那个古老的村落,“这个村文化底蕴深厚,整个高邑老少皆知!”

  如今,村中居住着308户,1406人。虽说该村仍保持古韵古色,却早已成为现代文明富裕村,曾荣获“河北省美丽乡村”“省级基层组织示范村”等称号。

  有人竖起大拇指继续介绍,那村了不得,现在平均每户人家一辆轿车,半数以上人家在县城或省会买了楼房。咋这么富裕呢?村里有八九家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光固定资产就达6亿多元,“村里的人个个有工作,很多人家都是企业股东!周围村的姑娘都愿意嫁过去呢!”又有人说,“你见哪个村有公园的?仓房就建了个滨河公园。村民在公园里敲锣打鼓扭秧歌,简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

  仓房哪样最牛?大家伙几乎异口同声:村风好、民风正。有人抢话道:“自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仓房就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建国6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偶有矛盾纠纷,都能够及时在村里化解。”

  这个说法在高邑县几乎家喻户晓,随后记者也在该县公安部门及仓房所在富村镇证实这一说法。

  被文化“包裹”的

  仓房处处有文化

  昨日9时许,进入仓房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侧乔木花灌簇拥;白墙灰瓦的屋舍,鳞次栉比、落落大方。还有一栋连着一栋的连体别墅,更显示出“高大上”的节奏。

  这哪里是平原上的一座村落,根本不亚于城市里的美丽街道。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落曲深幽静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您瞧,村委会的墙面上白粉笔字写得明白,“当代中国24孝行”。其中提到,“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4条“牢记”让人体会到,这个村子的儿女是如此恪守孝道,这个村子的父母是如此幸福。拐弯向前,道路两侧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原来,村里聘请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村内主街道两侧精心绘制了400米长文化墙,以传统美德、现代文明为主题,采用漫画、街头诗、诗配画等形式,开展孝道、爱国、敬业、互助等宣传教育。

  而在滨河公园附近的墙面上,还贴了许多人像,是一面光荣榜。墙上的人像都是被村里选出来的好儿媳、好公婆,还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村民。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在墙上,爱国、诚信、孝敬、互助等观念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滨河公园内还竖有一块大石碑,上边讲述《诗经》上男女的爱恋故事,用古典语言培养着村民的文化修养。

  村里还建成了高标准村民服务中心,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原来农闲时没事干。现在只要有空儿我就到这儿来,看看书,长长见识。”有村民说。

  走在仓房村内,还能随处见到古碑、古树、古庙、石碾、石磨,这都是仓房村落历史的文化符号。连古树也要保护,修路时能绕过的坚决绕过,决不砍伐。

  “一间古屋、一座古庙、一棵古树、一块石碑,可能没有什么名气,没有经济价值,但却承载着一个村庄特有的精神寄托、历史记忆,是一个村庄的文化符号,必须保留下来。”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意味深长地说。

  2000年“村落文化”打造仓房文明

  村内如此多活灵活现的文化基因,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仓房村传承2000余年的“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仓房村和谐了世世代代。

  64岁的谷丰彦指着村内的韩文公庙说,早在元朝,仓房村一名考秀才高登榜首的读书人,对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十分崇拜,于村内设馆授徒,所授门生屡中功名,其中仓房村一家三人同榜得中,使得仓房成为远近闻名的“鱼跃龙门”之地。在这位教书先生的倡导下,村民集资在村内建了“韩文公庙”。

  自打那以后,仓房村崇尚教育,培养贤德之人,成为村落文化的特质。清朝末年这个不足300人的小村就出了6名秀才和监生。新中国建立至今,全村大中专毕业生有268名。

  去年,他们在滨河公园重修了韩文公庙,并布置了图片展,让人们了解韩愈文化,进而宣扬以“和谐、进取、公平、诚信”为内涵的村落文化。以滨河公园为载体,把这里建成仓房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带。

  村民庞许东介绍,自古以来村里重视文化培养,许多人都能提笔写几句诗词,还有很多人会书法、画画,“大家都很重视教育,只有教育上去了,村民才有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村干部庞聚峰介绍,自古以来,仓房村一直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和积累,民风淳朴的文化底色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见贤思齐的良好村风。茶余饭后,纳凉聊天,长辈们经常把村里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上进有为的人和事,讲给年轻人听,这种口口相传的“仓房故事”至今还在延续。

  朴实、友善、互助、包容等良好村风和民风的传承已经融入仓房人的生活,孕育出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村落文化,让村民顺心顺意,即使心里有了问题,也能被继承的文化解开!

  如今,仓房又组织村里的“文化人”编写了《村民道德三字经》,辑印了《仓房记忆》,传承和教育后人。世世代代的村民们自觉地“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遇纷争,能让人”……这也就找到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的原因。

  59岁的村民马增申还说:“我们村富裕与文化也有莫大关系!”他介绍,二十世纪90年代他们村早于别的村兴起了建陶瓷厂的热潮。因为资金少,只能在村里找合伙人,而村里传承了团结互助的文化,“合伙人之间都十分和谐,有难一起上,有福一起享,谁也不背叛谁!这样干事业还能不火?”马增申骄傲地说,他和同村伙伴干的纸箱厂都有30年历史了,“无论赔钱还是赚钱,我和合伙人几乎就没红过脸呀!”

  仓房村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民主文化

  富村镇镇长杨英吉介绍,仓房“村落文化”还与一个基因有关,那就是民主文化让村民信任村干部。他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领导班子就冲破思想禁锢,允许每个生产队推举两名代表参加全村会议,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形成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的雏形。此后历届村领导班子一直坚持村民议事制度,并逐步发展完善,村民代表的人数由原来的七八人,增加到三十人。近年来,村里又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填补了村务监督的空白,“村里的民主文化搞好了,人心舒畅,谁还能闹事儿呢?”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的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更是认真、负责,连任了三四届的他几乎每天早上都骑电车在村里绕,“只要发现有违法违规的苗头,他就给压下去了!”

  寻找适合发展的文化根基

  “傍泲水临古郡润育千年古镇,重耕读兴工商开拓幸福新村”,题写在村口牌坊上的这副楹联浓缩了仓房村落文化的精髓和特质。而今因为“村落文化”,仓房的生活越来越和谐,仓房的经济越来越活跃,仓房的口碑越传越远。

  仓房已成佳话,值得借鉴的是,无论是一个村落,还是一个民族;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种经济,都被文化的根脉影响着,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寻找适合的文化根基,让民族强大,让经济繁荣!

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冯骥才谈古村落保护:要让村落成为共识的美 2015-03-10
为300万吨煤强拆古村落副县长:没啥了不起 2015-02-03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 文化热线:0535-678569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7001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